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01067)
- 作品数:19 被引量:354H指数:8
- 相关作者:宇万太马强周桦姜子绍张璐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旱地新型土壤供氮力指标——氯仿熏蒸浸提氮
- 2009年
- 模拟旱地条件进行盆栽试验,尝试用氯仿熏蒸-浸提法测定土壤供氮力。分析了熏蒸前后各种形态氮素含量的变化,并对黑麦草吸氮量与农田土壤熏蒸-浸提氮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施肥处理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氯仿熏蒸-浸提氮与黑麦草吸氮量有明显的相关性,氯仿熏蒸浸提的硝态氮和有机氮与吸氮量均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38和0.942。氯仿熏蒸浸提全氮能全面可靠地反映土壤的供氮力,表明氯仿熏蒸浸提氮是一个良好的土壤供氮力指标,它可以用于估计农田土壤的供氮力。氯仿熏蒸浸提法测定土壤有效氮适于包括碱性土壤和水田土壤在内的各种类型土壤。
- 宇万太姜子绍马强周桦
- 关键词:棕壤潮棕壤
-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对潮棕壤肥力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3
- 2010年
-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对潮棕壤肥力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无机肥显著降低土壤pH;长期施用化肥并不能增加土壤全碳、氮含量,而有机肥的长期施用却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长期无P、K肥料施入则会出现P、K的亏损。有机肥处理(M,N+M和NPK+M)的微生物量均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CK),且这些处理间无显著差异;NPK处理与CK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而长期施用N肥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量;均衡施肥处理(M,N+M,NPK和NPK+M)均能显著增强土壤微生物呼吸(P<0.05),而单施N处理对土壤微生物呼吸无显著影响;与CK相比,施肥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土壤氨化作用(P<0.05),其中以NPK+M处理最高;除N处理外,其他施肥处理均显著提高土壤硝化作用(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微生物呼吸,氨化和硝化作用均与土壤全碳、全氮极显著相关(P<0.01),均能够较好地反映土壤肥力变化情况;而土壤微生物活性与其他理化因子相关性不一致,表明它们对土壤理化因子变化的响应程度不同。
- 徐永刚宇万太马强周桦
- 关键词: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微生物呼吸氨化作用
- 施肥和茬口对潮棕壤无机磷组分的影响被引量:1
- 2010年
- 在潮棕壤上进行长达18年的定位施肥试验,选择颇具代表性的8种施肥模式:CK、M、N、N+M、NP、NP+M、NPK和NPK+M,对耕层(0~20 cm)土壤进行无机磷分级测定。研究表明:在无磷肥直接投入的处理中(CK、M、N和N+M),各形态的无机磷含量基本都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其中下降速率为Ca2-P、Ca8-P、Al-P>Fe-P>O-P、Ca10-P,然而循环猪圈肥的投入减缓了这种下降,在个别处理(M)中,各形态无机磷的含量下降后出现回升,开始逐步建立起小规模的P库;在有磷肥直接投入的处理中(NP、NP+M、NPK和NPK+M),各形态无机磷的含量基本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有效态的无机磷,上升最快,构建起丰富的土壤P库。循环猪圈肥(M)对无机磷形态的影响不同于矿质磷肥,研究发现大豆和玉米秸秆粉中各形态无机磷的含量甚微,而新鲜猪粪中含量较高,尤其是Ca2-P、Ca8-P和Al-P的含量明显高于其它组分,猪粪与秸秆粉二者经过堆腐,其Ca2-P和Ca8-P含量有所下降。对三种茬口的无机磷组分与速效磷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一季玉米茬口和大豆茬口中二者都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而连作玉米茬口中二者相关性弱于前两者,可以说明大豆茬口对无机磷组分的影响较大,大豆茬口分解释放出的有效态无机磷素成为翌年植物生长一个重要的有效P库。说明农田土壤磷肥管理不能靠简单地增加肥料投入,充分开发利用现有资源也是必要的,这为合理地评价土壤供磷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 丁怀香宇万太马强
- 关键词:潮棕壤无机磷施肥
- 不同水分条件下化肥对玉米产量的贡献被引量:2
- 2010年
- 以16年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研究了8种施肥制度与4种降雨年景条件下肥料的增产、稳产性能及其对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施肥与水分条件对玉米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平水年份玉米产量最高,肥料增产效果也达到最佳,其次为丰水年,旱、涝年份最低;N、P和K配施玉米产量最高,无N肥处理作物产量偏低,但在旱、涝条件下P、K肥有利于提高玉米的抗逆性;对玉米产量贡献N>P>K,单施K肥其在平、丰水年对产量贡献率为负值,说明这一地区K尚未成为玉米生产中的限制因子,其只有与N肥配施才可发挥增产作用。综上,合理的养分配施可以提高肥料对玉米产量的贡献,促进肥料交互作用对产量的提升,同时,适宜的水分条件可使肥料增产作用更好发挥。
- 马强宇万太姜子绍周桦
- 关键词:长期定位试验降雨施肥
- 不同水肥条件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 以沈阳生态试验站一组持续16年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研究了不同降水年景作物对施肥的增产反应,估算了下辽河平原地区水肥交互作用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地区大豆蒸散耗水与其生育期内降水之间关系密切,且不同的施肥处理对大...
- 马强宇万太周桦张璐
- 关键词:长期肥料试验大豆产量水肥交互作用降雨
- 文献传递
- 利用PLFA方法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潮棕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引量:41
- 2010年
-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潮棕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以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实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技术研究农田、裸地、割草和休闲4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其中农田土地利用方式又包括对照处理(CK)、循环猪圈肥处理(M)、化肥处理(NPK)和化肥+循环猪圈肥处理(NPK+M)。结果细菌脂肪酸和真菌脂肪酸与总PLFA变化规律相似,均为休闲和割草处理最高,农田居中,裸地最低;农田各处理间PLFA含量差异较小,其中M处理最高,其次为CK和NPK+M处理,NPK处理最低;自然撂荒和有机肥的施用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而施用化肥则降低了微生物PLFA量;自然生态系统中土壤具有较高的G+PLFA/G-PLFA比值(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的PLFA比值),而耕作和施用化肥则降低了这个比值;休闲和割草处理具有较低的细菌与真菌的PLFA比值,农田生态系统和裸地细菌PLFA/真菌PLFA比值则较高;土壤PLFA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显著相关。结论长期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明显导致了土壤微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差异。
- 毕明丽宇万太姜子绍马强张璐徐永刚
- 关键词:潮棕壤土地利用方式磷脂脂肪酸
- 农田生态系统微量元素循环研究进展被引量:12
- 2009年
- 微量元素含量很低,但对生物却有着重要的生物学效应,因而微量元素研究的重要性也逐渐被人们所认同,许多人对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形态、有效性进行了研究。从农田生态系统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影响循环效率的因素及前人研究概况等方面对农田生态系统微量元素循环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同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 朱先进宇万太
- 关键词:微量元素养分循环农田生态系统
- 不同施肥制度对作物产量及土壤磷钾肥力的影响被引量:7
- 2010年
- 在潮棕壤上进行了19 a的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磷钾肥力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氮肥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施钾肥能显著提高大豆籽实产量,其效果优于磷肥。循环猪圈肥的施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作物的产量,但不能达到显著水平。氮磷钾配合循环猪圈肥不仅能增加作物产量而且有很好的稳产作用。未施磷肥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呈迅速下降趋势,随种植时间推移,土壤速效磷含量下降速率趋缓。施用磷肥,土壤速效磷含量均有显著增加。不施钾肥处理加剧了土壤钾素的消耗,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浓度下降明显;氮磷钾肥并施处理基本能维持土壤钾初始水平;同时施用氮磷钾肥和循环堆肥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浓度均有所增加。
- 宇万太马强周桦
- 关键词:施肥土壤肥力
- 下辽河平原降雨中氮素的动态变化被引量:25
- 2008年
- 为了了解降雨中氮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了2004—2006年下辽河平原连续3年定位收集的降雨观测资料与历史资料。结果表明:降雨中氮输入量季节变化显著,夏季最高,这主要与降雨量及空气中NH4+-N浓度变化有关;降雨中DON量与NO3--N含量相当,均接近24%,是雨水中氮的重要组分;与1985年相比,近3年降雨输入到该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的年氮通量已有较大提高,降雨较多的2005年输入的无机氮量更是20年前的2倍以上;2004—2006年随降雨输入农田生态系统的氮平均占可利用肥料氮的28.3%,对农田生态系统有着重要影响。
- 宇万太马强张璐周桦
- 关键词:降雨氮素农田生态系统下辽河平原
- 几种酸性土壤供氮力测定方法的综合评价被引量:2
- 2009年
- 模拟旱地条件进行黑麦草盆栽试验,对不同供氮力指标与黑麦草吸氮量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短期好气培养法测定的可矿化氮与吸氮量相关系数为0.820;氯化钾与氯化钙浸提的硝态氮与黑麦草吸氮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2和0.916,表明硝态氮含量作为土壤供氮能力指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微生物量氮的测定结果不够稳定且与黑麦草吸氮量相关性不高(r=0.751)。分析表明,氯仿熏蒸-浸提全氮与吸氮量的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可达0.941,是一个较好的供氮力指标。
- 宇万太姜子绍周桦马强
- 关键词:棕壤黑麦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