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 >
江苏省“135”重点人才基金
江苏省“135”重点人才基金 作品数:134 被引量:602 H指数:11 相关作者: 吴德沛 孙爱宁 何广胜 邱海波 仇惠英 更多>> 相关机构: 苏州大学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东南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江苏省“135”重点学科科研基金 江苏省青年科技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化学工程 更多>>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免疫治疗新策略 2008年 1995年日本学者Sakaguchi等^[1]首次证实外周血中CD4^+T细胞中5%-10%的CD4^+CD25^+T细胞具有免疫抑制功能,它们能预防和阻止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发展,这群细胞被定义为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近十多年对Treg在自身免疫病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孙凌云关键词:CD4^+CD25^+调节性T细胞 CD4^+CD25^+T细胞 CD4^+T细胞 自身免疫病 免疫抑制功能 CELLS 系统性红斑狼疮骨髓T细胞活化及其与病情活动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骨髓T淋巴细胞的活化状态及多种活化的T细胞亚群与疾病活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SLE患者11例(其中活动期6例,非活动期5例)和健康对照8名。应用流式细胞术比较活动期和非活动期SLE患者骨髓T细胞CD25、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的表达。用直线相关分析活化T细胞亚群与SLE疾病活动性评分(SLEDAI)、尿蛋白定量(24h)、血清补体C3、C4的相关性。结果活动期SLE、非活动期SLE与正常对照相比骨髓T细胞CD25、HLA-DR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SLE骨髓T细胞HLA-DR^+、CIM^+HLA-DR^+、CD8+HLA-DR^+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外周血(P<0.05)。11例SLE患者骨髓CD3^+HLA-DR^+、CD4^+HLA-DR^+细胞与C3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r=-0.682,r=-0.675,P均<0.05);CD3^+HLA-DR^+、CD8^+-HLA-DR^+细胞与尿蛋白定量(24h)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r=-0.712,r=-0.688,P均<0.05)。活动期SLE骨髓CD3^+HLA-DR^+、CD8^+HLA-DR^+细胞与C3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r=-0.943,r=-0.829,P均<0.05)。结论活动期SLE患者骨髓T细胞活化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外周血,且骨髓中活化的T细胞与疾病活动指标相关。 丁雪芹 周康兴 孙凌云关键词:红斑狼疮 T淋巴细胞 三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69 2006年 目的比较二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2002年2月~2005年1月,采用单钢板螺钉(A组,21例)、“Y”形钢板(B组,33例)和双钢板(C组,19例)固定治疗73例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患者,根据Müller的AO分型标准均为C3型骨折。所有患者均取肘后正中切口,采用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对本组患者的内固定方式、肘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等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2~36个月(平均22.3个月)随访。术后12个月,肘关节功能按Jupiter评定标准进行评定,A组优良率为57.1%,B组为81.8%,C组为89.5%。B、C组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明显较A组好,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根据Sodergard关于肱骨髁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判断标准,A组失败率为33.3%,B组为15.2%,C组为5.3%,C组内固定失败率明显较A、B组低,B组明显较A组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无一例出现切口皮肤坏死和深部感染。结论单钢板螺钉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较差,内固定松动、断裂及肘内翻畸形发生率亦较高,临床应慎用此方法;“Y”形钢板和双钢板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符合肱骨远端生物力学特点,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者;但“Y”形钢板由于其自身的形态、结构特点,术后内固定松动发生率较高,因此对于肱骨内、外髁骨块较小者,不宜选用“Y”形钢板固定。 王友华 刘璠 周振宇 吴菊 曹毅 顾永强 侍德关键词:肱骨髁间 骨折 粉碎性 肘关节 神经调节辅助通气对ARDS机械通气同步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 探讨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机械通气同步性的影响.方法 盐酸吸入法复制兔ARDS模型,充分肺复张后,随机分为压力支持通气组(PSV组)和NAVA通气组(NAVA组).观察两组在机械通气0、1、2、3 h时的吸气触发、吸呼气转换以及通气支持程度指标.结果 NAVA组的吸气触发延迟时间低于PSV组(P<0.05);在通气0、1、2、3 h时,NAVA组的吸气触发延迟时问均低于PSV组(P<0.05);通气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的吸气触发延迟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V组的无效触发指数为(17.7.4±13.7)%,而在NAVA组未见无效触发.PSV绀吸呼气转换延迟时间明显低于NAVA组(P<0.05);在通气0、1、2、3 h时,PSV组的吸呼气转换延迟时间均低于NAVA组(P<0.05).通气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的吸呼气转换延迟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气支持程度:NAVA组气道峰压(Ppeak)与膈肌电位峰值(peak EAdi)呈显著上E相关(r=0.86±0.07,P<0.05);PSV组Ppoak与peak EAdi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与PSV相比,NAVA更能改善ARDS机械通气同步性. 黄东亚 黄英姿 吴晓燕 刘火根 杨毅 邱海波关键词:肺通气 呼吸窘迫综合征 MNU诱导的大白鼠膀胱肿瘤模型的建立及病理学动态观察 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观察N-甲基亚硝基脲(MNU)诱发SD大鼠膀胱癌模型的建立及病理学动态过程。方法MNU大鼠膀胱灌注每2周1次,每次2mg,共4次。随机观察实验第3、6、9、12、14周膀胱黏膜的改变,并在9、12和10周膀胱灌注^125I-UdR后行SPECT平面显像。结果膀胱灌注3周出现不典型增生,6周有原位癌改变,9周膀胱内有明显癌性肿块,12~14周膀胱内均出现乳头状癌或浸润性癌,9周的致癌率100.0%,组织学改变及病理学特征与人膀胱癌十分相似。SPECT显像见^125I-UdR膀胱灌注3d后诱癌组大鼠膀胱区放射性浓集。结论MNU灌注诱导大鼠膀胱癌模型为一理想的动物模型。致癌过程经历不典型增生、乳头状瘤形成和癌变动态过程。 杨玉成 侯建全 周守军 袁和兴 卢建林 刘洪兴 康苏娅 章斌关键词:化学致癌剂 N-甲基亚硝基脲 膀胱肿瘤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骨髓间质干细胞对B淋巴细胞免疫抑制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体外对B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是否存在异常。方法:采用直接贴壁法分离培养正常人及SLE患者MSCs。免疫磁珠法分选正常人外周血B淋巴细胞,与MSCs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B细胞凋亡及表面标志表达,3H掺入法检测B细胞增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免疫球蛋白IgG、IgM和IgA水平。结果:①B细胞+正常MSCs共培养组B细胞增殖(4307±308)cpm较单纯B细胞培养组(7059±346)cpm降低(P〈0.05);②B细胞+正常MSCs共培养组B细胞凋亡率(14±7)%低于单纯B细胞培养组(25±8)%(P〈0.05);③B细胞+正常MSCs共培养组B细胞表面CD86表达率(53±5)%较单纯B细胞培养组(66±10)%低(P〈0.05);④与MSCs共培养后,B细胞分泌免疫球蛋白IgG、IgM和IgA较单纯B细胞培养显著减少(P〈0.05);⑤B细胞+狼疮MSCs共培养组与B细胞+正常MSCs共培养组比较,B细胞增殖、凋亡、CD86表达和Ig分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SCs在体外对B细胞有抑制作用,SLE患者骨髓MSCs与正常MSCs相比,对B细胞的表面刺激分子表达、增殖、Ig分泌有相似的抑制作用。 郭根凯 梁军 侯亚义 李慧 周康新 孙凌云关键词:间质干细胞 B淋巴细胞 免疫球蛋白 利用T细胞受体重排删除环和TCRBV克隆谱型研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T细胞免疫重建 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通过T细胞受体重排删除环(TREC)和T细胞受体(TCRBV)克隆谱型研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T细胞免疫重建。方法应用实时PCR的方法定量检测43例3组不同类型allo—HSCT后及70名正常供者TREC水平;应用RT—PCR扩增其中24例3组不同类型allo—HSCT后及5名正常供者的外周血的TCRBV24个家族的基因序列,利用基因扫描的方法判断TCRBV家族的克隆表达、互补决定区3(CDR3)克隆性质及计算BV家族的利用率。结果移植前患者TREC定量检测结果为(335.1±782.5)拷贝/10^5细胞,明显低于正常人。3组在移植后3个月TREC含量均明显下降,同胞相合骨髓移植(MSD—BMT)组TREC恢复快于其他两组,且在移植后24个月基本恢复到移植前水平。单倍型骨髓移植(HID—BMT)组的TREC恢复延迟。在移植后3—19个月内TCRBVCDR3克隆谱型仍处于不均一状态,在6~16个BV家族中有表达。多克隆表达率在33%~48%,其余为单克隆或寡克隆增生,且分布在24个不同的BV家族,未见共用的BV家族。结论通过TREC和TCRBV克隆谱型分析,移植后3~24个月,胸腺输出初始T细胞数量低水平及TCRBV家族克隆性利用。单倍型骨髓移植后T细胞免疫缺陷更严重,与临床经过一致。 符粤文 吴德沛 岑建农 冯宇锋 常伟荣 邱桥成 朱子玲 朱平关键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免疫缺陷 TREC 三氧化二砷对人大肠癌LoVo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人大肠癌细胞株LoVo中的表达及三氧化二砷(As2O3)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实时定量PCR法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As2O3干预前后LoVo结肠癌细胞中VEGFmRNA及VEGF蛋白表达。结果LoVo大肠癌细胞表达VEGF,VEGF基因表达与蛋白表达呈正相关,且VEGF表达随着As2O3剂量的增加而下降。结论VEGF在人结肠癌细胞LoVo中表达,As2O3可显著抑制VEGF的表达,呈剂量依赖性,表明As2O3具有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 张惠 陈卫昌 岑建农关键词:大肠癌 三氧化二砷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幼鼠和成年大鼠心室肌细胞起搏电流的改变 2008年 目的:运用膜片钳全细胞技术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探讨幼鼠和成年大鼠心室肌细胞起搏电流(If)及超极化激活的环核苷酸门控通道(HCN)亚型的改变。方法:分离3d的幼鼠和成年大鼠的心室肌细胞;测定HCN1、HCN2、HCN3和HCN4 mRNA的表达;记录If并研究其特性。结果:在新生大鼠心室肌细胞记录到If并得到电流密度-电压曲线,其激活电压约为-75mV;实时定量PCR检测HCN1、HCN2、HCN3和HCN4 mRNA在总HCN mRNA的表达中所占比例分别为0.23%±0.01%、83.58%±0.04%、0.79%±0.01%和15.44%±0.01%。在成年大鼠心室肌细胞也记录到超极化激活、并可以被4mmol/LCsCl阻断的If,其激活电压约为-115mV;HCN1、HCN2、HCN3和HCN4 mRNA在总HCN mRNA中所占比例分别为0.72%±0.02%、91.58%±0.08%、0.27%±0.02%和7.12%±0.02%。HCN2∶HCN4为(13.06±0.21)∶1。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鼠心室肌细胞HCN2所占比例增加;If值减小,激活电压变负。 李红霞 杨向军 赵欣 王如兴 董宁征 韩莲花 周亚峰 蒋彬 蒋文平关键词:年龄 心室肌细胞 起搏电流 HCN 体外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治疗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对比研究体外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治疗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300例单纯冠状动脉多支搭桥患者分别进入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组(CCABG组,n=150例)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组(OPCAB组,n=150例)。两组患者在心绞痛程度、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心肌梗死史和糖尿病、急诊手术和左主干(LM)病变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但OPCAB组手术前有脑梗死史和肾功能异常患者的比例明显多于CCABG组(P均<0.05)。所有患者均采用胸骨正中切口。CCABG组在常规CPB心脏停跳下进行,OPCAB组用单根心包深吊线,引入一纱条,帮助暴露各冠状动脉分支,采用心脏局部固定器,辅以腔内分流栓,完成远端吻合。所有患者术终行桥血流定量测定。结果:OPCAB组无1例需转成CCABG。所有患者均在心脏侧壁和后壁区域搭桥。两组人均冠状动脉远端吻合数(OPCAB组:3.84±1.06,CCABG组:3.75±0.94)和再血管化指数相似;手术后呼吸支持时间、胸腔引流量和输血量OPCAB组明显少于CCABG组(P<0.05,P<0.01);OPCAB组呼吸功能不全和肾功能异常发生率低于CCABG(P均<0.05);两组围手术期心肌梗死、脑卒中、房颤发生率和手术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比研究结果显示,OPCAB可用于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 陈鑫 徐明 史宏伟 陈振强 邱志兵 杨海基 穆心伟 蒋英硕 秦星 缪劲 赵扬 肖立琼 高岩 郭子黄关键词: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搭桥 多支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