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730100)

作品数:38 被引量:1,098H指数:20
相关作者:周志宇王彦荣付华高瑞如曾彦军更多>>
相关机构:兰州大学新疆大学阿拉善盟草原工作站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农业科学
  • 9篇生物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2篇荒漠
  • 12篇草地
  • 8篇植物
  • 8篇土壤
  • 6篇沙蒿
  • 6篇荒漠草地
  • 6篇白沙蒿
  • 5篇生态
  • 5篇阿拉善荒漠
  • 4篇植被
  • 4篇生态环境
  • 4篇种子
  • 4篇种子萌发
  • 4篇萌发
  • 4篇红砂
  • 4篇放牧
  • 3篇演替
  • 3篇土壤水
  • 3篇群落
  • 3篇牧草

机构

  • 14篇兰州大学
  • 10篇新疆大学
  • 6篇阿拉善盟草原...
  • 5篇山西师范大学
  • 5篇甘肃省草原生...
  • 3篇安徽科技学院
  • 2篇内蒙古大学
  • 2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甘肃省农业科...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安徽工程科技...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内蒙古自治区...
  • 1篇滕州市第一中...
  • 1篇甘肃省林业调...
  • 1篇甘肃草原生态...

作者

  • 12篇周志宇
  • 7篇付华
  • 7篇王彦荣
  • 7篇黄培祐
  • 6篇高瑞如
  • 5篇马斌
  • 5篇曾彦军
  • 4篇吴彩霞
  • 4篇陈善科
  • 3篇李雪瑞
  • 3篇赵瑞华
  • 3篇傅华
  • 3篇陈亚明
  • 3篇王玉良
  • 2篇张冈
  • 2篇王兰州
  • 2篇青松
  • 2篇王桂芹
  • 2篇王长命
  • 2篇高文星

传媒

  • 7篇草业科学
  • 5篇中国沙漠
  • 4篇生态学报
  • 4篇草业学报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新疆环境保护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草原与草坪
  • 1篇高等学校化学...
  • 1篇广西植物
  • 1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甘肃科技
  • 1篇生态科学
  • 1篇淮北煤炭师范...
  • 1篇新疆大学学报...
  • 1篇全国首届产业...
  • 1篇中国科协20...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09
  • 4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8篇2004
  • 6篇2003
  • 5篇2002
  • 3篇2001
  • 9篇2000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阿拉善荒漠区土壤因子与白沙蒿人工种群生长的主成分分析被引量:8
2007年
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了阿拉善荒漠区白沙蒿飞播区土壤因子和白沙蒿生长状况,阐明了土壤性质的主要限制性因子和群落生长最主要的状况指标。结果表明:(1)各个土壤因子中,6月的土壤含水量是各土壤性质中最重要的因子,贡献率达到63.6%。土壤的分形维数也对土壤性质有重要作用,贡献率为8.8%。土壤中N、P、K含量的贡献率分别为5.4%、3.5%、3.5%,也是不容忽视的影响因子。(2)地上生物量最能反映植株的生长状况,其贡献率达到60.1%,而且和几种最主要的土壤因子都有极高的相关性。(3)对土壤因子的第一和第二主成分的排序结果显示,不同白沙蒿种群密度分为3个类型,而种群密度在2.1株/m2时,种群生长状况最佳。
马斌周志宇张丽莉高文星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种群密度种群生长
我国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建设几个理论与实践问题
生态环境建设被视为西部大开发切入点,这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展开提供了机遇。我国西北干旱区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气候因素的严峻、使此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更显迫切。此区由于干旱缺水,使以植树造林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受到局限。水源的限...
黄培祐
关键词:生态环境建设干旱区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重建绿洲边缘
文献传递
我国草地植物根际研究展望被引量:1
2007年
根际(Rhizosphere)是土壤—植物生态系统物质交换的活跃界面。在农业和林业领域,对植物根际已经开展了大量研究,但是对草地植物的研究仍然少有报道。草地植物物种丰富,生态系统复杂,要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物流有正确的认识,根际这一土壤-植物界面是重要的方面,需要对草地植物根际开展研究。文章从植物根际矿质营养、根际微生物、根际分泌物等几个方面研究作一介绍,并总结农业和林业方面的根际研究热点,对草地植物根际的研究作一展望。
单永晖马斌周志宇张莉丽
关键词:根际草地植物
超旱生灌木根际土壤磷的含量特征被引量:46
2005年
对阿拉善荒漠类草地的5种超旱生灌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全P及有效P含量进行比较,并分析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含磷量特征,结果表明,霸王、驼绒藜、沙木蓼和四合木4种灌木根际土壤全P、有效P含量高于非根际土壤,而红砂根际土壤虽全P含量高于非根际土壤,但有效P含量却低于非根际土壤。对根际、非根际土壤全P和有效P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非根际土壤有效P和全P含量显著相关,而根际土壤有效P和全P含量相关性不显著。
马斌周志宇张彩萍李雪瑞
关键词:根际土壤非根际土壤灌木
干旱区开发引起柽柳植丛扩展现象的研究
柽柳植物以其适应干旱、盐碱等恶劣环境而广布于我国干旱地区,又以其强大的防风固沙能力在干旱区备受重视。红柳沙包现象是构成干旱区颇为特异的生物景观,亦是遏制流沙的重要见证。近数十年间,由于土地开发和樵伐等原因,柽柳植丛与干旱...
黄培祐
关键词:干旱区柽柳
文献传递
西北生态环境建设的剖析与新构思被引量:5
2000年
西北干旱区生境严峻 ,生态灾害已日渐频发 ,生态建设已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必要前提。但干旱缺水是此区特征 ,灌溉造林仅在有限范围可行 ,广大荒漠必须重建免灌的植被类型 ,点面配合 ,才能根本扭转此区生境局部改善而全局恶化的局势。据长期对荒漠免灌植被及其复原的研究进展 ,作者提出采用建立免灌植被以推动西部生态建设 ,保障西部大开发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新构思。
黄培祐
关键词: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
异质生境空心莲子草的结构基础与生态适应性被引量:20
2011年
以营养器官的部分性状,对旱生和水生空心莲子草不同器官的结构和物质进行了研究,并据此对2种生境空心莲子草形态结构变化进行了比较。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二者营养器官因环境适应而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叶宽、叶片角质层厚度、孔下室面积、气孔数量与分布表现显著差异,旱生者具有长的表皮毛,而水生的则完全没有。茎中节间长度、髓腔直径、髓射线宽度和输导组织的类型、数量及比例在不同生境的茎和不同生长型的茎中均表现出显著的变化。旱生匍匐茎和根状茎节上具宿根,含大量贮藏物质,并生有多量的不定芽,具备成为独立散布体的物质和结构基础,而水生茎则因适应吸收需要,产生大量不定根。空心莲子草花粉败育率高(约80%),可能是其较低结实率的原因之一。空心莲子草在较低的有性生殖率下如何完成远距离扩布值得进一步探讨,此点在杂草防治中可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王桂芹高瑞如王玉良柴瑞娟
关键词:空心莲子草形态解剖结构异质生境生态适应
腾格里沙漠对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综合治理措施被引量:12
2003年
根据对腾格里沙漠周边地区的调查研究及科研成果,提出了只要很好地实施政策法律、科学技术、工程项目、产业结构调整和资金筹集等措施,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目标有望能够实现。
陈善科吴平
关键词:腾格里沙漠生态环境生物措施
盐分和温度对盐节木种子萌发的影响被引量:32
2007年
采用多因素交叉试验设计,探讨了不同盐分类型、盐分浓度以及温度对盐节木(Halocnemum strobilaceum)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15~25℃范围是盐节木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范围,5~15℃和25~35℃的变温不利于种子萌发;最适温度下,单盐和土盐浓度分别小于0.96%和0.6%(电导率小于9.375dS/m)时可促进种子萌发,当浓度分别高于0.96%和0.6%(电导率大于9.375dS/m)时,单盐处理下的种子萌发率随浓度升高而降低,土盐处理下的种子萌发率随浓度升高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但2种盐处理下的平均种子萌发率差异不显著(P〉O.05),非最适温度下,2种盐处理下的平均种子萌发率差异显著(P〈0.05)。由此得出:盐分浓度和温度是影响盐节木种子萌发的关键因素,土盐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较单盐的小。
高瑞如赵瑞华张双风邸丽珍黄培祐
关键词:NACL温度种子萌发
阿拉善退化沙地飞播植物群落演替趋势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阿拉善沙地飞播植被的形成和发育与生长季中的降水量及其季节分配有关。调查结果表明,当播种时月降水量大于65mm时,植物群落中高或较高存在度的植物种是蒙古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沙鞭(Psammochloa villose)和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重要值分别是64.9%、61.6%和23.7%,生物量2038.2kg·hm-2。飞播种时月降水量小于40mm时,植物群落中高的或较高存在度的种是白沙蒿、葡根骆驼蓬(Peganum nigellastrum),重要值依次是65.5%~66.6%、35.7%~46.1%,生物量1827.3~1834.7kg·hm-2。飞播植物群落种的数量随生长季节的变化而异,在6~9月,白沙蒿的重要值和生物量所占群落总量的比率逐月增多,种的存在度保持稳定,表现了较强的适应能力。蒙古沙拐枣的重要值和生物量在6~8月间表现出增长趋势,9月生物量有所减少,但其在植物群落中的表现相对比较稳定。沙鞭的重要值和生物量随季节变化而减少,表现出衰退趋势。以上结果表明,在沙地人工建植白沙蒿和蒙古沙拐枣是治理退化沙地的有效措施。
周志宇张冈马斌张莉丽高文星
关键词:白沙蒿群落演替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