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I10B04)

作品数:40 被引量:218H指数:9
相关作者:刘志红胡伟新章海涛刘正钊邵凤民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郑州大学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0篇狼疮
  • 15篇狼疮性
  • 15篇狼疮性肾炎
  • 14篇肾炎
  • 9篇血管
  • 8篇预后
  • 8篇细胞
  • 6篇血管炎
  • 6篇肾病
  • 6篇疗效
  • 5篇肾脏
  • 5篇系统性红斑
  • 5篇系统性红斑狼...
  • 5篇红斑
  • 5篇红斑狼疮
  • 4篇蛋白
  • 4篇中性粒细胞
  • 4篇粒细胞
  • 4篇抗体
  • 4篇抗中性粒细胞

机构

  • 11篇南京军区南京...
  • 8篇郑州大学
  • 7篇南京大学
  • 7篇武汉大学
  • 6篇上海交通大学...
  • 5篇河南省人民医...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作者

  • 15篇刘志红
  • 14篇胡伟新
  • 13篇章海涛
  • 12篇刘正钊
  • 7篇王惠明
  • 7篇邵凤民
  • 6篇倪兆慧
  • 6篇丁国华
  • 6篇陈樱花
  • 6篇曾彩虹
  • 6篇阎磊
  • 5篇陈惠萍
  • 5篇朱清
  • 4篇颜奇
  • 3篇龚德华
  • 3篇杨柳
  • 3篇刘章锁
  • 3篇张敏芳
  • 3篇牟姗
  • 3篇梁少姗

传媒

  • 13篇肾脏病与透析...
  • 4篇武汉大学学报...
  • 3篇中国中西医结...
  • 3篇中华实用诊断...
  • 2篇上海医学
  • 2篇中国实用内科...
  • 2篇中国血液净化
  • 2篇医药论坛杂志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肾脏病杂...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华临床免疫...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5篇2016
  • 10篇2015
  • 16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腹透患者动脉僵硬度及相关生物标记Galectin-3
目的及背景: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为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最常见的并发症。腹透患者中心血管疾病仍然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动脉粥样...
张嘉惠
关键词:动脉僵硬度脉搏波传导速度
文献传递
类风湿关节炎肾损害患者血管功能的多因素分析
2014年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肾损害患者血管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将29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分为肾损害组与无肾损害组。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t检验、χ2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与无肾损害组相比,类风湿关节炎肾损害组脉搏波速度、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显著增加(P<0.01),血流介导的扩张反应显著降低(P<0.01)。类风湿关节炎肾损害组年龄、尿酸和收缩压是脉搏波速度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或P<0.01);尿酸、收缩压和肾小球滤过率是血流介导的扩张反应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或P<0.01);尿酸、年龄、胆固醇和收缩压是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或P<0.01)。结论类风湿关节炎肾损害组血管功能损害较无肾损害组加重。类风湿关节炎累及肾脏后,年龄、高血压、高脂血症、尿酸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等这些因素可进一步加重血管功能损害。
顾玥张宏涛王培阎磊何攀朱清邵凤民
关键词:关节炎类风湿心血管疾病血管功能
辐射对肾小管上皮细胞及支架蛋白JLP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索辐射对肾小管上皮细胞及支架蛋白JLP表达的影响。方法:(1)体外实验:采用不同剂量X线辐照HK-2细胞,并于辐照后24h和48h提取细胞蛋白及mRNA,Western印迹法检测JLP、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A)、转长生长因子(TGF)-β1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JLP mRNA的表达;免疫荧光观察辐照后α-SMA的变化。(2)体内实验:将JLP野生型(jlp^(+/+))小鼠分为辐照组和非辐照组,辐照组小鼠采用6Gy X线照射,7d后处死小鼠。Western印迹法检测肾组织辐照后JLP、α-SMA、TGF-β1、胶原蛋白(COL)-Ⅰ蛋白的表达;PAS染色观察辐照后肾脏病理改变。结果:体外研究结果显示,辐照后JLP蛋白表达下调,α-SMA、TGF-β1蛋白表达上调;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辐照后α-SMA的荧光表达增加。jlp+/+小鼠辐照后7d肾脏病理可见明显空泡变性,刷状缘紊乱,小管坏死,脱落,部分小管再生;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辐照后α-SMA,TGF-β1,COL-Ⅰ表达增加。结论:辐照下调肾小管上皮细胞JLP的表达,同时上调TGF-β1的表达,进一步促进α-SMA、COL-Ⅰ表达上调,加重肾脏病理损害。
付豆丁国华王惠明颜奇陈朝威刘珊阳诚
关键词:肾小管
伴肾病综合征Ⅱ型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病理特征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比较临床表现肾病综合征(NS)和非NS的Ⅱ型狼疮性肾炎(LN)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肾活检病理确诊为Ⅱ型LN患者124例,其中女性112例,男性12例,平均年龄29.2±11.4岁,根据尿蛋白定量分为NS组(尿蛋白定量≥3g/d,血清白蛋白<30g/L)和非NS组(尿蛋白定量<3g/d,血清白蛋白≥30g/L,伴或不伴镜下血尿)。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免疫学指标、肾脏病理特征及预后。结果:124例Ⅱ型LN中NS组27例(21.8%),非NS组97例(78.2%),两组患者性别、发病年龄和病程无差异。NS组以肾损害为首发症状(77.8%vs15.5%,P<0.01)及病程中出现急性肾损伤的比例(29.6%vs0,P<0.01)均显著高于非NS组,而皮疹(40.7%vs69.1%,P<0.01)、发热(14.8%vs62.9%,P<0.01)和关节炎(29.6%vs75.3%,P<0.01)的发生率及血清抗-dsDNA阳性率(29.6%vs52.6%,P<0.05)明显低于非NS组。肾活检病理NS组患者肾小球中重度系膜增生的比例显著低于非NS组(7.4%vs59.8%,P<0.01),电镜下肾小球足细胞足突广泛融合的比例显著高于非NS组(88.9%vs0,P<0.01)。NS组和非NS组激素治疗均获得高缓解率(100%vs98.4%,P=0.882),但NS组复发率显著高于非NS组(69.9%vs33.3%,P<0.01),两组分别随访8~125月(中位时间55月)和6~274月(中位时间57月),均未发生终末期肾病。7例复发者重复肾活检,NS组2例病理类型均未转型,非NS组5例均发生转型。结论:表现为NS的Ⅱ型LN其本质为足细胞病,非NS的Ⅱ型LN为系膜增生性病变,两者临床表现、免疫学异常及病理转型的显著差异表明两者的发生机制不同,狼疮足细胞损伤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刘瑾陈惠萍陈浩曾彩虹刘正钊章海涛刘志红胡伟新
慢性肾脏病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研究慢性肾脏病各期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率及分布特征。方法:调查2010年01月~2016年06月在我科门诊及住院的慢性肾脏病(CKD)患者360例及同时期于我院健康体检者100例,测定患者血清幽门螺旋杆菌抗体Ig G及Ig M,利用改良的MDRD公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 GFR),比较各组患者Hp现症感染(Hp Ig M阳性+Hp Ig G阳性)率及既往感染(Hp Ig M阴性+Hp Ig G阳性)率,并分析其差异。结果:(1)所有CKD患者血清幽门螺杆菌(Hp)现症感染率57.8%(208/360),既往感染率30%(108/360),二者均与健康成人组(现症感染率43%,既往感染率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健康成人组相比,CKD1期、CKD5期Hp现症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KD2期~CKD4期现症感染率显著升高(P<0.05),CKD5期既往感染率显著增加(P<0.01)。(3)CKD5期患者Hp现症感染率较CKD3期(χ2=3.873,P=0.049)、CKD4期(χ2=11.534,P<0.01)降低,但既往感染率(43%)较其他CKD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1)慢性肾脏病患者幽门螺杆菌现症感染随肾功能进展而增加,至尿毒症期,Hp既往感染率增加,现症感染有所降低。(2)建议慢性肾脏病患者及时筛查幽门螺杆菌感染,并积极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改善预后。
陶琳尤冠巧张丽娜阎磊邵凤民刘冰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慢性肾脏病
重症肾脏疾病患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分析并探讨重症肾脏疾病患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易感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重症肾脏病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病原学及影像学依据确诊肺部真菌感染,根据病原学及药敏结果给予抗真菌治疗。结果:本组患者中男13例,女12例,平均52.1±16.5岁(21~76岁);其中狼疮性肾炎6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系统性血管炎5例,肾移植术后患者3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5例,慢性肾功能不全3例,糖尿病肾病、多发性骨髓瘤和流行性出血热各1例。最常见的感染病原是白色假丝酵母菌(13例,52%),其次是曲霉菌(8例,32%),另有热带假丝酵母菌2例(8%),光滑假丝酵母菌和新型隐球菌各1例(4%)。19例(76%)患者在感染前使用免疫抑制治疗。易感因素包括高龄,应用免疫抑制剂,贫血,低蛋白血症,免疫功能异常及合并糖尿病等。结论:重症肾脏疾病行免疫抑制治疗患者易并发肺部真菌感染,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最常见,控制易感因素、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预防及治疗真菌感染的有效途径。
何群鹏谢红浪许书添桂兰兰柳晶杨柳胡伟新刘志红
关键词:肺部真菌感染
Renalase与狼疮性肾炎进展的初步研究
【目的】:  LN是SLE患者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伴有肾脏损伤的SLE患者预后不佳。LN患者若不积极治疗,将进展为ESRD。现有治疗药物存在一定副作用,患者一旦发生严重感染,死亡率较高。目前仍需寻找有效且不良...
戚超君
关键词:狼疮性肾炎干预作用
文献传递
多靶点疗法治疗抗中性粒细胞细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肾损害的初步临床观察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 针对抗中性粒细胞细胞质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ANCA)相关性血管炎(ANCA associated vasculitis,AAV)的治疗方案如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或吗替麦考酚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虽可提高治疗缓解率,但复发率及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文中回顾性观察多靶点疗法治疗AAV肾损害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6月至2013年10月间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诊断为AAV,伴有肾损害,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3 mg/d L,并采用多靶点疗法治疗的患者7例,其中男性1例、女性6例,年龄21-54岁,均为髓过氧化物酶-ANCA(myeloperoxidase-ANCA,MPO-ANCA)阳性,均有大量尿蛋白和血尿。其中4例SCr升高(1.47-2.94 mg/d L)伴e GFR90 m L/min、1例e GFR60 m L/min的3例e GFR均恢复正常。随访末,4例e GFR正常,1例e GFR介于60-90 m L/min之间,2例e GFR&lt;60 m L/min,无终末期肾病发生。3例血清MPO-ANCA转阴,4例MPO-ANCA水平明显下降。随访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无复发及死亡。结论 多靶点疗法可有效控制伴轻中度肾功能损害AAV患者的肾活动,显著改善肾功能和尿蛋白,耐受性良好,但其疗效仍需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
李康章海涛杨柳程震刘正钊刘志红胡伟新
关键词:ANCA血管炎疗效安全性
狼疮性肾炎足细胞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狼疮性肾炎足细胞病(狼疮足细胞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远期预后。方法: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伴肾损害,经肾活检组织学和电镜检查符合狼疮足细胞病的患者53例(女48例,男5例,中位年龄31岁,中位病程1.5月)。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远期预后。结果:53例狼疮足细胞病占同期狼疮性肾炎的1.41%,其中50例临床表现肾病综合征,17例(32.1%)伴急性肾损伤(AKI),合并镜下血尿和高血压各9例(17.0%)。根据肾活检光镜改变分为系膜增生性病变(MP,n=31)、轻微病变(MCD,n=13)和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n=9)三组。电镜观察中位足细胞足突融合比例85%,三组间无明显差异。FSGS组AKI发生率(77.8%)显著高于MP组(22.6%)和MCD组(23.1%)(P<0.01),肾小管间质急性病变程度也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与MCD组(23.1%)相比,MP组(83.9%)和FSGS组(88.9%)低C3血症的比例显著升高(P<0.01)。经激素或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诱导治疗后,69.8%获得完全缓解,FSGS组完全缓解率(22.2%)显著低于MCD组(92.3%)和MP组(74.2%)(P<0.01)。中位随访时间60月,29例(54.7%)肾病复发,13例复发后行重复肾活检,其中6例发生病理转型,无终末期肾病或死亡病例。结论:狼疮足细胞病以肾病综合征或伴AKI为主要特征,组织学改变可为MCD、MP或FSGS,激素或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敏感,FSGS者AKI发生率高、肾小管损伤重且治疗缓解率低。该病复发率高,部分重复肾活检可见病理转型,长期随访预后良好。
王少凡陈浩陈樱花刘正钊徐峰刘志红胡伟新
关键词:狼疮性肾炎预后
儿童系统性小血管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通过与成人系统性小血管炎患者的比较,分析儿童系统性小血管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血管炎病理分型在儿童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肾活检明确诊断为系统性小血管炎的儿童患者38例,通过与同期入院的285例成人患者比较,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并对血管炎病理分型在儿童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估。结果:(1)儿童患者占同期诊断的系统性小血管炎患者11.8%(38/323),与成人患者比较,其女性患者比例高(73.7%vs 51.9%,P<0.05),以显微镜下多血管炎(71.1%)及P-ANCA/抗MPO抗体阳性(63.2%)为主,其分布与成人患者无差异。(2)儿童患者首发症状中皮肤紫癜发生率高(31.6%vs 6.0%,P<0.01)。肾外表现中肺部受累比例低(26.3%vs 46.0%,P<0.05),皮肤受累比例高(36.8%vs 13.7%,P<0.01),两组患者在肾脏受累无差异。(3)实验室检查方面,儿童患者CD8+T淋巴细胞水平较成人患者高(P<0.05),血IgG水平较成人患者低(P<0.05),其他指标均无明显差异。(4)肾脏病理方面,两组在新月体比例、球性硬化比例及肾小管间质损伤中无显著差异(P均>0.05)。儿童患者肾间质PCNA水平较成人高(54.36±108.92 vs 14.98±28.95,P<0.05)。(5)病理分型评估,两组病理分型的构成比无明显差别,新的病理分型在两组中对肾存活率判断均有价值(P均<0.01)。儿童组与成人组在肾存活率上无差异(P>0.05)。结论:儿童患者占同期入院系统性小血管炎患者的11.8%,女性发病率较男性高,首发症状中以皮肤紫癜多见,临床表现中肺部受累比例低与成人。新的病理分型能够较好的对儿童系统性小血管炎患者的预后进行判断。
李小伟梁少姗郑春霞曾彩虹章海涛胡伟新刘志红
关键词:儿童血管炎预后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