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61001)
- 作品数:19 被引量:218H指数:7
- 相关作者:潘玉君孙俊陈锡才赵兴国杨小燕更多>>
- 相关机构:云南师范大学楚雄师范学院曲靖师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创新方法工作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文化生态视野下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被引量:7
- 2012年
- 文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必将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迁,文化所处的环境综合了该种文化生成发展所必需的一切要素,构成了该种文化的生态,文化生态学主张从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各因素交互作用来研究文化产生、发展、变异规律。从文化生态的视角研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就是弄清楚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文化生态之间的关系。本文从文化主体、人文生态、自然生态三个方面探讨了当前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问题,指出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应积极创设有利于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生态环境,促成民族文化与周围环境的适应,最终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向现代性的转化。
- 华红莲潘玉君
-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民族传统文化传承
- 科学活动中心形成的历史地理基础被引量:12
- 2011年
- 针对科学活动中心中定性与定量研究的困境,定性与定量综合集成法的研究阐明了科学活动主体中心期的转移及转移过程中的多中心性现象。科学活动主体中心期的转移及转移过程中的多中心性现象有其历史地理基础:通过历史地理化过程,科学影响因素的地域集聚产生科学活动的整体效应,同时伴随着科学社会化过程,形成科学中心;地理历史化过程加强了科学活动的整体效应和社会科学化过程,进一步整合了科学资源,使已经存在的小的科学活动中心形成大的科学活动主体中心,使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发生转移。
- 孙俊潘玉君贾星客丁生岳磊
- 关键词:科学活动中心
- 历史语境主义地理学编史思想述要——以罗伯特·梅休地理学史研究为例被引量:6
- 2014年
- 以英国地理学史家罗伯特·梅休为代表的历史语境主义地理学编史方法对于消解当前地理学史中的"辉格"史倾向,尤其是中国地理学史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历史语境主义地理学编史方法思想来源于以昆廷·斯金纳为代表的"剑桥学派"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强调地理学本身发展的地方性、时代性,主张近代地理学史的研究不应是与现代地理学有着直线进化关系的"本质主义"、"实证主义"及其"辉格"倾向,而应是非体制化学术事业的、渗透着(西方)商业文化和人文主义教育的知识形态。历史语境主义对于地理学史研究的启示在于:应在公正性和对称性原则基础上,将地理学史视为不同地方、不同时代的地理学知识形态史,保持不同知识形态的地理学纳入叙事框架的合法性,避免强纲领叙事模式;同时应承认地理学史研究的相对性和建构性,在非强制性原则下建构的"进步"地理学史是可以接受的。
- 孙俊贾星客潘玉君
- Geographical history的概念和汉译——兼论Alan R.H.Baker地理历史学思想被引量:1
- 2012年
- 针对国内将贝克的geographical history一词译为"地理学史"或"地理史"的问题,结合他的新作对geographical history这一术语的论述及学科合法地位的诉求,认为应译为"地理历史学"。同时结合国内学者对"地理历史学"的术语混乱和学科诉求做了论述,分析了"地理历史学"术语混乱的部分原因。认为对国内外"地理历史学"思想应给予注意,给予"地理历史学"一个合法的学科地位。
- 孙俊潘玉君
- 科学普及中行为缺失的案例剖析——以地理学为例被引量:7
- 2011年
- 以地理学为案例对科学普及中的行为缺失的研究,揭示出地理学公众认同危机是地理学面对公众行为缺失的苦果,这种行为缺失导致地理学无法满足社会各类群体的需求。寻求学术地理学与公众的对接,把握"区域"尺度及其尺度转换的研究,依靠具有优势的"计量革命"遗产,采取必要的行为措施,是走出地理学公众认同危机的主要途径。
- 孙俊潘玉君和瑞芳崔文芳杨静思段颖娟
- 关键词:地理学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经济发展的生态效应研究
- 2017年
- 从总量GDP、产业结构演进和"三产"产值比的角度分析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而分析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生态效应,提出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区域发展的路径。
- 陈锡才彭燕梅
- 关键词:产业结构演进经济发展生态足迹
- 云南省耕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及其动态预测——基于“国家公顷”的生态足迹新方法被引量:42
- 2011年
- 借助传统的生态足迹方法,以"国家公顷"为计量单位,运用"中国平均生态生产力"对单产因子和产量因子进行调整,引用"中国平均均衡因子",提出"中国标准"的生态足迹新方法,构建了区域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系统预测GM(1,1)模型分别建立了云南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和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的预测模型,残差检验与误差检验结果满足模型精度要求,以此对云南省耕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状态进行预测。结果表明:①1998年-2009年,云南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和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均呈波动上升态势,耕地资源利用总体上呈现弱不可持续状态;②在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自然灾害和土地利用方式等不出现明显"突变"的前提下,2010年-2015年,云南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和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将呈稳步增长趋势,区域耕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程度将进一步增强,但这种增强只是从弱不可持续状态向弱可持续状态逐渐逼近,并没有达到中等可持续状态或强可持续状态。保住耕地面积"红线"和对山区耕地资源进行整理、技术改造是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实现云南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良策。
- 赵兴国潘玉君王爽姚辉崔文芳
- 关键词:耕地资源生态足迹国家公顷
- 科学的地域建构:社会文化因素及其效应——基于“定性与定量综合集成法”的科学活动中心再阐释被引量:3
- 2012年
- 基于"定性与定量综合集成法"对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科学地域建构表明:文艺、哲学、教育三因素是基础性因素具有"启蒙"作用;经济、技术和科学三者结合性强,经济对于科学的发展可能是刚性的;政治因素对科学发展具有"刺激"或"保障"作用。科学活动的地域建构,最好将这些因素作为一个整体效应来理解。
- 孙俊潘玉君贾星客
- 关键词:科学活动中心
- 认识发展中的中国地理学——近60年来发展方略、成就及西方认同被引量:6
- 2012年
- 与西方地理学界正讨论激烈的"地理学公众危机"相比,中国地理学近60年的发展显然有些"例外":以国家需求为导向,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地理学问题,"以任务带动学科",是中国近60年来的独特发展道路,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针对目前西方地理学界讨论热烈的"地理学公众危机"和西方地理学者对中国地理学成就缺乏了解的情况,本文考察了西方地理学界对中国地理学的认识状况,分析了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发展方略,梳理出具有中国特色且达到一定世界水平的地理学思想及其成就,论述了日益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国地理学进展。
- 孙俊潘玉君施玉罗仁波李会仙孙正龙
- 关键词:地理学发展方略
- 区域PRED协调发展: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被引量:1
- 2015年
- 人类所需的发展是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但很多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人地关系紧张、资源承载力堪忧、环境污染和区域发展不公平等一系列矛盾。解决这些矛盾,需要从地理学的角度(区域人地关系状态)思考,进而提出可行的、科学的方案。人地关系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而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PRED系统协调发展是人地关系和谐的前提和基石。
- 陈锡才朱东波
- 关键词:PRED系统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