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卫生厅基金(2007-176)
- 作品数:2 被引量:10H指数:2
- 相关作者:刘文良王燕王春娟岳亮张莹更多>>
- 相关机构: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卫生厅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2007-2009年骨折患者创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了解骨折患者创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用美国BD公司Phoenix100微生物全自动鉴定系统,对创伤骨科门诊及住院骨折患者分离阳性标本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并使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7-2009年骨折患者伤口分泌物检出阳性率分别为60.3%、62.1%、66.7%;革兰阳性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居多,3年分别占17.6%、15.4%、14.0%和12.4%、13.8%、15.2%;革兰阴性菌中以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居多,3年分别占14.3%、14.8%、13.3%和11.7%、13.0%、15.4%;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敏感率100.0%,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高度敏感,敏感率100.0%,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3年分别为14.1%、17.0%、20.7%和15.6%、13.8%、12.4%。结论临床医师在治疗骨科伤口感染时应根据细菌检验报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避免盲目的经验用药,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的产生。
- 王燕刘文良王春娟
- 关键词:伤口感染病原菌抗菌药物耐药性
- 自锁式融合器行前路颈椎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及对颈椎矢状位影像学参数的影响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研究自锁式融合器(ROI-C)行前路颈椎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疗效及对颈椎矢状位影像学参数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于本院行ROI-C前路颈椎融合术的46例CSM患者,随访2年以上,记录融合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颈椎功能残障指数(NDI)、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OA)等功能指标以及椎间隙角度(AOS)、椎间隙高度(HOS)、T1倾斜角(T1S)、C2~C7矢状位轴向距离(SVA)、C2~C7角等颈椎矢状位影像学参数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末次随访Ⅰ级融合38例,Ⅱ级融合6例,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NDI显著低于术前,JOA评分显著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HOS,AOS,C2~C7角,T1S,C2~C7 SVA均显著高于术前,末次随访AOS,C2~C7角,C2~C7 SVA显著低于术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2~C7角与T1S,AOS与C2~C7角,T1S与C2~C7 SVA,AOS与T1S均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结论:ROI-C前路颈椎融合术能改善CSM患者颈椎功能,恢复颈椎曲度、椎间隙角度、高度,颈椎曲度丢失与矢状位影像学参数变化具有显著相关性。
- 岳亮张莹
-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