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01200220055413)

作品数:43 被引量:1,451H指数:23
相关作者:陈洪松王克林邵明安张伟张继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5篇农业科学
  • 6篇天文地球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经济管理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26篇土壤
  • 19篇土壤水
  • 15篇水分
  • 13篇土壤水分
  • 11篇坡地
  • 11篇红壤
  • 8篇土地利用
  • 6篇喀斯特地区
  • 6篇黄土区
  • 6篇红壤坡地
  • 6篇峰丛
  • 6篇峰丛洼地
  • 6篇层土
  • 5篇入渗
  • 5篇坡面
  • 4篇生态
  • 4篇丘陵区
  • 4篇环境移民
  • 4篇红壤丘陵
  • 4篇红壤丘陵区

机构

  • 43篇中国科学院亚...
  • 15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华中农业大学
  • 2篇湖南师范大学
  • 2篇兰州大学
  • 1篇长沙理工大学
  • 1篇河南省农业科...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39篇陈洪松
  • 34篇王克林
  • 10篇邵明安
  • 9篇张伟
  • 7篇张继光
  • 6篇张明阳
  • 6篇苏以荣
  • 4篇许联芳
  • 4篇傅伟
  • 4篇王晓燕
  • 3篇谢小立
  • 3篇田日昌
  • 3篇侯娅
  • 2篇杨春华
  • 2篇李晓青
  • 2篇孔祥丽
  • 2篇孟薇
  • 2篇杨勋林
  • 2篇王峰
  • 2篇谢春花

传媒

  • 10篇水土保持学报
  • 4篇中国生态农业...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土壤学报
  • 2篇水科学进展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水土保持通报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林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农业系统科学...
  • 1篇农村生态环境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泥沙研究
  • 1篇应用基础与工...
  • 1篇生态环境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年份

  • 2篇2009
  • 2篇2008
  • 10篇2007
  • 12篇2006
  • 12篇2005
  • 5篇2004
  • 1篇2003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土地利用变化对洞庭湖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被引量:47
2006年
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近年来洞庭湖区土地利用状况波动频繁,研究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情况,可以为该区正在进行的生态重建提供依据。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表,在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将洞庭湖区生态资产划分为7类,利用洞庭湖区两期土地利用数据,估算了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①20世纪80年代末为中点,前10年湖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亏损,后10年生态价值回升并有所提高,表明湖区生态建设出现一定成效;②虽然水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湖区生态系统价值的主要构成部分,但湿地生态系统价值变化决定湖区生态系统总价值的变化趋势。
谢春花王克林陈洪松张明阳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洞庭湖区
西南岩溶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对策被引量:17
2005年
在介绍西南岩溶地区生态环境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认为西南岩溶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以石漠化为特征的土地退化,其日益蔓延的主要原因是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而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源则是贫困。如何进行植被的恢复重建和实现水土资源的协调利用,是西南岩溶地区环境治理和消除贫困的关键。在部分水土资源短缺、旱涝灾害频繁、环境极度退化的岩溶地区,环境移民是实现生态重建的一条有效途径。
揭国民邵学栋陈洪松
关键词:生态环境植被恢复石漠化环境移民
基于RS与GIS的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与保护格局探讨——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为例被引量:4
2006年
地处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广西环江县是典型的环境移民大县,再加上自身人口增长等原因,土地利用发生巨大变化。其中,在不宜耕作的坡度和海拔高度下盲目开荒,极易导致植被覆被降低、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埋下环境隐患。本文利用1988、1999年两期遥感数据,辅以1∶250000DEM,结合野外调查,探讨了环江县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土地资源,划出3种土地利用类型区:“集约利用区”、“适度利用区”、“保护区”。
杨春华王克林陈洪松许联芳张明阳
关键词:RSGIS环境移民土地利用
红壤积水入渗及土壤水分再分布规律室内模拟试验研究被引量:32
2005年
利用室内模拟土柱试验研究了红壤积水入渗及土壤水分再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入渗过程中湿润锋距离、累积入渗量与时间的平方根呈线性关系,湿润锋运移速率与时间呈乘幂关系,而入渗率与时间平方根的倒数呈线性关系;再分布过程中,在隔绝蒸发条件下,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同一深度土层含水量则随时间推移而下降。无论在隔绝蒸发还是在自然蒸发条件下,短期内土壤水吸力有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而同一深度土层水吸力则随时间的推移而升高;土壤初始含水量对水分的入渗及再分布有较大影响,初始含水量较低时,水分入渗较快,而水分再分布则较慢。
邹焱陈洪松苏以荣邵明安
关键词:红壤积水入渗土壤水分再分布土壤水吸力
桂西北环境移民迁入区不同利用方式坡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被引量:1
2007年
土壤水分是土地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性限制因子。利用2006年4—9月土壤水分定位观测数据,研究了桂西北环境移民迁入区坡地开发后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水分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土壤储水量变化与降雨量变化基本一致;在时间尺度上,不同月份各利用方式土壤储水量差异显著,0—1 m平均储水量依次是坡耕地>园地>荒草地>灌丛>林地;在空间尺度上,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储水量为中等变异,在表层(0—20 cm)荒草地和灌丛的土壤储水量较大,在深层(60—100 cm)坡耕地和园地土壤储水量较大;不同土地利用结构土壤水分从坡顶到坡脚呈增加趋势,但修筑梯田的坡地较自然坡地土壤水分沿坡面变化幅度小。
侯娅陈洪松王克林张伟杨国蓉
黄土区坡地土壤水分运动与转化机理研究进展被引量:122
2003年
土壤水分是作物生长、植被恢复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从降雨入渗及再分布、土壤水量转化以及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等几方面概述了黄土区坡地土壤水分运动与转化研究进展,认为应该把坡面土壤—植物—大气作为一个物理上的连续统一体,以大气水、地表水、植物水和土壤水相互转化过程和机制为基础,研究坡面土壤—植被—大气界面水分运动和转化规律,为植被恢复重建提供理论依据。
陈洪松邵明安
关键词:黄土区坡地土壤水分运动入渗
坡面尺度土壤特性的空间变异性被引量:14
2004年
通过对20m长坡面土壤特性空间变异性的经典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1)在同一土壤剖面内,各级粒径含量呈弱变异性,而有机质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大而逐渐降低,呈中等变异性;(2)土壤干容重的空间变异性较小,呈弱变异性,但土壤饱和导水率的空间变异性较大,呈中等变异性;(3)水分特征曲线具有一定的空间变异性,比水容量空间变异性较大,呈中等变异性。坡面土壤饱和导水率和干容重的等值线图表明,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变化趋势并不仅仅取决于土壤干容重的相对大小,可能与有机质含量、黏粒含量以及根系分布情况等也有一定的关系。
陈洪松
关键词:饱和导水率坡面土壤特性有机质含量根系分布土层深度
喀斯特地区典型峰丛洼地旱季表层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初探被引量:70
2006年
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研究在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和重建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网格(5m×5m)取样,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喀斯特洼地典型区域(150m×50m)表层土壤水分(0~5cm和5~10cm)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在采样区内呈比较简单的斑块状分布,相同性质斑块与土被连续分布区和石丛集中分布区范围相当;半变异函数在不同性质斑块内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变异特征,在整个采样区内表现出各向异性;旱季洼地表层土壤水分主要受石丛和地形两个不同尺度的环境因素影响;土壤水分具有一定的尺度效应,半变异函数的变程随着最小采样间隔增大而增大;当研究区域存在多重尺度的变异结构时,需要根据研究的目的和精度确定合理的采样尺度。
张伟陈洪松王克林张继光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峰丛洼地土壤水分旱季地统计学
湿地功能变化与生态系统管理——以洞庭湖区双退垸为例被引量:10
2005年
以调控湿地生态功能为途径,在分析双退垸次生湿地功能动态变化、现阶段功能特点及管理现状基础上,提出了洞庭湖区双退垸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方案,并针对现阶段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出具体对策。
谢春花王克林陈洪松张明阳柳易林
关键词:湿地功能生态系统管理洞庭湖
红壤坡地不同覆被类型地表径流对降水特征的响应被引量:12
2009年
采用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是红壤丘陵区防治洪涝灾害和季节性干旱的重要措施。利用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对红壤坡地7种覆被类型1998~2005年降水特征值和地表径流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覆被类型地表径流系数差异显著,大小排序为农作区〉茶园区〉湿地松与甜柿园〉柑橘园〉退化区与恢复区;除茶园外,其他覆被类型径流系数不同水文年有明显差异,且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平均雨强、最大60min雨强与径流量都无显著相关性,但农作区径流值与小雨呈显著相关,其他覆被类型径流值与中雨呈显著相关;10—30cm土壤前期含水量与径流量有较明显正相关关系,40cm以下土壤水对径流量影响很小,恢复区、甜柿园、柑橘园受前期降水的影响相对较大。
田日昌陈洪松王克林谢小立
关键词:红壤坡地降水径流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