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科技计划项目(2011C011106009)
- 作品数:10 被引量:49H指数:5
- 相关作者:邹记兴王超周爱国茅沈丽梁日深更多>>
- 相关机构: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清远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国家级星火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饥饿胁迫对杂交鳢血液指标的影响被引量:6
- 2012年
- 探索杂交鳢在饥饿不同时间状态下5项血液指标的变化情况。测定并比较饥饿处理7、14、21、28、35和42d实验组和对照组杂交鳢血液指标。结果显示,经过42d的饥饿处理,对照组与6个实验组相比,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红细胞数量在0—42d内呈现下降的趋势,但在28d时测得红细胞数量突然增多,几乎达到了对照组水平,为(2.29+0.46)×10^12/L。血红蛋白0~14d内呈现升高的趋势,第14d达到最高,为(82.36±7.26)g,L,在14-42d内整体上呈现降低的趋势,但在28d时测得血红蛋白含量突然升高,与14d测得的结果相当。沉降率在0。28d呈下降的趋势,28~42d内又明显上升。渗透脆性呈下降趋势。白细胞数量在0-42d内一直增加。
- 周爱国王超梁日深王涛邹记兴
- 关键词:饥饿胁迫杂交鳢血液指标
- 杂交鳢仔鱼饥饿试验及不可逆点的确定被引量:7
- 2012年
- 利用人工孵化的杂交鳢初孵仔鱼,在水温(26±1)℃条件下进行其饥饿试验并确定仔鱼的初次摄食不可逆点(PNR)。结果表明,杂交鳢仔鱼孵化后第2天开始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此时卵黄囊缩小至原来的1/2,与油球一同继续被仔鱼吸收;孵化后第7天卵黄囊和油球被完全吸收,混合营养期为5d。杂交鳢仔鱼最高初次摄食率出现在孵化后第6天,此时卵黄囊已吸收完全,油球有残留。当初次摄食率降至最高初次摄食率的50%时,仔鱼进入不可逆期,不可逆点出现在仔鱼孵出后的第7~8天。
- 马建波茅沈丽梁桂洪邹记兴
- 关键词:杂交鳢仔鱼饥饿不可逆点
- 9种交配组合鳢的人工繁殖试验被引量:2
- 2012年
- 运用人工催产的方法进行了9种交配组合鳢的人工繁殖试验,9种组合来源于乌鳢(Channa argus)、斑鳢(C.maculate)和杂交鳢(Hybrid snakehead)彼此之间的交配繁殖。结果表明,无论采用何种孵化方式,9种交配组合所产卵的受精率和孵化率高低顺序基本一致,且各组合间都存在显著差异。交配组合斑鳢(♀)×斑鳢(♂)、斑鳢(♀)×杂交鳢(♂)、杂交鳢(♀)×斑鳢(♂)及杂交鳢(♀)×杂交鳢(♂)在繁殖过程中,其受精率和孵化率高于其他组合,具有较强的繁殖优势,但其子代的生产性能优势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孵化方式对受精卵的发育与孵化有重大影响,其中以微流水孵化方式时的受精率和孵化率最高、孵化效果最好。雄亲鱼的重复催产次数会影响受精率及孵化率,一般以重复利用2~3次为宜。
- 龙敏明马建波周爱国曾运丁邹记兴
- 关键词:人工繁殖受精率孵化率
- 饥饿胁迫对杂交鳢生长及生化组成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2年
- 水温25.8~30.0℃,将初始体重91.6~125.1g、体长18.6~23.2 cm的杂交鳢(Hybrid snakehead)置于玻璃缸水槽中饥饿处理9周,探索饥饿胁迫对其生长(饥饿9周)和生化组成(饥饿7周)的影响。结果表明,饥饿处理9周后,各组的存活率均为100%;其体重的损失率随饥饿时间的延长显著上升(P<0.05),饥饿至第9周时达(20.32±2.16)%;肥满度、脏体比、肝体比和脂体比随饥饿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各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显著(P<0.05);饥饿0~7周,杂交鳢全鱼水分含量逐步上升,饥饿开始时为68.26%,至第7周时达72.51%;灰分含量有所增加,但增幅不明显;脂肪、蛋白质和比能值均呈下降趋势;其中,脂肪含量和比能值下降较为明显,饥饿至第7周时,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下降了32.46%和22.56%;蛋白质含量在饥饿前期下降不明显,饥饿5~7周内显著下降(P<0.05)。判断杂交鳢在整个饥饿过程中,主要是利用自身的脂肪作为能源物质,同时也会消耗少量的蛋白质。
- 周爱国茅沈丽王超邹青曾运丁邹记兴
- 关键词:杂交鳢饥饿胁迫生化组成
- 斑鳢嗜水气单胞菌病病原的鉴定及其病理组织学的研究被引量:9
- 2011年
- 从患病斑鳢Channa maculata体内分离到一株细菌(FS20100810),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为该病的病原菌。该菌株兼性厌氧,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能运动,无芽孢,无荚膜,能发酵葡萄糖、蔗糖、麦芽糖、甘露醇、七叶苷,氧化酶反应、接触酶反应、吲哚试验和M.R.试验均为阳性。该菌株对斑鳢的半致死浓度为6.83×105 cfu/mL。16S rRNA基因序列与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同源性为99.6%。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氧氟沙星、菌必治、先锋噻肟等抗生素敏感,对复方新诺明等中度敏感,对苯唑青霉素、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耐药。通过对人工感染的斑鳢进行组织切片观察,发现病鱼的鳃、心肌、肝脏、肾脏、脾脏、肠道等器官组织均有明显的病理变化。
- 陈言峰马文山陈文慧梁日深廖富蘋邹记兴
- 关键词:斑鳢嗜水气单胞菌RRNA毒力因子组织病理
- 投喂赤子爱胜蚓对杂交鳢血液部分免疫指标的影响被引量:5
- 2014年
- 以体质量为(72.51±1.46)g的杂交鳢(斑鳢Channa maculata♀×乌鳢Channa argus♂)为试验对象,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质量分数(0、5.0%、7.5%、10.0%)的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新鲜浆液配制的试验饲料进行投喂,养殖试验共进行100 d,研究赤子爱胜蚓作为饲料添加剂对杂交鳢血液部分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0.0%蚯蚓组杂交鳢的红细胞数(RBC)最多,且与其他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的红细胞数最少;杂交鳢的白细胞数量(WBC)随着蚯蚓添加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且各组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添加蚯蚓的各组杂交鳢血清总蛋白含量(TP)与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杂交鳢血清溶菌酶(LZM)和酚氧化酶(PO)活性随着蚯蚓添加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10.0%蚯蚓组最高,且与其他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杂交鳢血清酸性磷酸酶(AC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均随着蚯蚓添加量的增加出现波动,7.5%蚯蚓组3种酶活性均最高,且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7.5%和10.0%赤子爱胜蚓的新鲜浆液,能提高杂交鳢血液中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数量,提高血清中的LZM、ACP、AKP、SOD和PO活性。
- 姚东林王超茅沈丽陈金涛邹记兴
- 关键词:赤子爱胜蚓杂交鳢免疫指标血细胞
- 投喂赤子爱胜蚓对杂交鳢生长及肌肉品质的影响被引量:2
- 2013年
- 为研究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作为饲料添加剂对杂交鳢(乌鳢Channa argus♂×斑鳢Channa maculata♀)生长及肉质的影响,在杂交鳢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0、5%、7.5%、10%)的鲜赤子爱胜蚓浆进行饲养试验,试验时间为100d。结果表明,基础饲料中添加7.5%蚯蚓浆能显著促进杂交鳢的生长,降低饲料系数(P<0.05),但对杂交鳢成活率没有影响;添加5%、7.5%的鲜蚯蚓浆,能显著提高杂交鳢肌肉中粗蛋白的含量(P<0.05),并能相应增加杂交鳢肌肉中总氨基酸(TAA)、鲜味氨基酸(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甘氨酸Gly和丙氨酸Ala)、必需氨基酸(EAA)和半必需氨基酸(HEAA)的含量;添加7.5%、10%的鲜蚯蚓浆,能显著提高杂交鳢肌肉中粗脂肪的含量(P<0.05)。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鲜蚯蚓浆,均能显著降低杂交鳢肌肉中灰分的含量(P<0.05)。
- 王超茅沈丽梁日深周爱国陈金涛邹记兴
- 关键词:赤子爱胜蚓杂交鳢饲料添加剂肌肉品质
- 投喂赤子爱胜蚓对杂交鳢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被引量:2
- 2013年
- 以杂交鳢(乌鳢Channa argus♂×斑鳢Channa maculata♀)为试验对象,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0、5%、7.5%、10%)的鲜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浆,研究赤子爱胜蚓作为饲料添加剂对杂交鳢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试验周期为100 d。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赤子爱胜蚓浆可提高杂交鳢幽门盲囊、前、中、后肠的肌层厚度,其中除杂交鳢幽门盲囊外,10%、7.5%蚯蚓添加组肠道肌层厚度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在褶皱高度和宽度方面,10%蚯蚓添加组杂交鳢幽门盲囊和后肠明显高于对照组,7.5%蚯蚓添加组前、中肠明显高于对照组。
- 王超茅沈丽谢少林周爱国梁日深邹记兴
- 关键词:赤子爱胜蚓杂交鳢肠道
- 杂交鳢胚胎发育及胚后发育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利用显微技术,对杂交鳢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进行了观察,旨在确定杂交鳢发育的时序和形态变化。研究结果:杂交鳢的胚胎发育先后经历了受精卵、卵裂、原肠胚形成、器官形成和孵化等5个阶段。从受精卵到孵化出膜历时37 h 45 min,积温1010.62℃.h;卵黄囊完全消失历时145 h 45 min。
- 周爱国马建波龙敏明梁日深王超邹青陈金涛邹记兴
- 关键词:杂交鳢胚胎发育胚后发育
- 九种交配组合鳢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比较分析被引量:6
- 2013年
- 对来源于乌鳢(Channa argus)、斑鳢(C.maculate)及杂交鳢作为亲鱼彼此之间的交配繁殖得到的九种组合鳢的血液部分生理生化指标做了比较分析。其中G1—G9分别代表斑鳢(♀)×斑鳢(♂)、斑鳢(♀)×乌鳢(♂)、斑鳢(♀)×杂交鳢(♂)、乌鳢(♀)×斑鳢(♂)、乌鳢(♀)×乌鳢(♂)、乌鳢(♀)×杂交鳢(♂)、杂交鳢(♀)×斑鳢(♂)、杂交鳢(♀)×乌鳢(♂)、杂交鳢(♀)×杂交鳢(♂)。结果显示:从血液生理指标来看,红细胞计数(RBC)结果为G2>G4>G1>G5>G8>G9>G7>G6>G3,白细胞计数(WBC)结果为G2>G4>G5>G6>G1>G9>G3>G7>G8,血栓细胞计数(PLT)结果为G2>G1>G4>G5>G8>G9>G7>G6>G3,血细胞压积(HCT)的结果为G2>G1>G4>G5>G8>G9>G7>G3>G6,血红蛋白(HGB)的结果为G2>G1>G4>G5>G8>G9>G6>G7>G3,平均红细胞蛋白含量(MCH)的结果为G4>G5>G2>G1>G6>G8>G9>G7>G3,平均红细胞蛋白浓度(MCHC)的结果为G4>G5>G2>G1>G6>G8>G3>G9>G7,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CV)无显著差异。从血液生化指标来看,总蛋白(TP)的大小为G5>G4>G2>G1>G6>G3>G7>G8>G9,谷草转氨酶(AST)的大小为G2>G4>G1>G5>G3>G6>G7>G8>G9,甘油三酯(TG)的大小为G5>G1>G2>G4>G3>G6>G7>G8>G9,胆固醇(CHOL)和谷丙转氨酶(ALT)无显著差异。综合分析九种交配组合鳢的血液生理及生化指标可以看出,G2(斑鳢(♀)×乌鳢(♂))和G4(乌鳢(♀)×斑鳢(♂))相对于其他的组合有明显的"杂种优势"。
- 曾运丁王超周爱国邹记兴
- 关键词:血液生理指标生化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