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5034)

作品数:8 被引量:106H指数:5
相关作者:王亚非李琰魏东李萍云董敏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3篇环流
  • 3篇海温
  • 3篇海温异常
  • 2篇遥相关
  • 2篇数值模拟
  • 2篇降水
  • 2篇值模拟
  • 1篇低频振荡
  • 1篇地形
  • 1篇东太平洋
  • 1篇印度洋海温
  • 1篇印度洋海温异...
  • 1篇印度洋偶极子
  • 1篇月降水
  • 1篇振荡
  • 1篇正交函数
  • 1篇水汽
  • 1篇水汽通量
  • 1篇太平洋海温
  • 1篇太平洋海温异...

机构

  • 8篇中国气象科学...
  • 3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北京市气象局
  • 1篇陕西省气象局
  • 1篇中国气象局

作者

  • 8篇王亚非
  • 5篇李琰
  • 2篇李萍云
  • 2篇魏东
  • 2篇董敏
  • 1篇何金海
  • 1篇尹志聪
  • 1篇刘英
  • 1篇谢庄
  • 1篇袁东敏

传媒

  • 3篇热带气象学报
  • 3篇气象学报
  • 2篇气象科技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对6月中国南方降水影响的数值模拟被引量:7
2009年
利用NCARCAM3.0大气环流模式,研究6月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降水对前期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响应。首先,在赤道东太平洋1997年9月至1998年6月实际海温异常基础上构造的理想化海温异常,依据持续时间不同叠加相应的海温异常值在气候平均外强迫场上,设计第1组敏感性试验;其次,在上组试验中的前期9月至次年6月持续有海温异常的敏感性试验基础上,改变加入模式中的海温异常强度,设计不同强度海温异常对大气环流和降水影响的第2组试验;最后将上述海温异常值取反加入相应的赤道东太平洋区域,设计一组拉尼娜事件的试验。以(25°—30°N,110°—120°E)区域平均的降水距平值代表整个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降水,模拟结果表明:(1)不同的持续时间强迫得到的降水距平峰值在11月,次年6月其值为最小,整体上降水距平有随持续时间的缩短而减小的趋势。表明前期秋季赤道东太平洋较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对6月降水有重要影响,证实了前期诊断分析的结论;(2)模式中加入不同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均有明显的降水正距平(最小降水距平为0.287mm/d,最大为1.98mm/d),降水正距平范围与实际情况接近,表明模式在模拟该地区异常降水时有较好的稳定性,模拟结果值得信任。另外模拟的降水距平有随着海温异常强度的增强而增大的趋势;(3)当模式中加入不同强度拉尼娜事件的海温异常时,模拟结果不稳定,与厄尔尼诺的影响结果不完全相反,与前期诊断分析结果不符。而只有在拉尼娜相当强时模式才能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模拟出一定范围的降水负距平。
李琰王亚非董敏
关键词:海温异常数值模拟
东亚夏季波列经验正交函数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作为分析工具,利用500hPa高度场资料针对东亚地区波列出现情况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如下:(1)从东西伯利亚上游经鄂霍茨克海到日本东部海面的波列(OKJ波列)在初、仲夏(6—7月)的信号很强,为欧亚范围内最主要的分布类型。(2)从菲律宾经日本到北美的波列(P-J波列)可在整个夏季(6—8月)具有相当强的信号,虽然均表现为第二特征向量分布,贡献率与6—7月欧亚范围内第一特征向量表现OKJ波列的相当。(3)合成分析表明OKJ和P-J类波列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共存。
王亚非何金海李琰
关键词:经验正交函数遥相关HPA
前期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对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6月降水的影响被引量:34
2007年
利用NCEP/NCAR提供的1951—2000年全球月平均海表温度距平资料及中国160个测站的月降水资料,采用相关关系分析、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前期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对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6月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Nino3指数与印度洋偶极子指数(IODI)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两者同期相关关系随季节不同,以秋季的相关关系最好,相关系数达0.523,并且这时两种指数的强度也较大。作秋季ENSO和印度洋偶极子同时发生年至次年6月的时间序列,发现两事件存在2月左右的位相差,IODI在9—10月达到峰值,Nino3指数在12月达到峰值。说明在相关最好的秋季两事件并不是完全同步的;(2)前期秋季Nino3指数、印度洋偶极子指数及新定义的同时考虑两种指数的一个综合指数—IODN3这3种指数与中国6月降水的相关系数分布有相似特征,主要表现为相关显著区都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3种指数与降水的相关中,以IODN3与降水相关关系最为显著,显著区范围也最大;(3)前期秋季El Nio和印度洋偶极子正位相同时发生年6月的500 hPa位势高度、垂直速度、水汽输送等异常分布与其前期秋季反位相年6月的异常分布有相反的特征,表明海温异常对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降水有重要影响,对应该地区6月降水偏多或偏少;(4)前期秋季El Nio和印度洋偶极子正位相同时发生使菲律宾反气旋加强和维持,形成有利于降水的环流形势。
李琰王亚非魏东
关键词:印度洋偶极子EL长江流域
2008年初中国南方雪灾大尺度环流背景分析被引量:41
2008年
分析2008年1月到2月初发生在中国南方雪灾冻雨的大尺度环流场,结果表明:这次南方强雨雪天气过程是北方冷空气和南方暖空气在中国南方地区持续维持、高低纬系统相互作用的一个典型个例。AO指数在1月中旬由负变正,表明了半球尺度环流的大幅度调整,高纬度80°E附近地区阻高形势的维持是1月中下旬到2月初阴雨雪天气过程持续的清晰指标;阻塞高压所伴随的能量频散使得准定常波持续从中高纬地区传播到较低纬度的长江及其以南地区,使得当地的气旋性环流得以维持;在乌拉尔山到贝加尔湖的强大阻塞高压的控制下,冷空气不能大举南下、只是不断的渗透到南方,与此同时受拉尼娜影响西太平洋暖池的海温不断增高,暖湿空气势力也是持续增强,代表暖势力暖池海温达到历史最强,冷空气在南方受阻形成静止态势。一旦阻塞高压在1月30日前后崩溃,供给江南地区气旋性环流的能源被切断,所以2月1日的降水过程以后江南地区的持续性降水也就随之结束。
王亚非李琰李萍云刘英
关键词:ROSSBY波大尺度环流
青藏高原地形对5、6月北半球环流影响数值模拟被引量:4
2010年
利用NCAR CAM3.1模式进行了有无青藏高原地形的试验,通过两组试验结果的比较,研究了青藏高原地形对5、6月北半球500 hPa环流的影响。结论如下:春末夏初在北半球存在类似Rossby波列状的距平中心,5月波列产生于高原北侧的蒙古附近,途经鄂霍次克海、阿留申地区,到达北美西海岸;6月,由于西风急流北移、减弱及高原上空的非绝热加大,波列的产生地移至高原西北侧的巴尔喀什湖附近,强度减弱,造成该波下游的鄂霍次克海、勘察加半岛、阿拉斯加海域的强度相应减弱。另外,5月在鄂霍次克海和日本以东洋面附近的异常中心类似于负位相的OKJ波列,可以视为对正位相OKJ波列东段形成抑制作用;6月由于鄂霍次克海附近的负异常强度很弱,对OKJ波列东段的抑制作用很弱。
李萍云王亚非李琰
关键词:地形波列
首届大气-海洋遥相关国际会议简介
2008年
王亚非
关键词:遥相关理论物理组委会
江淮梅雨期降水南北反位相分布与大气准双周振荡被引量:7
2012年
利用1954—2005年中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江淮梅雨期降水的南北反位相分布(Anti-Phase Distribution:APD)和大气准双周振荡(Qusi-Biweekly Oscillation:QBWO)之间的关系,诊断结果表明:(1)1954—2005年江淮梅雨APD共有16年较为显著。从1990年代开始,梅雨APD显著增强,并且表现出显著的2年和4~6年振荡周期。在降水较多的区域,降水的准双周振荡往往也较强。(2)梅雨期降水APD和中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南北变动同属一个位相,中国东部地区的南涝北旱或者南旱北涝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由江淮地区降水的分布类型来说明。(3)"南旱北涝"年,准双周滤波的整层水汽通量能够传播到30°N以北,同时存在强烈的水汽通量辐合从中高纬度向南传播到江淮流域。而在"南涝北旱"年,准双周的水汽输送所能到达的纬度明显偏南,来自中高纬度向南传播的水汽通量辐合也不显著。(4)"南旱北涝"年降水正位相,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脊线位于22°N以北,850 hPa低频反气旋的位置相对于"南涝北旱"年偏北,调节西太副高进入南海位置也偏北。南海和江淮上空的准双周垂直速度异常位置整体偏北,第3位相的上升运动和第7位相的下沉运动都位于30°N以北,南海的垂直速度异常也主要位于南海北部,而在"南涝北旱"年,准双周垂直速度异常的分布偏南。
尹志聪王亚非袁东敏谢庄
关键词:梅雨准双周振荡低频振荡水汽通量
NCAR CAM3模式大气环流对日本东部附近海域海温异常的响应被引量:13
2007年
使用NCAR CAM3.0大气环流模式,设计多组数值试验,研究了模式大气环流对初夏日本东部附近海域海温异常的响应。首先,在北太平洋中纬度选择异常海温区域,构造了假想的负海温异常,在5、6月份模式气候海温场上叠加该海温异常设计了敏感性试验。其次,在该试验的基础上,沿顺时针方向移动海温异常区域一个格点位置,其他条件不变,设计海温敏感区域变动后的系列试验;另外,通过改变加入模式中的海温异常强度,设计海温异常强度变化后的系列试验。最后,在把加入的海温异常变为正异常后,设计另一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模式能够较好地表现出初夏日本东部附近海域负海温异常引起的大气环流异常,欧亚中高纬纬向呈"+、-"相间的波列结构。改变加入的负海温异常位置后,试验结果与对应的NCEP合成分析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但是试验得到的大气环流异常分布并未随着加入的海温异常位置的有规律变化而发生同样的位置变动。模式中加入正的海温异常后,模式的试验结果不好。无论正负,模式中加入的海温异常增强后,试验得到的大气环流异常强度并未随着海温异常强度的增强而线性增强。
魏东王亚非董敏
关键词:CAM海温异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