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I01A12)

作品数:11 被引量:71H指数:5
相关作者:王运杰吴鹏飞毛颖汪求精段传志更多>>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动脉瘤
  • 4篇颅内
  • 3篇血管
  • 3篇蛛网膜
  • 3篇蛛网膜下
  • 3篇蛛网膜下腔
  • 3篇蛛网膜下腔出...
  • 3篇网膜
  • 3篇下腔出血
  • 3篇膜下
  • 3篇出血
  • 2篇动脉
  • 2篇入路
  • 2篇神经外科
  • 2篇手术
  • 2篇栓塞
  • 2篇肿瘤
  • 2篇外科
  • 2篇显微神经
  • 2篇显微神经外科

机构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3篇中国医科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复旦大学上海...
  • 1篇铁法煤业集团...
  • 1篇山东省青岛疗...

作者

  • 3篇吴鹏飞
  • 3篇王运杰
  • 2篇汪求精
  • 2篇王宪荣
  • 2篇冯华
  • 2篇姬斌
  • 2篇凌光烈
  • 2篇陈志
  • 2篇段传志
  • 2篇毛颖
  • 2篇朱刚
  • 2篇景治涛
  • 1篇白志强
  • 1篇全大萍
  • 1篇孙新林
  • 1篇王建奇
  • 1篇祝爱萍
  • 1篇薛杉
  • 1篇林江凯
  • 1篇王鹏

传媒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2篇中国医科大学...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2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年份

  • 3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规范化治疗被引量:15
2007年
急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常见的脑卒中,其主要病因为脑动脉瘤破裂。目前在诊断和治疗方法上各地不尽相同,影响了疾病的预后。本文就目前常规SAH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予以介绍。
毛颖周良辅
关键词: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动脉瘤治疗的规范与创新被引量:27
2007年
规范和创新一直贯穿于脑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新的规范源于不断创新的临床实践,而创新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在得到广泛运用后成为新的规范。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是目前脑动脉瘤诊断和治疗的主线。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在显微镜下成功夹闭脑动脉瘤,开创了脑动脉瘤手术的新纪元。几十年来有关脑动脉瘤的影像技术、手术方法、手术器械都得到飞速发展,各家报道的治疗有效率大为提高,使得手术夹闭成为成熟治疗方法。
毛颖
关键词:脑动脉瘤手术方法手术夹闭治疗有效率
颅后窝远外侧经髁手术入路显微外科立体应用解剖研究
2010年
目的为颅后窝远外侧经髁手术入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和立体结构框架,以利于术中保护重要结构,便于临床显微神经外科的应用,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方法 10例(20侧)成人带颈头颅标本,按手术入路进行解剖和观测,同时对枕骨大孔等区域进行研究和测量,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乳突、茎突、茎乳孔、寰椎横突外侧端、颈静脉窝、枕髁及枕外隆突等都是术中重要的解剖学标志,而枕下三角是远外侧经髁手术暴露椎动脉入颅前的一个重要解剖学标志,由头后大直肌、头上斜肌、头下斜肌三块肌肉组成,其底由寰枕后膜和寰椎后弓组成,为处理其周边重要结构,如:椎动脉(VA)、寰枕关节(AOJ)、乙状窦(SS)、颈静脉孔、后组颅神经等提供显微解剖依据。同时须注意围绕VA的静脉丛及颈1、2神经等结构。认真对各重要骨性标志及相关重要结构之间的距离和立体结构进行仔细的测量和研究,收集大量资料,用统计学进行分析处理。结论掌握该手术入路的重要步骤、重要毗邻及立体三维结构,根据测量结果对该区域不同位置病变采用相对应的操作间隙,有助于远外侧经髁入路至靶区的手术之顺利进行,有效而安全地保护重要结构,达到手术之目的。
吴鹏飞王运杰景治涛凌光烈
关键词:显微神经外科枕骨大孔
负载VEGF聚合物修饰铂金微弹簧圈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构建一种负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聚合物修饰铂金微弹簧圈表面,考察其表面特征及VEGF缓释性能。方法将4COOH-P(DLLA-co-TMC)聚合物溶液涂覆铂金微弹簧圈,固定肝素,利用肝素与VEGF的特异作用实现负载和控制释放VEGF。扫描电镜观察铂金微弹簧圈的表面结构,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测定微弹簧圈表面的VEGF缓释性能。结果铂金弹簧圈表面成功涂覆4COOH-P(DLLA-co-TMC)聚合物,通过聚合物的肝素化,使VEGF负载于铂金微弹簧圈表面,VEGF的释放量在测试周期内呈现明显的积累递增趋势,整个过程无明显的突释期。结论利用共聚物4COOH-P(DLLA-co-TMC)可实现在铂金微弹簧圈表面负载和控制释放VEGF的目的,赋予铂金微弹簧圈一定的生物活性。
汪求精孙新林姬斌祝爱萍全大萍
关键词:铂金弹簧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应用远外侧入路显微神经外科治疗颅颈交界区肿瘤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远外侧入路显微神经外科在治疗颅颈交界区腹侧及腹外侧肿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远外侧入路显微神经外科治疗的27例颅颈交界区肿瘤患者的手术方法,其中经枕髁后入路5例,经部分枕髁入路8例,经颈静脉结节入路2例,经C1、C2关节面侧方联合经部分枕髁入路12例。采用Karnofsky行为表现量表(KPS)评价临床效果。所有患者术前均行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包括磁共振成像和三维CT血管造影。3例患者为防止术中头部过度后仰导致呼吸心跳停止,术前行预防性气管切开。结果 27例患者中,肿瘤全部切除24例,大部分切除2例,部分切除1例,结果满意。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寰枕关节不稳定症状,术后随访未发现有肿瘤复发。术后患者的KPS评分均提高。手术并发症主要是后组颅神经损伤、皮下积液、脑脊液漏以及脑干或脊髓血管痉挛。结论远外侧入路是颅颈交界区腹侧及腹外侧肿瘤手术治疗的理想入路。术前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对远外侧入路有所帮助,远外侧入路应根据肿瘤病理性质、位置、延伸范围和相关血管受累程度决定骨质切除的多少,显露范围应个体化。
吴鹏飞王运杰景治涛凌光烈
关键词:远外侧入路显微神经外科颅颈交界颅内肿瘤
雌激素缺乏对大鼠颅内动脉瘤形成的影响
2009年
目的建立雌激素缺乏的颅内动脉瘤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初步研究雌激素缺乏对颅内动脉瘤形成、生长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雌性Wistar大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切除双侧卵巢+颅内动脉瘤模型)、实验对照组(切除双侧卵巢旁与其大小相当的一块脂肪+颅内动脉瘤模型)、空白对照组(每组各10只)。大鼠去势模型或腹部假手术模型制作后2周用猪胰弹性蛋白酶滴加到颈外动脉及分叉处动脉壁周围,在颈外动脉距分叉处约1.5mm位点用两根手术线结扎颈外动脉,在两根线之间剪断颈外动脉,使颈外动脉的盲段形成颈内动脉的一个动脉瘤。动脉瘤模型制作6周后取右心房全血2mL,离心取上清液后于-20℃冰箱保存,用于检测大鼠血清中雌激素的含量,同时游标卡尺测量颅内动脉瘤长度和直径,并取实验组及实验对照组的颅内动脉瘤组织和空白对照组相应的一段颈外动脉组织用于常规组织切片染色。结果实验组血清中雌激素水平为(105.00±12.96)pmol/L,实验对照组为(178.50±25.96)pmol/L,空白对照组为(180.40±18.70)pmol/L,实验组与实验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颅内动脉瘤长度扩张率为(131.31±6.63)%,直径扩张率为(125.10±5.49)%,实验对照组为(109.90±3.44)%和(106.82±2.4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雌激素缺乏对颅内动脉瘤的形成、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使用盲段法结合酶消化法制作颅内动脉瘤模型简便可行。
王双全段传志姜晓丹姬斌杜谋选薛杉张鹏法志强王建奇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雌激素动物模型
翼-颞联合入路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对符合适应证的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行"翼-颞联合入路"去骨瓣减压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08年8月间收治34例大面积脑梗死病例,24例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标准组),10例行"翼-颞联合入路"去骨瓣减压术(改良组),以Barthel指数(BAI)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定临床效果。结果术后1d,两组脑组织膨出体积比例差异有显著性(t=2.788,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术后3、6个月,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291,0.148,P>0.05);而术后3、6个月BAI、GOS评分比较差异都有显著性(t=7.329,4.076,8.734,3.818;P<0.05)。结论翼-颞联合入路去骨瓣减压术具有操作简便,暴露及减压充分等优点,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翼-颞联合入路去骨瓣减压术是一种较好的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方法。
蔡恩源白志强董玲刘世峰
关键词:大面积脑梗死大骨瓣减压
新型带纤毛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探讨新型带纤毛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3月至9月共收治4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43个动脉瘤),均用新型带纤毛弹簧圈栓塞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随访情况,随访时间6~12个月,行脑血管造影或CT脑血管成像或磁共振脑血管成像,了解颅内动脉瘤复发及并发症情况。结果41例患者中死亡1例,术后并发脑梗死2例,动眼神经麻痹1例,复发1例,脑积水2例;改良Rankin评分量表评级为0级9例,1级19例,2级7例,3级3例,4级1例,5级和6级各1例。结论新型带纤毛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对小动脉瘤(〈5mm)有相对优势,对载瘤动脉闭塞有一定优势;但对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等较细载瘤动脉,因纤毛的致栓作用可能会造成脑梗死.因此封闭瘤颈时应用此圈要谨慎。
李西锋段传志冯金福汪求精何旭英郭燕舞柳晓秋闫中杰赵信德林建浩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鞍区肿瘤术前CT血管成像检查发现颅内未破裂动脉瘤(附6例报告)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总结入院诊断为鞍区肿瘤病人应用CT血管成像术前发现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经验。方法术前对287例诊断为鞍区肿瘤的病人给予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6例,其中入院诊断为垂体瘤3例,鞍旁脑膜瘤3例,并给予血管造影检查(DSA)明确诊断。结果6例病人经CTA检查共发现颅内动脉瘤7个。经DSA检查明确诊断颅内动脉瘤6个,其中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3个,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2个,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例。1例病人经DSA检查排除颅内动脉瘤,诊断为左侧鞍旁海绵状血管瘤。CTA检查颅内动脉瘤确诊率85.7%。结论CTA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手段可用于对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术前筛查。
陈景宇孟辉朱刚陈志林江凯王宪荣冯华
关键词:未破裂鞍区肿瘤CT血管造影
微透析法观察蜕皮甾酮对家兔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作用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通过微透析的方法,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家兔海马内能量物质和谷氨酸的含量变化,了解蜕皮甾酮(EDS)对其干预的效果。方法 30只家兔分为5组,即结扎右侧颈总动脉组(L组)、结扎后枕大池二次注血组(L-SAH组)、结扎后枕大池二次注血尼莫地平治疗组(Nim/SAH组)、结扎后枕大池二次注血蜕皮甾酮(1 mg/kg,4/d)治疗组(EDS/SAH 1 mg组)、结扎后枕大池二次注血蜕皮甾酮(3 mg/kg,4/d)治疗组(EDS/SAH 3 mg组)。比较观察微透析所测得的各组家兔海马SAH前后葡萄糖、丙酮酸、乳酸、谷氨酸的含量变化。结果乳酸/丙酮酸比值(L/P)在SAH后有上升趋势。SAH后3 d时EDS/SAH 3 mg组右侧海马组织间液中L/P较其它组低(P<0.05)。谷氨酸的含量在SAH后也明显增高,10 d时达高峰。Nim/SAH组1 d和3 d右侧海马组织间液谷氨酸含量较L-SAH组降低(P<0.05),在SAH后1 d和3 d EDS/SAH 3 mg组较L-SAH组和Nim/SAH组也明显降低(P<0.01)。结论蜕皮甾酮能减轻家兔SAH后海马组织能量代谢的紊乱和谷氨酸的堆积。
刘智陈渝杰陈志唐卫华朱刚王宪荣冯华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微透析蜕皮甾酮家兔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