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278067)

作品数:4 被引量:133H指数:4
相关作者:张启伟周艳冯敏祎金鹏康王广华更多>>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建筑科学
  • 3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矿业工程

主题

  • 2篇动力特性
  • 2篇桥梁
  • 2篇桥梁健康
  • 2篇力特性
  • 2篇健康监测
  • 1篇地震
  • 1篇地震反应
  • 1篇动力分析
  • 1篇形态学
  • 1篇形态学特征
  • 1篇絮凝
  • 1篇絮凝体
  • 1篇悬索
  • 1篇悬索桥
  • 1篇振动
  • 1篇数值模拟
  • 1篇特征提取
  • 1篇桥梁工程
  • 1篇桥梁健康监测
  • 1篇自锚

机构

  • 3篇同济大学
  • 1篇西安建筑科技...
  • 1篇广州市市政工...

作者

  • 3篇张启伟
  • 1篇王晓昌
  • 1篇王广华
  • 1篇周艳
  • 1篇冯敏祎
  • 1篇金鹏康

传媒

  • 2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给水排水
  • 1篇中国公路学报

年份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桥梁健康监测中的损伤特征提取与异常诊断被引量:49
2003年
针对桥梁健康监测的应用 ,提出了一种基于统计模式识别技术的结构异常诊断方法 .由正常结构实时监测动态响应形成状态判断的数据基 ,通过序列相似分析将未知状态结构的响应信号与正常结构数据基进行环境/运营条件归一化 ;然后根据动态参数模型残差分析提取结构损伤特征 ,进而通过统计分析进行结构异常诊断和损伤定位 .与基于模态频率变化的方法相比 ,该方法具有更高的损伤识别能力 ,并能较好地克服实测数据离散性和环境与运营条件影响带来的困难 .
张启伟
关键词:特征提取归一化桥梁
桥梁健康监测技术的适用性被引量:40
2006年
为了掌握桥梁在各种工作环境下的结构行为和状态,并利用监测信息及早发现桥梁的异常或损伤,在总结了多座斜拉桥病害特点的基础上,以1座典型斜拉桥的有限元模型模拟了多种可能的损伤情形,并通过计算得到各种损伤情况下的结构动、静力反应及其变化。通过对损伤引起的结构变化和现代监测技术的工作性能及环境对结构行为影响的比较,调查典型桥梁健康监测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以目前的监测手段获得的数据难以用来实现桥梁的损伤预警。
张启伟周艳
关键词:桥梁工程健康监测数值模拟动力特性
自锚式混凝土悬索桥的动力分析被引量:36
2004年
研究自锚式混凝土悬索桥的动力学性能 .以一新建自锚式混凝土悬索桥为背景 ,首先运用有限元分析获得其动力特性并与地锚式悬索桥进行比较 ,然后利用实桥环境振动试验验证有限元动力特性分析结果 ,最后由地震反应分析进一步考察自锚式悬索桥的振动特点 .结果表明 :自锚式悬索桥由于主缆直接锚固于主梁端 ,主塔纵向弯曲振动频率明显降低 ;因结构耗能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主塔和主梁在纵向地震输入下的各种反应均呈不同程度的增加 .
张启伟冯敏祎
关键词:自锚式悬索桥动力特性环境振动试验地震反应
PAC为混凝剂时高岭土悬浊液的混凝条件及絮凝体形态学特征被引量:12
2007年
通过显微摄像仪对絮凝体的形成过程及其形态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高岭土悬浊液的最佳混凝pH为7~8,在低投药量时,压缩双电层和吸附电中和是主要的混凝机理,在高投药量条件下,则是卷扫絮凝起主导作用。絮凝体平均粒径和分形维数都随搅拌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并最终趋于稳定。在pH=7和以PAC作为混凝剂的条件下,形成的絮凝体最大粒径为0.45 mm,对应的分形维数约为1.68。随着投药量的增大,絮凝体分形维数的变化较小,但絮凝体平均粒径显著增加。当投药量过高时,网扫絮凝作用下的絮体结构松散,抗剪切能力差,絮凝体分形维数略有下降(1.60),但絮凝体平均粒径减小明显,降至0.25 mm左右。
王广华王晓昌金鹏康
关键词:形态学絮凝体分形维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