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2BYY00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2BYY009)
- 作品数:12 被引量:168H指数:8
- 相关作者:乔全生更多>>
- 相关机构:山西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 现代晋方言与唐五代西北方言的亲缘关系被引量:43
- 2004年
- 关于现代晋方言与唐五代汉语西北方言间的亲缘关系已有多位学者从不同侧面触及,但至今未有定说。如罗常培认为现代文水、兴县、平阳及陕北安塞、延川、清涧、吴堡、绥德、米脂的读法“便是从唐五代沙州附近的方音一脉相传下来的”。(1961:143)“虽然不能算是它们的直接后代音”,“其间实在不无渊源可寻。”(1961:136)“虽然兰州、平凉、三水、文水、兴县、西宁与敦煌有别,但同属西北音系则是可以肯定的。”(蒋冀骋,1997:22—23)文水、兴县及陕西安塞、清涧今均属晋方言吕梁片。王洪君在对闻喜方言的白读层与宋西北方音比较之后,认为“宋时我国西北地区和山西南部方言同属一个系统”。(1987)李如龙先生认为“唐宋时代秦晋方言的范围比现代晋南、关中、陇东、豫西要大”。(1999)过去学界一直把晋方言归到西北方言系统,不无道理。明末清初太原的傅山竞自号为“西北之西北老人”。(《霜红龛集》)这些说法均是我们进一步鉴定和确认晋方音与唐百代汉语西北方音之间“亲缘”关系的重要参考.
- 乔全生
- 关键词:晋方言西北方言五代时期鼻音声母全浊声母
- 晋语与官话非同步发展(一)被引量:56
- 2003年
- 本文从现状和历史两方面对晋语与官话的音韵特征进行了比较,先与薛凤生先生提出的测验官话的十条标准相比,晋语有八条不合;又择举八条进一步比较,也显示出晋语与官话语音演变的不一致性。通过十六个方面的音韵比较,发现千余年来有种种现象表明晋语与官话非同步发展。
- 乔全生
- 关键词:晋语官话音韵特征语音演变测验标准平声
- 从晋方言看古见系字在细音前腭化的历史被引量:15
- 2006年
- 本文根据晋方言古见系字在细音前未腭化与已腭化的现状,讨论了晋方言古见系字开始腭化的时间,通过方言遗存和文献记载,提出了古见系字腭化的时间可能始于晚唐五代。
- 乔全生
- 关键词:细音腭化
- 晋方言轻唇音声母的演变被引量:17
- 2005年
- 轻唇音声母在晋方言的常用词和地名中还留有重唇的残迹。汉藏对音显示唐五代西北方音轻重唇已开始分化 ,晋方言轻重唇音分离 ,当在唐宋之际 ,距今已逾千年。当时 ,晋方言大多数轻唇音已从重唇音中分离出来 ,只有少数常用词还保留重唇至今。晋方言尚保留古微母读如明母的残迹 ,微母自明母析出 ,其时在宋 ;[v]母变为 [u]开头的零声母 ,当为官话影响所致 ,是 17世纪以后的事。天城梵书与汉字对音反映宋代西北方音的特点 ,这个对音材料记载着轻唇音读如舌根清擦音 [x]的历史 ,并州、吕梁两片非组读 [x]不读 [f],其时可上推至宋。
- 乔全生
- 关键词:晋方言轻唇音
- 晋方言古支微(灰)韵同韵史被引量:5
- 2008年
- 从唐宋以来山西籍作家的用韵以及方志所记支微同韵的实例入手,对晋方言古支微(灰)韵同韵的历史作了简述,认为晋方言中的支微(灰)韵同韵现象是唐以来该现象的传承。
- 乔全生
- 关键词:晋方言
- 晋语的平声调及其历史演变被引量:9
- 2007年
- 晋语是“山西省及其毗连地区有入声的方言”(李荣,1985)。本文运用历史比较法与历史文献考证法相结合的方法着重讨论晋语平声调及其历史演变。
- 乔全生
- 关键词:历史演变晋语声调历史比较法方言
- 晋方言向外的几次扩散被引量:15
- 2008年
- 文章简述了晋方言向外的几次扩散。最早的扩散应追溯到古晋国向外的扩散。从史实与语言的比较看,有由山西长治向客家话的扩散,有通过洪洞大槐树移民向河南、山东、河北地区的扩散。
- 乔全生
- 关键词:晋方言扩散人口迁移
- 晋方言麻韵三等字演变史
- 本文对晋方言麻韵三等字演变的历史作了简述,从历史上看,晋方言麻三读[a]、[ia]韵保留的正是唐五代西北方音,该读音在其后的各个时期均可见到。
- 乔全生
- 关键词:晋方言
- 文献传递
- 论晋方言中的“阴阳对转”被引量:5
- 2005年
- 晋方言中的"阴阳对转"是指:本属阴声韵,但读为带鼻音成分的阳声韵;本属阳声韵,又读为不带鼻音成分的阴声韵。阳转阴现象在晋方言中较多;阴转阳,其他方言已有零星报告,但晋方言中的这类现象还鲜为人知。
- 乔全生
- 关键词:晋方言阴声韵阳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