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08ZCGHHZ00900)
- 作品数:7 被引量:30H指数:4
- 相关作者:蔡为民周楠杨世媛杨鹏吴文斌更多>>
- 相关机构: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外部性及生态补偿问题研究——以七里海湿地为例被引量:7
- 2010年
- 出于对湿地资源的保护,中国政府将许多湿地划为自然保护区,禁止农民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文章从外部性理论出发,提出解决湿地保护区外部性问题的有效手段——生态补偿。同时以天津七里海湿地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分析了在该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所产生的外部性问题,即建立湿地保护区对当地农民的发展空间、生存空间和环境权力具有一定的限制,对其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其次,明确提出当地生态补偿的主体为市县政府、周边地区及当地受益企业和机构;最后,对其价值进行了货币化表示,确定了补偿标准。
- 蔡为民杨世媛汪苏燕周楠
- 关键词:外部性生态补偿湿地自然保护区
- 一类非线性系统的混沌特征分析被引量:3
- 2010年
- 提出了一类新的三维非线性自治动力系统.根据稳定性理论分析了系统的定性行为,然后通过计算系统的Lyapunov指数和Lyapunov维数,讨论了系统随参数变化的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随着参数的变化,系统可能是周期的、拟周期的和混沌的.通过绘制系统的分岔图、相图和Poincare截面图等证实了结果.
- 狄崇利黄东卫蔡为民
- 关键词:LYAPUNOV指数相图混沌
- 天津市七里海湿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被引量:4
- 2011年
- 研究目的:研究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天津市七里海湿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研究方法:运用多目标优化模型,将生态承载力、生态绿当量和经济效益作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优化表征,研究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研究结果:采用该方法获取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得以兼顾,有利于当地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研究结论:利用多目标优化模型不但能够较好地协调利益相互竞争的多种目标,而且优化算法具有可靠的数学基础,可以成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主要方法。
- 蔡为民杨世媛汪苏燕周楠
-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结构七里海湿地
-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问题研究与策略
- 2009年
-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在教育信息化这一教育变革过程中,将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用信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有效地推动教育理论的发展。
- 李焕峰蔡为民
- 关键词:高等教育信息化信息素养网络文化资源共享
- 基于空间插值技术和辅助信息的吉林省玉米土地生产潜力研究被引量:7
- 2011年
- 为提高作物生产潜力估算精度,利用GIS技术,将作物生产力逐步衰减模型与ArcGIS空间分析中GRID建模相结合,建立了作物生产潜力模型,并利用空间插值技术和辅助信息对估算光温-气候-土地生产潜力所需的气象和土壤要素等进行了重点模拟。其中,采用多元回归+残差内插方法,对吉林省气象站点观测的温度和降水数据进行了空间模拟;将相关性较高的变量作为协因子进行了土壤养分的Cokriging插值,并结合土壤类型数据,获取了土壤pH值、有机质、速效钾、碱解氮及速效磷的空间模拟数据。最后利用温度、水分及土壤订正系数,估算出吉林省玉米各级生产潜力,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
- 石淑芹陈佑启李正国杨鹏吴文斌汤芳
- 关键词:空间插值辅助信息GIS
-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七里海湿地临界评价研究被引量:8
- 2012年
- 在"湿地临界"概念的基础上,定性分析了湿地利用与保护的平衡状态,探讨了不同利用方式下的湿地临界的研究步骤,并从基于耕地和河蟹养殖地两种土地利用方式入手,对七里海湿地临界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通过建立湿地临界模型,从经济效益评价和生态效益的评估入手,对湿地资源利用与保护进行临界分析,可以较好的反映湿地利用的临界状态;采用该方法,七里海湿地耕地利用的年净收益为9 5941.42元/hm2,净损耗为18 072.75元/hm2,临界效益(△B)值为77 868.67元/hm2;养殖河蟹的年净效益为21 622.68元/hm2,净损耗为2 0274元/hm2,△B值为1 348.68元/hm2,说明在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耕地和养殖河蟹两种利用方式尚未超出开发利用的临界准则,七里海湿地仍然具有开发潜力。
- 蔡为民杨世媛汪苏燕周楠
- 关键词:相容性七里海湿地
- 湿地自然保护区建立的外部性问题及其对策分析被引量:1
- 2010年
- 出于对湿地资源的保护,我国政府将许多湿地划为自然保护区,禁止农民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本文从外部性理论出发,首先详细分析了湿地自然保护区建立对当地农民所产生的外部性影响,即湿地保护区的建立起到了保护湿地资源的作用,但同时也限制了当地农民的生存权、发展权、环境权,对其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当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权利,其次,提出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有效手段——生态补偿,通过对生态补偿的内涵、主体、客体和机制进行了深入论述,提出建立一套完善而切实可行的生态补偿机制,可以确保当地农民各项权益不受到损害,保证社会安定,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充分保障,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蔡为民杨世媛汪苏燕周楠
- 关键词:外部性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生态补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