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675089)
- 作品数:5 被引量:4H指数:1
- 相关作者:王卓刘昌龙张大成申艳艳文艳君更多>>
- 相关机构:天津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医药卫生更多>>
- 中国低活化马氏体钢——CLAM研究进展
- 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RAFM 钢)被普遍认为是未来聚变示范堆和第一座聚变动力堆的首选结构材料[1]。国际上给予了高度重视,许多国家都在研发其特有的 RAFM 钢,如日本的 F82H 和J LF-1,欧洲的 EUROF...
- 黄群英
- 文献传递
- 腺病毒介导的人CD40配体基因抑制裸鼠卵巢癌生长的实验研究
- 2008年
- [目的]探讨重组腺病毒人CD40配体基因(Ad-hCD40L)对卵巢癌的治疗作用。[方法]建立卵巢癌裸鼠动物模型,检测腺病毒介导的人CD40配体基因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瘤内注射Ad-hCD40L明显抑制裸鼠卵巢癌生长,Tunel法检测和HE染色肿瘤组织石腊切片观察调亡细胞明显增多,并可见大量肿瘤细胞坏死。[结论]腺病毒介导的人CD40配体基因抑制裸鼠肿瘤生长,增强诱导肿瘤细胞调亡,为卵巢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 吴红兵田聆王虎文艳君魏于全郑广宁
- 关键词:裸鼠卵巢癌基因治疗
- He和H离子联合注入单晶Si引起的表面剥落现象研究
- 近几年来,研究轻气体离子注入单晶 Si 引起的损伤效应及其在半导体技术中的潜在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高剂量的轻气体离子,如 H、He 等注入 Si 可以在其内部产生 nm 量级的气泡,在随后的高温退火过程中,这些气泡...
- 王卓刘昌龙柳天宇吴培张晓东李文霞李梦凯袁兵李文润
- 文献传递
- 重组腺病毒mCD40L联合5-Fu治疗小鼠腹腔肿瘤的研究
- 2009年
- 目的探讨重组腺病毒鼠CD40配体基因(Ad-mCD40L)对小鼠CT26腹腔肿瘤的治疗作用。方法建立小鼠CT26腹腔肿瘤动物模型,检测腺病毒介导的鼠CD40配体基因联合5-Fu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腹腔内灌注Ad-mCD40L+5-Fu,可明显抑制CT26肿瘤结节的生长。Ad-mCD40L能激发小鼠特异的免疫反应,增强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结论Ad-mCD40L联合5-Fu可产生更强的抗肿瘤效应,为结肠癌的生物-化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 吴红兵文艳君王虎郑广宁魏于全
- 关键词:CD40配体重组腺病毒载体5-氟尿嘧啶
- 高剂量Cu离子注入绝缘体材料纳米颗粒形成及光学特性研究
- 采用高剂量的金属离子注入到绝缘体材料中可以导致纳米金属颗粒的形成,这些纳米颗粒具有独特的光学、磁学等性质,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使用金属离子注入各类绝缘体材料研究金属纳米颗粒形成、热生长及其特性越来越受到关注。...
- 刘昌龙张晓东王卓柳天宇吴培黄元杰李梦凯李文霞袁兵
- 文献传递
- 极化子、双极化子中的再激发研究
- 2009年
- 利用准一维紧束缚近似,理论上研究了极化子和双极化子中的再激发,分析了再激发态的物理性质。极化子激发后可能形成局域性更强的扭结、双极化子、激子态。双极化子激发后能够形成极化子、双极化子、双激子态。从中可以发现,有机聚合物中的载流子(极化子、双极化子)能够相互转换。电荷—自旋关系在光激发下能够发生变化。
- 张大成申艳艳王卓袁兵刘昌龙
- 关键词:极化子双极化子
- 孤子中的再激发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本文在准一维紧束缚近似下,研究了孤子中的再激发.得到S^0+hv(?)S~±+P^(?),S^0+hv(?)S^0+S^0+S^0,S^0+hv=K^(+(1/4))+K^(-(1/2)+K^(+(1/4)),S~±+hv(?)S^0+P~±,S^-+hv(?)K^0+K^(-1/2)+K^(-1/2).其中S^0,S~±和P~±分别代表中性孤子、带电孤子和带电极化子,K表示链中出现的扭结.
- 张大成申艳艳王卓刘昌龙
- 关键词:孤子
- 40 keV He离子注入单晶Si引起的损伤效应研究被引量:3
- 2007年
- 室温下使用40 keV He离子注入单晶Si样品到剂量5×1016 cm-2,分别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热解吸谱仪(THDS)、光致发光谱仪(PL)详细地研究了随后热处理过程中He注入空腔的形成、He气体原子的热释放以及注入损伤引起的光致发光特性。结果表明,He离子注入及随后的高温热处理会在单晶Si中产生宽度约为220nm的空腔带,同时伴随着He气体原子从注入产生的缺陷中释放出来。He气体原子的热释放可以明显地分为两个温度阶段,分别对应于He原子从小的空位型缺陷和大的空腔中的热释放。此外,He离子的注入还会在单晶Si中产生明显发光中心,导致了波长约为680nm和930nm的两个光致发光带。该光致发光带的出现可能跟He离子注入及退火过程中产生的纳米Si团簇有关。
- 刘昌龙王卓尹立军吕依颖张晓东
- 关键词:空腔光致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