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678068)
- 作品数:4 被引量:76H指数:4
- 相关作者:李涛朱哲王东升姚重华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华东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 pH对活性污泥表面特性和形态结构的影响被引量:25
- 2008年
- 采用4个平行的序批式反应器,研究了不同pH下活性污泥絮体表面特性和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酸性条件下(pH=4.0,5.5)污泥产生的胞外聚合物总量较多,其中多糖和蛋白质的含量远大于中性(pH=7.0)和偏碱性条件(pH=9.0)。污泥表面Zeta电位随pH的升高而降低;pH对污泥相对疏水性的影响规律并不明显,EPS组成比例较EPS总量本身更易影响污泥表面相对疏水性;此外,在酸性条件下,丝状菌大量生长,导致污泥絮体的平均粒径增大,并且呈现双峰粒径分布,絮体分形维数较低,结构松散;在中性条件下,无明显丝状菌生长,絮体平均粒径减小,分形维数较高,结构致密;偏碱性条件下,虽然没有出现大量丝状菌,但絮体平均粒径较中性条件略有增大,分形维数相应减小。
- 朱哲李涛王东升姚重华
- 关键词:絮体胞外聚合物分形维数粒度分布
- 基质种类对活性污泥絮体性状的影响被引量:6
- 2009年
- 利用葡萄糖、淀粉、乙酸钠和苯酚4种典型基质,分别在4个相同的序批式反应器(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中培养活性污泥,并研究了基质种类对活性污泥絮体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葡萄糖为底物培养的活性污泥胞外多糖含量最少,而苯酚所培养的活性污泥胞外蛋白质最多;从形成的EPS总量来看,苯酚最多,乙酸钠次之,葡萄糖和淀粉较少.不同基质培养的污泥Zeta电位也有一定差别,这是由EPS中多糖和蛋白质的比例不同造成的.红外分析表明,4种基质培养的污泥EPS中的主要基团较为相似,羧基、醇羟基、羧酸、酰胺和多聚糖均是EPS中的主要基团.此外,进水基质对活性污泥絮体的粒度分布及分形结构也有重要影响.
- 朱哲李涛王东升姚重华
- 关键词:基质絮体胞外聚合物粒度分布分形维数
- 不同泥龄下活性污泥絮体性状的研究被引量:17
- 2009年
- 采用序批式反应器对不同泥龄下污泥絮体的化学性状(胞外聚合物成分及含量)、物理性状(表面电荷)、形态性状(粒度分布、分形维数)等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泥龄对胞外聚合物总量及各组分含量的影响规律并不明显;多糖/蛋白质愈大,污泥絮体表面电负性愈强;污泥絮体的平均粒径随泥龄的延长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且粒度分布愈来愈均匀;不同泥龄下,污泥絮体形态结构亦不相同,泥龄短时,絮体表面粗糙,结构开放疏松;泥龄长时,絮体表面平滑,结构紧凑;随着泥龄的增大,絮体分形维数逐渐增加.由于不同泥龄下所表现出的污泥絮体性状的差异,直接影响了污泥的絮凝和沉降性能.
- 朱哲李涛王东升姚重华
- 关键词:絮体胞外聚合物分形维数
- Ca(Ⅱ)在活性污泥生物絮凝中的作用研究被引量:29
- 2009年
- 采用4个平行的序批式反应器(SBR),研究了进水Ca2+浓度对活性污泥絮体表面特性和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并由此来确定Ca2+在生物絮凝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随着进水Ca2+浓度的增加,污泥中的Ca含量逐渐增大。进水中Ca2+的加入,增大了污泥絮体的粒径和密度,进而改善了污泥的沉降性能;Ca2+的加入,使可供结合的蛋白质数量最高增至近1倍,污泥表面疏水性也相应增强;污泥絮凝性能的改善,主要和可供Ca2+结合的蛋白质含量增加有关,而非多糖;EDTA通过络合污泥絮体中的Ca2+,破坏了由Ca2+架桥形成的污泥絮体结构,这说明Ca2+可通过和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中的负电官能团架桥来促进污泥絮体的形成并维持絮体结构的稳定性。
- 朱哲李涛王东升姚重华
- 关键词:生物絮凝钙离子表面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