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2BZS012)
- 作品数:3 被引量:9H指数:2
- 相关作者:谢丽谢丽程莉更多>>
- 相关机构:石河子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非正式制度与生态环境变迁互动关系研究——以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变迁为例被引量:1
- 2006年
- 生态环境的变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非正式制度是一个重要因素。非正式制度的形成、变迁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响应”,同时非正式制度也影响着生态环境的变迁。该文结合塔里木盆地居民特有的习俗和生态观念分析非正式制度对生态环境变迁的影响,提出人们应从培养生态观念、形成良好的风俗习惯等方面入手,来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 程莉谢丽
- 关键词:非正式制度生态环境习俗
- 民国时期和田地区薪柴消费与人工植被再生补偿研究被引量:2
- 2007年
- 民国时期和田地区人口数量达到60余万,为此前历史人口最高峰值,年社会消费薪柴6.5×10^8kg以上,折合乔木330余万株,年人均消费8株左右。薪柴高消费引起各绿洲植被系统质量劣化,植被系统物种失衡,表现为垦区之间居民薪柴结构存在多种差别。主要垦区因人口规模较大,开发历史较长等原因,薪柴消费积累效应强,野生植被存有量稀少,大多垦区以人工植被为主要薪柴来源,人工植被薪柴占总薪柴量的60%~80%,又造成垦区人工植被数量减少过快。为保持垦区植被平衡,地方政府积极推动植树造林运动,但年平均人工栽植林木与一年消耗数之比大体为1:1.02~1:2.16,植树数量不足以补偿薪柴消费的减少,对绿洲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 谢丽
- 关键词:民国时期
- 民国时期新疆和阗地区粮食减产与农业垦荒研究被引量:7
- 2006年
- 民国时期和阗地方政府为解决粮食问题,曾于1938年后在全地区广泛发动民众开展垦荒活动,积极扩大粮食生产规模,但大规模垦荒使和阗地区的耕地面积过度增加,迅速打破了农业生产诸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使生产资源配置失衡,引起农业生态环境严重劣化,造成农作物生长条件恶化,最终导致粮食产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下降,粮食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这种现象集中表现了过度垦荒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
- 谢丽
- 关键词:民国时期粮食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