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学技术发展基金(2008A0301013)

作品数:3 被引量:5H指数:1
相关作者:李赣陈虎翅罗文华汪小琳黄河更多>>
相关机构:表面物理与化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学技术发展基金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理学

主题

  • 2篇CO
  • 1篇氧化铀
  • 1篇热力学
  • 1篇自扩散
  • 1篇吸附热
  • 1篇吸附热力学
  • 1篇密度泛函
  • 1篇密度泛函理论
  • 1篇晶界
  • 1篇二氧化铀
  • 1篇泛函
  • 1篇泛函理论
  • 1篇UO2
  • 1篇
  • 1篇CO2
  • 1篇U

机构

  • 3篇表面物理与化...
  • 2篇中国工程物理...
  • 1篇大连理工大学

作者

  • 2篇李赣
  • 1篇张庆瑜
  • 1篇敖冰云
  • 1篇张志
  • 1篇赖新春
  • 1篇黄河
  • 1篇汪小琳
  • 1篇罗文华
  • 1篇陈虎翅

传媒

  • 2篇原子能科学技...
  • 1篇物理化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二氧化铀对CO和CO_2的吸附热力学
2011年
采用静态吸附容量法,测定了温度273~303K、压力0~1kPa范围内,CO和CO2在UO2表面的吸附等温线,研究了CO和CO2的吸附热力学性质。结果表明,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分别是描述CO和CO2吸附的最优模型方程。CO2的吸附强度明显高于CO的,实验条件下,CO和CO2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0.36和1.25μmol/g。CO的吸附热为26kJ/mol,表明吸附为物理吸附;CO2的吸附热随吸附量增加而减小,当吸附量由0.3μmol/g增至0.8μmol/g时,吸附热由46kJ/mol降至37kJ/mol,表明吸附同时存在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
李赣张志汪小琳
关键词:UO2COCO2热力学
PuO_2 Σ5对称晶界附近氧的自扩散行为
2012年
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研究了PuO2∑5对称晶界附近氧的自扩散行为。结果表明:晶界能在较大程度和范围内影响氧原子的自扩散能力,晶界的存在加速了氧原子在其附近的扩散;随着氧原子与晶界界面距离的增加,其扩散能力逐渐降低;氧原子在晶界附近的扩散呈各向异性,其在垂直于晶界界面上的扩散能力大于平行于晶界界面上的扩散能力。
黄河赖新春敖冰云张庆瑜
关键词:自扩散
CO_2在α-U(001)表面的吸附和解离被引量:5
2011年
采用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0.25ML覆盖度下CO_2在α-U(001)表面上的吸附和解离,得到了CO_2的稳定吸附构型和吸附能,确定了CO_2的解离过渡态和解离能垒,探讨了CO_2与表面U原子的相互作用本质.结果表明CO_2趋向以C(O)-U多键结合方式在α-U(001)面发生强化学吸附,吸附能为1.24-1.67 eV;C-O键的活化程度依赖于表面电子向CO_2发生转移的程度.CO_2与表面U原子的相互作用主要来自于U原子电子向CO_2最低空轨道(LUMO)2π_u转移,以及CO_2π_u/1π_g/3σ_u-U 6d轨道间杂化而生成新的化学键.以形成3个C-U键和6个O-U键模式在穴位1和穴位2上发生吸附的CO_2(H1-C_3O_6和H2-C_3O_6)的解离吸附能分别为3.15和3.13 eV,解离能垒分别为0.26和0.36 eV,预示着吸附CO_2分于易于解离形成CO分子和O原子.
李赣罗文华陈虎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