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06BdCS004)

作品数:6 被引量:108H指数:4
相关作者:于涛方顾朝林李志刚周学江吴泓更多>>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中山大学东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经济管理
  • 2篇建筑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3篇城市
  • 1篇实证
  • 1篇枢纽
  • 1篇数据分析
  • 1篇中心城
  • 1篇五普
  • 1篇经济中心
  • 1篇经济中心城市
  • 1篇竞争力
  • 1篇航空
  • 1篇多中心
  • 1篇城市化
  • 1篇城市竞争力
  • 1篇城市体系
  • 1篇MCRS

机构

  • 7篇清华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黑龙江省城市...

作者

  • 7篇于涛方
  • 1篇周学江
  • 1篇李志刚
  • 1篇王兴平
  • 1篇顾朝林
  • 1篇秦新光

传媒

  • 2篇规划师
  • 1篇地理研究
  • 1篇世界地理研究
  • 1篇城市与区域规...
  • 1篇2009中国...

年份

  • 1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成渝地区城市化格局与过程被引量:2
2008年
本文分别从城市化格局、城市化过程以及城市化因素变化、未来城市化趋势等角度探讨了成渝地区的城市化问题。其中主要的研究结论包括四个方面。第一,2005年,成渝地区的城市化水平高达36.12%,城市化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两条轴线上;成渝地区城镇体系呈现成都、重庆二极格局,目前已经形成两条城市密集分布带、六大城市体系。第二,2000年以来成渝地区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中成渝地区政府服务职能与城市化相关性较高,工业化作用较弱。而2000~2005年在城市化的产业动力因素中,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等成为城市化的新推动力;外商直接投资对城市化的贡献率大增,非国有经济作用也显著提升。第三,成渝地区核心地域依然呈现较强的集聚态势,外围和边缘地区相对较弱。与长三角等地区从"核心-边缘"格局向"多中心"格局的演变态势不同,成渝地区"核心-边缘"格局进一步加剧。第四,2020年成渝地区内以成都都市圈、重庆都市圈、乐山都市圈、绵阳都市圈、川南城市群、南遂城市群六大城市体系为主体的城市空间格局将更为突出。该地区中的几条发展轴线首尾相联,在成渝地区内形成一条城市发展环线。这条城市发展环线串联起绵阳、遂宁、重庆、江津、泸州、宜宾、乐山、眉山、成都、德阳,沟通盆地内六大城市系统。
于涛方丁睿潘振韦凯琳
1995年以来中国城市体系格局与演变--基于航空流视角被引量:66
2008年
在国内外城市体系研究航空流视角的成果基础上,运用1995年以来的中国航空统计数据,基于数据描述及重力模型和模糊参数等定量方法,分析了中国城市体系格局和变迁。主要结论有:(1)城市体系和城市群互动符合"距离衰减原则"。同时上海、北京两大全球性城市强化了在全国的枢纽机场的地位,西部地区形成了若干区域性的枢纽机场。(2)枢纽度最大的城市是京津冀、长三角、厦漳泉、珠三角、成渝等区域经济中心城市。辽中南、山东半岛、江汉平原的区域中心城市的枢纽度并不突出;南京、杭州、福州和重庆虽然作为各自地区的主要经济中心城市,但其枢纽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地区首位城市或门户城市的压制。(3)中国主要经济中心城市相对地位变化有如下几种类型:稳定型、上升型、下降型、先升后降型和先降后升型。长三角的经济中心城市表现出强盛的区域带动势头,而珠三角、京津冀发展相对平稳,成渝在中西部具有特殊性,表现出日益强化的区域枢纽地位,辽中南、福建沿海、关中、江汉平原等地区经济中心城市的枢纽度则相对发展缓慢,甚至有所下降。
于涛方顾朝林李志刚
关键词:城市体系经济中心城市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区域结构重构——基于“五普”和“第一次经普”数据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1979~1992年,中国先后实施了沿海地区发展战略和三个地带发展战略。1980年代末,国家大规模开发长江沿岸地带,构成"T"字型的宏观布局战略。1980年代以后,以沿海为主的宏观发展战略取得巨大成功。2000年以来,沿海地区区域重构进入到新的历史时期。本文关于东部沿海地区区域结构的研究主要从"均质区域"的角度,并通过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和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的就业行业人口数据,对东部沿海地区不同空间层面的经济结构重构转型进行研究。总体而言,"核心—边缘"理论能够揭示当前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区域结构和区域重构基本特征和规律,并且能够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基本趋势。
于涛方
竞争与竞争力导向的唐山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功能定位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经济技术开发区或高新技术开发区是区域竞争力提升、城市区域整合度提高的重要增长极,其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主要集中在高新产业知识商品化、科技产业化、管理科学化、园区国际化等方面。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或高新技术开发区应在遵循开发区发展、产业演替的一般规律及核心竞争力体现、提升、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之上,通过对竞争绩效、竞争战略与策略、产业集群等的分析,进行相应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功能定位;应注重从依赖土地、原料、资金等传统要素向依赖信息、知识、技术、标准、人才和管理等转变。
于涛方王兴平
关键词:城市竞争力
全球化进程中北京城市空间不平等格局研究
全球城市或者全球化进程中的城市,不平等格局一方面体现在人与人或阶层与阶层之间的收入和职业分化,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场所之间的不均衡发展。北京作为日益全球化的城市,和许多全球城市类似,其不平等格局也日益呈现,除了其人与人之间收...
于涛方吴泓
多中心巨型城市区研究:京津冀地区实证被引量:20
2007年
在世界城市化水平最高地区出现了一个全新现象—多中心巨型城市区。对此,国外已有一定的研究,而我国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比欧洲8个典型巨型城市区的多中心结构特征,以京津冀地区为例,从京津冀地区和京津复合产业走廊等不同的空间层面,通过就业结构、人口变化、功能格局和转型等角度探讨该地区的多中心结构特征、演变,以及与之对应的功能格局和变迁特征。
于涛方邵军周学江
巨型城市区多中心结构:国外案例及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分析
在世界最高城市化地区出现了一个全新现象:多中心巨型城市区(Polycentri cmega-cityregion,MCR)。这种MCRs是大的中心城市向邻近的小城市通过较长扩散过程成长起来的。本文首先针对欧洲的八个典型M...
于涛方秦新光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