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9&ZD072)
- 作品数:105 被引量:877H指数:16
- 相关作者:郑晓瑛陈功王声湧孙喜斌董晓梅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暨南大学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 中国不安全母婴保健致残的模式及其预防策略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对我国不安全母婴保健(unsafe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UMCH)致残的模式进行探讨,并针对具体分区提出可行的预防策略。方法综合1987年和2006年的残疾与死亡指标,利用SPSS 16.0软件对我国31个省的不安全母婴保健致残的模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我国31个省UMCH致残的模式可分为以下四类:死亡和残疾并存地区,包括新疆、西藏、甘肃、青海、贵州、云南;死亡向残疾转变的初级阶段地区,包括浙江、湖南、江西、湖北、内蒙古、陕西、四川、安徽、山西、重庆、广西、宁夏;死亡向残疾转变的高级阶段地区,包括江苏、福建、山东、河北、河南、海南、广东、吉林、辽宁、黑龙江;残疾向健康转变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天津。结论我国20年间UMCH致残情况更加严重。各省的母婴健康状况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应针对当前母婴健康发展的省际差异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 郭超庞丽华王临虹陈功郑晓瑛
- 关键词:卫生保健服务残疾人卫生资源
- 中国视力残疾人群现状分析被引量:16
- 2011年
- 简要回顾我国视力残疾人群的现状,包括视力残疾的患病率、主要致病因素和相关因素、视力残疾人群的眼病意识、生存质量和康复情况,为制订防治视力残疾的规划,有效地开展视力残疾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 杨晓慧王宁利
- 关键词:视力残疾患病率康复
- 检测致聋基因 预防耳聋发生——252例耳聋基因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分析导致儿童耳聋常见的致病基因,探讨基因检测对于预防遗传性耳聋的意义。方法对93例耳聋患儿及其父母159人进行病史采集和听力学检查,采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诊断试剂盒对GJB2、SLC26A4、GJB3和线粒体12S rRNA四个耳聋相关基因的9个致聋突变位点进行检测。结果①在耳聋患者中,检测出的遗传性耳聋比率为45.2%,其中GJB2、SLC26A4、线粒体12S rRNA和GJB3致病突变的携带率分别为22.6%、21.5%、0%和1.1%。②在耳聋患者的父母中,检测出遗传性耳聋致病基因总携带率为34.6%,其中GJB2、SLC26A4、线粒体12S rRNA和GJB3致病突变的携带率分别为20.1%、14.5%、0%和0%。结论①本次检测结果表明,遗传因素是儿童耳聋的重要致病原因,GJB2和SLC26A4是两个主要的致病基因。②耳聋患者的父母携带耳聋致病基因者的比例很高,家族内的其他亲属也为高危人群。基因检测不仅可以明确病因,而且可以发现耳聋高危人群,并为这一群体提供遗传咨询和预防所需的基本遗传信息。③基因检测对耳聋的预防和病因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孙喜斌梁爽韩睿曲春燕
- 关键词:耳聋基因诊断
- 残疾预防视阈中的儿童权利保护研究被引量:3
- 2011年
- 基于残疾预防视阈探讨儿童权利保护问题时,有两个基本问题需要从宏观上进行系统思考:一是三级残疾预防体系与儿童权利保护体系(四项基本权利)之间的多元交互作用关系;二是在残疾预防过程中如何保护儿童权利(三项基本原则)和促进残疾预防。针对残疾儿童特殊性和复杂多样性,首次从系统科学和适应性思维角度提出残疾儿童基本权利应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受教育权、社会参与权、社会救济权、养育权等六项内容。对照国内外权威文件的规定,探讨了如何全面、有效地推动残疾儿童权利保护长效机制与残疾预防策略问题(以孤独症儿童康复与教育为例),认为在一级预防为主的当下应重新认识二、三级预防的重要意义。本文认为:残疾预防视阈中的儿童权利保护,既是崭新话题,也是综合集成方法论问题,应加强相关基础研究。
- 何侃
- 关键词:残疾预防儿童权利保护孤独症儿童康复特殊教育
- 灾害流行病学进展和中国紧急卫生防疫救援体系建设展望被引量:5
- 2011年
- 灾害指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的各类事件。灾害又称“灾祸”,灾即天灾,指自然灾害;祸即人祸,指人为灾害,俗称“天灾人祸”。灾害的预防控制工作事关人民安全和健康,与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繁荣稳定息息相关。
- 王声湧
- 关键词:灾害流行病学紧急救援
- 公共危机管理:玉树地震灾后救援的案例研究
- 2011年
- 作为地震多发国家,中国政府在历次抗震救灾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灾后危机应对管理经验。本研究针对近期发生的玉树地震的震后危机管理进行了案例式的考察研究,60余名当地居民、基层管理人员、地震伤员和社会志愿工作者报告了他们在震后救灾过程中的经验和感受。文章系统地总结了其中的成功经验,包括政府反应迅速、救灾措施得当、社会力量动员充分;以及主要的问题和可能的应对思考,包括如何提升救灾过程中物资和资金发放的覆盖率,加强伤病人员的持续康复,以及灾后重建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等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 姚翔张燕
- 关键词:危机管理地震社会保障体系
- 中国伤害研究和伤害控制工作的进展被引量:14
- 2012年
- 我国每年至少有3亿人发生一次以上伤害,其中有1/4(7500万人)到医疗单位急诊或门诊,就诊的伤害患者中1/5(1500万人)需要住院.1995-2008年中国每年伤害死亡数在70万人左右(死亡率在55/10万上下,病死率为0.82%),110万人遗留终生残疾(残疾率84.62/10万)[1].伤害死亡率占中国人口死亡总数的11%,但是伤害的潜在寿命损失年(YPLL)却占总死亡的24%,占全部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的17%,明显高于慢性病中的癌症和心血管疾病;每年伤害的医疗费用和因伤害误工的总负担为1343亿元[2].
- 王声湧
- 我国伤害致残的省际差异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各省(区、市)较为主要的伤害原因及残疾特点,为有针对性地提供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以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数据为基础,并使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年龄分组,从人口学角度出发,对各省的伤害致残情况进行分解分析.结果经济不发达或医疗水平不高的地区,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及劳务输出大省如河北省、河南省和陕西省,或以工业为主的吉林省,采矿业为主要行业的山西省,肢体致残现患率较高.医疗力量较弱的省区市,如贵州省和青海省,中毒致听力残疾的比例较高.结论我国伤害致残存在明显的省际差异,应针对地区差异开展伤害预防控制措施.建议提高医疗水平,加强高风险行业安全监督.更重要的是加强经济建设减少省际经济发展不平衡,并由劳务输入地对输出地因伤害致残造成的经济负担给予一定补偿.加强技术创新,减少高风险行业从业人员数量.
- 王灏晨白波王艳芳胡成花
- 关键词:残疾省际差异
- 广州市大学生校园暴力发生情况与危险因素被引量:11
- 2011年
- 目的了解广州市大学生校园暴力发生情况,探讨施暴和受暴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10年广州市高校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3所高校,对其中的2200名大学生实施校园暴力及其影响因素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103份。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校园暴力的性别、年级、专业分布情况。对可能影响校园暴力中施暴和受暴的因素进行非条件loglstic回归分析。结果广州市大学生校园暴力发生率为69.9%(1471/2103),男、女生校园暴力发生率分别为75.6%(830/1098)、63.8%(641/1005)(X^2=34.82,P〈0.05)。校园暴力施暴和受暴发生率分别为63.6%(1338/2103)、55.3%(1163/2103),男生施暴和受暴发生率分别为70.9%(778/1098)、60.0%(659/1098),女生施暴和受暴发生率分别为55.7%(560/1005)、50.1%(504/1005)(X^2施暴=51.93,X^2受暴=20.68,P值均〈0.01)。精神暴力发生率最高,为68.0%(1430/2103),其次为性暴力,发生率为34.2%(719/2103),躯体暴力最低,为16.5%(348/210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OR=1.60)、文科专业(OR=1.82)、非独生子女(OR=1.31)、生活费不足(基本够用OR=1.35,不够用OR=1.54)、玩电脑游戏(OR=1.70)、玩滑板等特技(OR=2.03)、喜欢暴力节日(一般OR=1.30,喜欢OR=1.44)、母亲有赌博行为(OR=4.29)、父亲放纵型教养方式(OR=1.60)、高中之前有时遭他人欺负(OR=1.61)、对学校现行环境和制度不满(没什么特别感觉OR=1.67,有部分不满OR=1.89)、小学老师对自己有不良行为(有1种时OR=1.35,有2种及以上时OR=1.90)(P值均〈0.05)是校园暴力施暴的危险因素。男生(OR=1.23)、少数民族(OR=1.71)、非独生子女(OR=1.39)、自身有不良行为习惯(OR=
- 王畅董晓梅代金芳池桂波王声湧董杉彭淋
- 关键词:暴力
- 我国归因于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的残疾现况调查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分析我国归因于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的残疾率及其分布特征,为制定残疾康复相关的政策和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我国归因于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的残疾率及其人群和地区分布特征和危害程度。结果:归因于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的残疾率为17/10万(419/2 526 145),其中男性残疾率是女性的15.5倍,离婚者是在婚者的7.1倍,无工作者是有工作者的1.8倍,文盲是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3.7倍。归因于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的残疾率居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广东(63/10万)、云南(52/10万)、浙江(37/10万)、四川(34/10万)和贵州(30/10万)。归因于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的残疾者中一、二、三、四级精神残疾构成比分别占5.0%、9.2%、11.5%和74.2%。单一残疾者共357人,在承担家庭责任、完成日常工作和家务劳动等生活活动方面有重度和极重度功能损害者占33.3%。结论:归因于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的残疾率有人群和地区分布差异。归因于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的残疾者各种功能中生活活动功能损害最严重。
- 马亚婷黄悦勤李恒刘肇瑞
- 关键词:精神残疾残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