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SCX2-YW-G-021)

作品数:4 被引量:17H指数:3
相关作者:苏志国王云山王鹏李强马润宇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化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2篇化学工程

主题

  • 2篇维生素B12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丁二酸
  • 1篇乳糖诱导
  • 1篇生物合成
  • 1篇生物合成途径
  • 1篇浓差极化
  • 1篇离子
  • 1篇离子交换
  • 1篇离子交换法
  • 1篇离子交换树脂
  • 1篇酶基因
  • 1篇汲取
  • 1篇交换树脂
  • 1篇发酵液
  • 1篇杆菌
  • 1篇白质
  • 1篇丙酸
  • 1篇丙酮酸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过...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北京化工大学
  • 1篇河北大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作者

  • 4篇苏志国
  • 2篇王鹏
  • 2篇王云山
  • 2篇李强
  • 1篇张利平
  • 1篇万印华
  • 1篇马光辉
  • 1篇李强
  • 1篇焦小光
  • 1篇郝廷
  • 1篇陈向荣
  • 1篇马兰
  • 1篇李望良
  • 1篇毛雨
  • 1篇马润宇
  • 1篇邢建民
  • 1篇王丹

传媒

  • 1篇膜科学与技术
  • 1篇生物工程学报
  • 1篇北京化工大学...
  • 1篇中国生物工程...

年份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乳糖诱导丙酮酸羧化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对丁二酸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09年
大肠杆菌DC1515是敲除葡萄糖磷酸转移酶(ptsG)、乳酸脱氢酶(ldhA)、丙酮酸甲酸裂解酶(pflA)基因的菌株,具有发酵生产丁二酸的潜力。为进一步提高菌株DC1515的丁二酸生产能力,将枯草芽孢杆菌丙酮酸羧化酶(pyc)基因转入其中。用乳糖代替IPTG诱导pyc表达,确定了最佳乳糖加入时间、乳糖浓度及诱导温度。在此基础上,考察了补加乳糖对丁二酸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ptsG基因缺失,当培养基中葡萄糖浓度达到15g/L时,乳糖诱导作用并不受葡萄糖抑制。优化诱导条件后,pyc过表达菌株的丁二酸产量达15.17g/L,为对照菌株的1.78倍。间歇补加乳糖2次至浓度为1g/L,丁二酸产量可进一步增至17.54g/L。研究结果为以葡萄糖为底物生产丁二酸的过程中乳糖诱导外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奠定了基础。乳糖诱导降低了成本,有利于实现丁二酸发酵生产的工业化。
王丹毛雨马兰李强李强李望良邢建民
关键词:丙酮酸羧化酶大肠杆菌丁二酸乳糖诱导
脱氧腺苷钴胺素生物合成途径中一种中间产物的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在费氏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freudenreichii)发酵生产维生素B12的研究中,分离到脱氧腺苷钴胺素合成途径中一种关键而稳定的中间产物。该物质在维生素B12发酵过程中大量积累,当添加前体物质5,6-二甲基苯并咪唑(DMB)后可完全转化为脱氧腺苷钴胺素,光谱和质谱分析其应是脱氧腺苷钴胺素合成途径的中间产物——腺苷钴啉醇酰胺。对此中间产物的研究可深入了解厌氧合成脱氧腺苷钴胺素的代谢途径,并运用代谢调控手段优化工艺,指导厌氧发酵生产维生素B12的生产实践。
王鹏王云山张利平苏志国
关键词:维生素B12
离子交换法吸附分离发酵液中的丙酸被引量:9
2008年
比较了9种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对费氏丙酸杆菌发酵液中丙酸的静态和动态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树脂ZGA330对含有12.6 g/L丙酸的发酵液丙酸的静态吸附量最大,吸附量为44.9 mg/g;动态吸附过程中对发酵液中主要营养成分糖、氨基酸吸附很少,而对丙酸吸附量高达205.5 mg/g。成功地通过树脂吸附将发酵系统中的丙酸分离出去,实现了维生素B12的高密度发酵,维生素B12的产量由9.1 mg/L提高到13.1 mg/L,增加了0.44倍。研究结果为丙酸的发酵与吸附分离耦合过程研究提供了基础,丙酸吸附分离后的发酵液继续进行维生素B12发酵生产可以解除丙酸的抑制作用,提高了维生素B12的产量。
郝廷李强王鹏王云山马润宇苏志国
关键词:离子交换树脂丙酸维生素B12
浓差极化超滤浓缩生物大分子溶液被引量:2
2008年
提出一种利用浓差极化原理超滤浓缩生物大分子溶液的新型膜过程,即用自行设计的浓缩液汲取装置,抽提出浓差极化层内的浓溶液.以牛血清蛋白(BSA)为模型大分子,考查了汲取速率、透过通量对浓缩液浓度的影响,提出了动态平衡时浓缩液浓度的计算公式,并发展了一种可获得较高浓度浓缩液的周期性短时间歇汲取工艺,同时将新型膜浓缩过程与常规超滤浓缩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浓缩液浓度随汲取速率减小而增大,高通量不利于高浓度浓缩液的汲取;动态平衡时浓缩液浓度的计算值与测定值吻合良好;采用周期性短时间歇汲取工艺浓缩液浓度可达34.9 g/L,为原料液浓度的69.8倍;与常规超滤浓缩相比,该浓缩过程膜污染显著减轻,可实现连续操作.
焦小光陈向荣马光辉苏志国万印华
关键词:超滤浓差极化蛋白质汲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