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2012NZ0002-1-5)

作品数:24 被引量:55H指数:4
相关作者:陈松林廖善刚韦素琼陈志彪陈志强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湿润亚热带山地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经济管理
  • 9篇农业科学
  • 4篇天文地球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6篇土地利用
  • 4篇城市
  • 3篇植物
  • 3篇植物多样性
  • 3篇农业
  • 2篇动机
  • 2篇指标体系
  • 2篇生态
  • 2篇生态安全
  • 2篇水土
  • 2篇水土流失
  • 2篇土地利用变化
  • 2篇土地利用效益
  • 2篇土地生态
  • 2篇土地生态安全
  • 2篇驱动机制研究
  • 2篇紫色土
  • 2篇小流域
  • 2篇建设用地
  • 2篇建设用地扩张

机构

  • 28篇福建师范大学
  • 3篇福建省湿润亚...
  • 1篇教育部

作者

  • 20篇陈松林
  • 5篇廖善刚
  • 4篇韦素琼
  • 3篇陈志强
  • 3篇陈志彪
  • 3篇廖苗
  • 2篇冯桂英
  • 2篇马秀丽
  • 2篇魏胜龙
  • 2篇罗玮祥
  • 2篇金旭
  • 2篇徐芮
  • 1篇刘善开
  • 1篇杨满根
  • 1篇张晓云
  • 1篇刘强
  • 1篇陈伟
  • 1篇王秋云
  • 1篇方芸芸
  • 1篇姜超

传媒

  • 10篇亚热带资源与...
  • 4篇福建师范大学...
  • 3篇云南地理环境...
  • 3篇福建省土地学...
  • 2篇吉林师范大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河南大学学报...
  • 1篇太原师范学院...
  • 1篇测绘与空间地...
  • 1篇湖南生态科学...

年份

  • 1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10篇2015
  • 8篇2014
  • 1篇2013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耦合协调视角下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研究——以厦门市和深圳市为例被引量:4
2015年
以厦门市和深圳市为例,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角度构建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功效系数法和层次分析法计算其指标权重,并基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的交互耦合机制,建立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模型,以期探寻最早经济特区2000-2012年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在2000-2012年,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主要表现为厦门市和深圳市均处于较高水平,且深圳市一直高于厦门市;另外,基于相对发展状态,厦门市和深圳市均存在滞后型、同步型和超前型,呈现不稳定发展趋势.
冯桂英陈松林
关键词: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城市化
耦合协调视角下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研究——以厦门市和深圳市为例
本研究以厦门市和深圳市为例,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角度构建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功效系数法和层次分析法计算其指标权重,并基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的交互耦合机制,建立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模型,以...
冯桂英陈松林
关键词: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城市化
文献传递
基于RS和GIS的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以厦门市同安区为例
在RS和GIS软件的支持下,通过人机交互目视解译获得厦门城市边缘区——同安区2000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从结构变化、数量变化和类型转移3个方面分析了同安区2000-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
廖苗陈松林韦素琼廖善刚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RSGIS
文献传递
基于Landsat TM影像的福建省城乡建设用地扩张时空特征研究
基于2000年、2005年和2010年TM影像数据、2013年的TM影像和全色波段、相关部门基础地理数据,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技术提取了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福建省城乡建设用地的空间信息,利用建设用地扩张强度指数...
傅滨桢陈松林
关键词:建设用地扩张
文献传递
南方稀土矿治理区不同治理年限的植物多样性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选取稀土矿治理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治理年限的稀土矿治理地植被恢复状况及其植物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随着治理年限的增加,草本层Patrick丰富度指数呈上升的趋势,Alatalo均匀度指数则反之,灌木层Alatalo均匀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呈上升的趋势;从空间上看,Alatalo均匀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灌木层均大于草本层;芒萁的盖度与高度随着治理年限的增加,呈现上升的趋势。
徐芮马秀丽
关键词:植物多样性
宁化县紫色土侵蚀区治理年限对不同治理模式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以宁化县紫色土侵蚀区4种主要治理模式的植物群落调查资料为基础,采用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与对照区相比,各治理样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植物群落结构趋于复杂稳定。2)随着演替的进展,群落多样性指数在乔灌草混交及封禁治理模式增大,但在油茶园改造模式中变化不明显。3)经济林模式治理年限短,受人为干扰强烈,植物多样性差异较大,其随治理年限的变化有待于进一步观察。4)植物多样性与植物生长型的关系: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在治理初期为草本层大于灌木层,随着群落演替的进展,灌木层逐渐大于草本层;均匀度指数的变化,在油茶园改造及乔灌草混交模式中草本层大于灌木层,而在经济林和封禁模式中,多表现为灌木层大于草本层。因此,后续治理应注意:侵蚀劣地的生态恢复必须进行科学的人为干预,生物措施应合理配置乔灌草物种数和个体数,对树种单一的群落需进行补植修复;针对不同治理阶段和治理模式,生态恢复侧重点要有差异。
谭建金陈松林禤虹杏黄锦祥廖善刚
关键词:生态恢复水土流失植物多样性
紫色土丘陵区生态恢复模式与土壤性质相关性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探讨不同治理措施(林地采用等高草带、乔灌草、封禁等措施,园地采用隔坡梯田、水平梯田、梯田+竹节沟等措施)对植被恢复和土壤性质的影响,并对植物多样性和土壤性质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治理措施对植物多样性(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土壤性质都有较大影响。林地以林草+封禁措施效果最佳,其次是乔灌草措施;园地以隔坡梯田的综合效益最好,再次是水平梯田。在紫色土丘陵地区侵蚀地植被和土壤恢复时,以工程措施和林草措施并用为宜,如隔坡梯田+乔灌草模式。
熊伟魏胜龙陈志彪陈志强
关键词:紫色丘陵区治理措施植物多样性土壤性质
不同地貌类型水土流失区的地面坡谱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坡度是影响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坡度作为一种微观定量因子,并不能有效表达区域地形的总体特征。本研究采用地面坡谱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地形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并以福建省宁化县为例,选取5个不同地貌类型的典型水土流失区,通过均值、中位数等7个统计值对坡谱特征进行刻画,并与研究区的水土流失程度进行拟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丘陵和山地地貌类型分别具有特定形态的坡谱,反映了不同地貌类型的地形起伏差异,以及地表的破碎程度;2)从坡谱统计值与其水土流失程度商值的拟合曲线上,可以看出宁化县水土流失程度除与坡谱锋态不相关外,与其他统计值均相关,并且在水土流失越轻区域,水土流失程度对坡谱统计值的微小变化越敏感;3)坡谱蕴含丰富的地貌信息,有望较准确地量化地形对水土流失影响的程度。
林婉晴陈松林廖善刚韦素琼
关键词:坡度DEM水土流失
基于能值分析的红壤侵蚀区农业循环经济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为探究农业循环经济在土壤侵蚀区的适应性与发展潜力,选取福建省长汀县典型农户循环经济(模式Ⅰ)及传统类型(模式Ⅱ)进行能值流动比较,并运用净能值产出率(EYR)、能值投资率(EIR)环境负载率(ELR)、可持续性发展指数(ESI)、能值投入密度及能值反馈率指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模式Ⅰ的EYR、EIR、ELR分别是模式Ⅱ的4.15倍、1.13倍和0.15倍,模式Ⅰ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高,对环境的依赖相对较弱;从可持续性指数方面可得出,模式Ⅰ与模式Ⅱ的能值ESI分别为6.85,0.26,表明模式Ⅰ具有活力与发展潜力,模式Ⅱ属于消费型经济系统,不具有可持续性;模式Ⅰ的能值投入密度为1.90E+12 sej,高于模式Ⅱ的1.66E+12 sej,模式Ⅰ开发程度和集约化程度比模式Ⅱ高,结构较为合理;模式Ⅰ能值反馈率为4.3%,具有一定的主动调节、组织能力.因此总体上说,红壤侵蚀区循环经济模式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可推动当地农户可持续发展.
方芸芸陈志强陈志彪姜超魏胜龙徐芮邱洋
关键词:能值分析农业循环经济红壤侵蚀区
福建内陆欠发达地区绿色城市建设研究——以南平市为例被引量:1
2015年
绿色理念推动城市建设已成为当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大趋势,本研究为了探寻欠发达地区绿色城市建设的途径,以东南欠发达城市——南平市为例,在充分结合地区实际与参考国内外相关评价体系的基础之上,构建欠发达地区绿色城市建设评价体系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南平市绿色城市建设状况良好,社会参与度高,人居环境优异,绿色经济潜力良好,但在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及绿色经济发展状况方面则表现较差,有鉴于此,本研究提出了若干改善南平市绿色城市建设的建议。
陈伟周巍陈松林谭建金雷少华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