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11JJD880020)
- 作品数:6 被引量:44H指数:5
- 相关作者:孙彩平薛晓阳易森林更多>>
- 相关机构:扬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市职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 从历史博弈到学理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关联被引量:11
- 2016年
-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已经得到相对清理,但尚未得到广泛认同。其中,既有学理冲突的原因,又有政治历史的背景,逐渐成为教育理论的一个问题和负担。对两者关系的重新建构,既不在于否定理论联系实际并指导实践的价值,也不在于理论改变实践作为检验理论的标准,而在于重新认识教育理论存在的自足性,以及教育理论与实践复杂而多样的关联方式,改变在两者关系上长期形成的自以为不证自明的逻辑。
- 薛晓阳
- 关键词:教育理论教育实践逻辑关联
-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中的道德理性与教学设计被引量:3
- 2012年
- 从道德理性的视角去分析现行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可以发现,不同版本的教材杂糅了不同的道德逻辑,如功利主义的道德逻辑、自然主义的道德逻辑与义务论的道德逻辑。在任何一套现行教材中,都没有一以贯之的道德理性;甚至对于同一类主题,不同年段也可能有不同的道德理性。为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需要思考:教材中的道德逻辑是否合适;应教给儿童什么样的道德思维;如何避免不同道德逻辑带给儿童的道德选择困惑等问题。
- 孙彩平
- 关键词:品德教材教学设计
- 对研究生实施立德树人教育的策略研究被引量:10
- 2014年
- 根据研究生及研究生教育的特点,立德树人教育的路径主要包括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建设、加强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培育、探索在研究生阶段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多种途径和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文化实践活动、强化研究生导师的育人意识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等五个方面。
- 易森林孙彩平
- 希望哲学:道德教育与未来意识——一个关于希望德育的哲学阐释被引量:5
- 2014年
- 未来具有一种伦理性和教育性,包含着存在的意义和未来的希望。这是教人善待未来、追求美好的力量和源泉。在这里,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时间成为道德的基础。希望是一种德性,也是一种教育。教育就是"学习希望"或"学会希望"。可能性既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也是道德教育的归宿;此在是一种局限,教育就在于突破此在的限制,实现人的开放性和可能性。未成熟是此在的一种状态或局限,但未成熟意味着对未来的依赖性,道德教育正是在这种依赖性之上建立起自己的权威和可能;布洛赫的希望实现了存在主义所期待的从悲凉到诗意的转换,给予道德教育一种人性的启示——教育不仅应当有希望而且也能够有希望;超越善恶是道德哲学的重要命题,也是道德教育的终点和目标。布洛赫的希望信仰与尼采的英雄主义未来选择了不同的超越方式,实现了从"善恶之境"到"至善之境"(纯粹之善)的转变;希望的伦理突破了道德理想主义的局限,使理想主义的信仰奠基于人的道德生活实践。确定性的未来不再是此在生活的统治者,而是启示未来理想的道德可能性。
- 薛晓阳
- 关键词:希望哲学道德教育
- 希望与审美:作为艺术解放的道德教育——从希望哲学看道德教育的审美逻辑被引量:8
- 2014年
- 希望哲学的艺术理论逼迫道德教育回归方法论的改变以及价值观的讨论。审美作为一条精神解放的道路,推动哲学寻求艺术审美的可能,使审美成为哲学诠释的一种方式。道德教育在希望哲学的启示之下,把希望、审美和道德三个元素牢牢地连接在一起,从伦理的希望走向艺术的想象,从艺术的想象走向道德的审美,从道德的审美走向解放的希望。道德教育借助审美的逻辑成为一种人的解放的艺术。
- 薛晓阳
- 关键词:希望哲学道德教育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