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272068)

作品数:7 被引量:26H指数:3
相关作者:刘北湘戴玮刘晓亚古福明李昭洁更多>>
相关机构:成都体育学院四川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化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运动生物力学
  • 3篇振动
  • 3篇肌肉力
  • 3篇肌肉力量
  • 2篇动物
  • 2篇动物实验
  • 2篇跳深
  • 2篇肌肉
  • 2篇跟腱
  • 2篇大鼠跟腱
  • 1篇运动员
  • 1篇粘弹性
  • 1篇振动频率
  • 1篇韧性
  • 1篇柔韧性
  • 1篇生物力学
  • 1篇生物力学性能
  • 1篇全身
  • 1篇热身
  • 1篇热身活动

机构

  • 7篇成都体育学院
  • 2篇西南财经大学
  • 2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阿坝师范高等...
  • 1篇重庆大学

作者

  • 5篇刘北湘
  • 2篇古福明
  • 2篇刘晓亚
  • 2篇戴玮
  • 1篇李家发
  • 1篇邓茜
  • 1篇龙小安
  • 1篇周瑾
  • 1篇李昭洁

传媒

  • 3篇成都体育学院...
  • 2篇山东体育学院...
  • 1篇中国运动医学...
  • 1篇天津体育学院...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振动训练作用目标主要是肌肉中弹性成分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2
2014年
该研究将32名受试者分为三个实验组进行了为期8周的下肢肌肉力量振动训练实验研究,通过影像测量和动力学测量采集实验前、后30cm和50cm两种高度跳深的净冲量、反跳高度及反跳比数据。对实验数据分析表明,有附加振动刺激的动态性负重蹲练习方式其数据提高幅度优于静态力量练习方式和无附加振动练习方式。对比分析三个实验组的数据差异表明,有附加振动刺激的下肢肌肉力量训练主要是通过促进下肢肌肉中弹性成分的增强而获得肌肉力量的提高。对比分析两个不同跳深高度的数据表明,下肢肌肉对外力冲量的利用受下肢肌肉储能能力的影响,有附加振动刺激的实验组其下肢肌肉储能能力比无附加振动刺激的实验组要强。
刘北湘龙小安李昭洁
关键词:肌肉力量跳深运动生物力学
振动式伸展对足球运动员柔韧性及间歇性高强度冲刺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振动性伸展方式对足球运动员柔韧性及间歇性高强度冲刺的即时效应。方法:以24名足球专项运动员为对象,采用随机交叉方式,分别在二周不同时段完成振动式伸展、静态伸展及控制处理。结果:振动伸展组柔韧性显著高于静态伸展及控制组;振动伸展组在6×10 s脚踏车间歇性冲刺中的功率峰值、平均功率、血乳酸浓度与运动强度感知(RPE)与静伸组及控制组无差异;振动伸展组在脚踏车间歇性冲刺中功率峰值出现时间明显短于静态伸展及控制组。结论:单次振动式伸展有助于提升足球运动员柔韧性,并对改善运动员爆发力的动作时间有益。
邓茜刘北湘
关键词:热身活动足球运动员
振动训练对大鼠跟腱生物力学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的振动训练对大鼠跟腱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和功能适应性。方法:60只3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低频组、中频组和高频组,每组15只。训练组的大鼠每天接受纵向振动训练2次,每次训练时间为15 min,两次训练间歇5 min,振动频率分别为25 Hz、35 Hz、45 Hz,振幅均为3 mm,每周训练5天,共8周。8周后,取大鼠的左下肢跟腱,使用日本岛津公司的AGIS-MS型电子万能试验机测试其生物力学性能参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低频组的应变有显著的减小(P<0.05),其余参数均有非常显著的增加(P<0.01);中频组的各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频组的应变无显著性差异(P>0.05),弹性模量有非常显著的增加(P<0.01),其余参数有显著的增加(P<0.05)。高频组与低频组相比,最大载荷和弹性模量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最大应力有显著的差异(P<0.05),其余参数无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25 Hz的振动训练能显著地提高大鼠跟腱的生物力学性能,产生功能适应性变化。
古福明
关键词:生物力学性能跟腱动物实验
振动波方向影响肌肉振动训练效果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文章主要研究在不同振动波条件下对肌肉力量训练效果的影响。以33名大学男生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方向振动波的条件下进行负重蹲实验。以三维影像与三维测力台同步测量系统采集跳深和负重蹲动作的运动学及动力学数据;以瑞士等速肌力测试系统采集膝关节在不同速度时向心、离心运动的肌力学数据。分析结果认为,振动波方向影响肌肉振动训练的效果。振动波方向与肌纤维纵轴之间趋向于垂直状态或形成较大角度时,振动波能够对肌肉产生较大的刺激。振动波与肌纤维的角度过小或成平行状态时,振动波对肌肉的刺激作用便相对较小。肌纤维受到与其呈大角度的振动波的作用时间越长,便越能对肌肉能力的增强产生较大的影响。
刘北湘周瑾刘晓亚李家发戴玮
关键词:肌肉力量跳深运动生物力学
振动频率影响肌肉力量振动训练效果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通过对受试者采用不同振动频率进行附加振动的负重蹲训练,探讨振动频率对肌肉力量振动训练效果的影响及其机理。方法:以大学男生30人为受试者,在振动台上进行不同振动频率的负重蹲训练。使用三维影像测量和测力台同步采集50cm跳深和负重蹲的运动学及动力学数据;使用瑞士多关节等速肌力测试系统采集膝关节向心和离心收缩时的肌力指标。对实验前后两次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频组在跳深的净冲量、反跳时间和反跳高度等方面明显优于低频组;高频组在负重蹲的最大力值、蹬伸时间、冲量的改变幅度要优于低频组;高频组在肌力数据的力矩峰值和最大功率的增大幅度上也明显高于低频组。结论:较高振动频率(35-45Hz)更有利于促进下肢肌群超等长运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下肢伸肌群的向心工作能力以及能力储备,能够提高膝关节在离心和向心两种工作状态下的力矩峰值以及最大工作效率。
刘北湘刘晓亚戴玮
关键词:振动频率肌肉力量运动生物力学
不同组合模式下全身垂直振动波在人体中的传递特征及影响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振动波从平台沿人体肢段的转移规律,从而评估全身振动(WBV)训练的潜在风险,为进一步预防训练伤害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方法:17位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运动员参与本研究,接受7种频率及2种振幅等共计14种组合模式下全身垂直振动刺激,并通过三轴加速度计及Borg主观用力感知量表获取受试者身体主要肢段的相关运动学及心理学参数.结果:(1)影响振动波传递比、主观感知强度及身体反应的关键因素是频率,振幅几乎对传递比不产生影响;(2)从平台传人人体振动波主要靠膝、髋关节进行减振,以避免振动传递到上半身与头顶部,但膝关节在振频率范围13~17 Hz之间可能产生共振而无法实现膝关节减振效果;(3)低频率(≤13 Hz)下,人体头、上肢、躯干及下肢的强度感知差异不明显,中等频率(17~21Hz)则有明显改变,而≥25 Hz时,受试者下肢振动强度接近极限.结论:全身振动为避免振动刺激频率在人体共振范围内,应考虑降低振幅,同时将频率提高到20 Hz以上,这样既可以避免损伤危险,又能达到预期训练效果.
邓茜刘北湘
关键词:风险评估
振动训练对大鼠跟腱粘弹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振动训练对大鼠跟腱粘弹性的影响。方法:3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被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训练组,每组15只。训练组大鼠进行纵向振动训练,每天2次,每次15 min,每次训练后休息5 min,振动频率为25 Hz,振幅为3 mm,每周训练5天,共8周。取大鼠下肢跟腱,使用AGIS-MS型电子万能试验机,对大鼠跟腱进行滞后、应力松弛、蠕变实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振动训练组大鼠跟腱的归一化滞后环面积显著减小(P<0.05),循环拉伸10次后跟腱的力学性能趋于稳定;振动训练组大鼠跟腱的归一化应力松弛显著加快(P<0.01),归一化蠕变显著增加(P<0.01)。结论:振动训练导致大鼠跟腱的粘弹特性发生改变,这些改变使得跟腱在运动过程中的能量损耗减少,提高了能量利用率,有利于跟腱的自我保护,降低跟腱损伤的发生率。
古福明
关键词:粘弹性跟腱动物实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