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2048) 作品数:33 被引量:231 H指数:7 相关作者: 徐宏光 王弘 赵泉来 刘平 沈祥 更多>> 相关机构: 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 皖南医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 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骨保护素保护关节软骨细胞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骨保护素(OPG)对间歇性循环牵张力(ICMT)加力诱导下退变的关节软骨细胞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获取大鼠膝关节软骨细胞,传代至P2代进行实验,对细胞用FX-5000TM细胞体外力学刺激装置进行力学刺激,建立关节软骨细胞体外退变模型。P2代软骨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ICMT 3 d组(在与对照组相同培养条件下对细胞进行8%压强的ICMT,0.5 Hz,10 h/d,加力3 d)、OPG组(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OPG培养细胞)、ICMT 3 d+OPG组(对用含有OPG的细胞培养液培养的细胞进行加力3 d)。培养3 d后收集各组细胞,应用倒置相差光学显微镜观察关节软骨细胞的表型变化,甲苯胺蓝染色法观察细胞表面形态,四噻唑蓝法检测不同浓度OPG和不同ICMT作用时间下关节软骨细胞存活率的变化。RT-PCR法检测各组关节软骨细胞中二型胶原、蛋白聚糖、SRY相关高迁移率族盒蛋白9(SOX-9)、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关节软骨细胞中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MMP-13、p65、磷酸化p65(p-p6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CMT 3 d组细胞发生梭形改变,细胞外基质减少;ICMT 3 d+20 ng OPG组细胞形态变化不明显,细胞外基质的丢失得到改善。ICMT 1 d组、ICMT 2 d组、ICMT 3 d组、5 ng OPG组、10 ng OPG组和20 ng OPG组与对照组关节软骨细胞存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ICMT 1 d组、ICMT 3 d组细胞中二型胶原、蛋白聚糖、SOX-9 mRNA表达水平均下降,ICMT 3 d组细胞中MMP-13 mRNA表达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ICMT 3 d组比较,ICMT 3 d+10 ng OPG组细胞中二型胶原、SOX-9 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ICMT 3 d+20 ng OPG组细胞中二型胶原、蛋白聚糖、SOX-9 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ICMT 3 d+10 ng OPG组、ICMT 3 d+20 ng OPG组细胞中MMP-13 mRNA表达水平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ICMT 3 d组比较,ICMT 高智 徐洪伟 徐宏光 张晓玲 马明明 徐永明关键词:骨保护素 关节软骨细胞 NF-ΚB信号通路 自噬在人颈椎椎体终板软骨细胞退变模型中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 探讨自噬在人颈椎椎体终板软骨细胞退变模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选择2012年2至8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脊柱外科住院接受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手术的颈椎病患者和颈椎骨折或脱位者48例.分为对照组(17例)和颈椎病组(31例).将术中取出的颈椎椎体终板软骨用酶消化法分离终板软骨细胞并培养,建立人颈椎椎体终板软骨细胞退变模型.甲苯胺蓝染色,倒置相差显微镜及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单丹磺酰戊二胺(MDC)染色观察自噬小体,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自噬标志性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蛋白),运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及免疫印迹检测LC3蛋白的表达.结果 成功建立人颈椎椎体终板软骨细胞退变模型.对照组原代终板软骨细胞以多角形为主,增殖速度较快,而颈椎病组原代终板软骨细胞以梭形为主,细胞增殖速度较对照组慢.两组细胞中MDC染色均可见自噬小体,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均可见LC3蛋白位于胞内和核周.颈椎病组终板软骨细胞Ⅱ型胶原基因(0.628±0.254)及蛋白多糖基因(0.715 ±0.194)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0.845 ±0.186,0.913 ±0.254,均P<0.05).对照组中LC3-Ⅱ/LC3-I较颈椎病组明显上调.结论 自噬在人颈椎终板软骨细胞退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调控终板软骨细胞中自噬的活性可能会改善椎间盘的退变. 熊寿良 徐宏光 王弘 张敏 俞云飞 张巍 涂成东 赵泉来 吕坤关键词:椎间盘 颈椎 软骨细胞 基因表达 京尼平交联脱细胞纤维环基质/壳聚糖水凝胶与兔纤维环源干细胞的生物相容性 被引量:2 2016年 背景:为改善脱细胞基质的力学性能及降解不可控性,前期研究制备了京尼平交联脱细胞纤维环基质/壳聚糖水凝胶纤维环组织工程支架。目的:观察京尼平交联脱细胞纤维环基质/壳聚糖水凝胶和纤维环源干细胞的生物相容性,以及京尼平交联脱细胞纤维环基质/壳聚糖水凝胶的体内降解情况。方法:制备京尼平交联脱细胞纤维环基质/壳聚糖水凝胶,通过扫描电镜和接触角测试仪观察水凝胶内部结构及表面亲水性。将第1代兔纤维环源干细胞种植于京尼平交联脱细胞纤维环基质/壳聚糖水凝胶上3 d,行细胞骨架染色,通过倒置免疫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将京尼平交联脱细胞纤维环基质/壳聚糖水凝胶种植于新西兰大耳白兔肌间隙内,4周后观察水凝胶降解情况及与周围组织炎症反应。结果与结论:京尼平交联脱细胞纤维环基质/壳聚糖水凝胶支架为多孔网状结构,接触角为(39.94±1.61)°;纤维环源干细胞黏附于京尼平交联脱细胞纤维环基质/壳聚糖水凝胶支架表面,增殖较快,生长状态良好,说明京尼平交联脱细胞纤维环基质/壳聚糖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种植于兔体内的水凝胶支架在4周后有所降解,周围肌肉组织有炎症细胞存在。 刘晨 赵泉来 王凌挺 王弘 刘平 李斌 徐宏光关键词:干细胞 脱细胞基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颈椎前路术后颈5神经根麻痹相关风险分析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手术后颈5神经根麻痹相关危险因素,用以指导、评估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因颈椎病住院并接受前路减压手术的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术前患者基本资料,如年龄、性别、病程、以及术前JOA评分等指标。将术后出现三角肌肌力降低1级以上者诊断为颈5神经根麻痹。以患者术后是否出现颈5神经根麻痹为标准,将患者分为A组(颈5神经根麻痹组)、B组(非颈5神经根麻痹组)。分别测量并记录手术前后2组颈椎生理弧度变化、术前C4/5椎间孔前后径、椎体撑开高度、术前颈椎MRI T2像在C4/5节段上是否存在高信号等影像学参数。采集2组患者手术节段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与颈5神经根麻痹有关的风险因素。结果:术后9例出现颈5神经根麻痹症状。2组颈椎生理曲度的变化、椎间孔前后径和减压节段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椎生理曲度的变化、减压节段数和椎间孔前后径是颈5神经根麻痹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临床上接受颈椎前路减压手术的患者,过度矫正患者颈椎生理弧度、术前患者椎间孔狭窄以及减压节段数是颈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危险因素。合理的减压手术是预防颈5神经根麻痹的关键。 李从明 王弘 张涛 徐宏光 张书丰单节段双节段颈椎融合术后颈椎活动度的观察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单节段及双节段颈椎融合手术对颈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脊柱外科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43例颈椎病患者,其中单节段融合29例,双节段融合14例。根据症状及x线片评价手术的有效率及融合节段的融合率。使用颈椎活动度测量仪(cervical range of motion device,CROM)测量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24个月时颈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6个方向的活动度。结果:从患者主诉分析,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缓解,通过X线评价融合节段融合率为100%。与术前相比单节段融合术后患者颈椎左右侧弯方向活动度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方向的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减低(P〈0.05)。行双节段融合手术后患者颈椎在6个方向的活动度较术前均明显减低(P〈0.05)。对两种不同融合术后患者颈椎活动度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发现双节段融合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在6个方向均较单节段融合患者降低(P〈0.05)。结论:颈椎融合手术能够降低患者颈椎的活动度,与单节段融合相比双节段融合术后颈椎活动度的降低更为明显。 赵信 徐宏光 郑权 方振 赵泉来 王弘 刘平关键词:颈椎 融合手术 融合节段 活动度 两种内固定术式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中期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比较长节段跨伤椎内固定和短节段伤椎置钉内固定术两种手术方案治疗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4年5月收治的胸腰段压缩性骨折病人62例,按手术节段数分为长节段内固定和短节段内固定两组,以下简称A组和B组。A组行长节段跨伤椎8钉内固定;B组行经伤椎置钉联合上、下邻椎三椎6钉内固定。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术后6月和1年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压缩率和Cobb角,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术后恢复佳。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脊柱后凸Cobb角和椎体压缩率恢复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两组患者随访影像学参数伤椎前缘高度、椎体压缩率和脊柱后凸Cobb角的矫正有所丢失(P〈0.05);短节段内固定组矫正丢失大于长节段组(P〈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组内固定方案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疗效均可靠。长节段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高于短节段组,但在随访期间脊柱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和椎体压缩率矫正丢失方面更有优势。 李从明 徐宏光 王弘 张涛 张书丰关键词:胸腰段骨折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长节段 短节段 颈前路接骨板高度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 被引量:4 2015年 背景:颈椎前路手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现已被广泛重视。有研究发现接骨板固定位置与相邻节段骨化有密切关系,而接骨板固定高度与ALOD、相邻椎间盘及椎体退变之间的关系尚未明确。目的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接骨板融合术后接骨板固定高度对邻近节段退变(ASD)的影响。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行颈椎前路接骨板融合术治疗并获得至少6个月随访的脊髓型及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82例,于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颈椎正、侧位X线片上分别测量接骨板头、尾端至手术节段头、尾侧椎体的距离(PDD),PDD<5 mm为A组,PDD≥5 mm为B组:头端A组67例,B组15例;尾端A组51例,B组31例。测量相邻椎体骨化(ALOD)、椎间隙变窄(IDN)及椎体滑移(VS)等因素,评价PDD对ASD的影响。结果结果:头端A组骨赘形成64.2%(43/67),高于头端B组的26.7%(4/15)(P<0.01);尾端A组骨赘形成29.4%(15/51),高于尾端B组的12.9%(4/31)(P<0.01);头端(A组+B组)骨赘形成57.3%(47/82)明显高于尾端(A组+B组)骨赘形成的23.2%(19/82)(P<0.01)。头端A组中44.8%(30/67)表现为IDN和VS,B组为40.0%(6/15)(P>0.05);尾端A组中47.1%(24/51)表现为IDN和VS,B组为41.9%(13/31)(P>0.05);头端(A组+B组)43.9%(36/82)表现为IDN和VS,尾端(A组+B组)45.1%(37/82)表现为IDN和VS(P>0.05)。结论结论:颈椎前路接骨板固定高度对ASD有影响,PDD越小,ALOD发生率越高,而对IDN及VS并无显著影响。 赵泉来 徐宏光 沈祥 王弘 刘平 马明明 张骞 俞宏星关键词:颈椎 脊柱融合术 椎间盘退化 单双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对比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单双侧两种入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9月~2014年12月经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脊柱骨科诊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单、双侧两组。评价指标:骨水泥量、骨水泥渗漏率、VAS评分、伤椎体高度变化及后凸畸形Cobb角纠正程度。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疼痛得到不同程度缓解、伤椎体高度有明显恢复,Cobb角得到一定纠正,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骨水泥注射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AS评分、伤椎体高度恢复、Cobb角纠正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骨水泥渗漏率明显比双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单双侧入路均能恢复伤椎体高度,纠正后凸畸形并缓解疼痛。单侧入路骨水泥用量少,但骨水泥渗漏率明显较高。 肖良 徐宏光 刘平 王凌挺 杨晓明 陈学武 张玙 赵泉来 高智 刘祥关键词:压缩骨折 单侧入路 椎体成形术 张力载荷诱导下兔椎间盘退变体内模型的建立及意义 被引量:3 2017年 背景:异常应力被认为是导致椎间盘退变的重要因素。随着对椎间盘退变发生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建立一种理想的力学相关性椎间盘退变体内动物模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目的:建立兔椎间盘体内模型,施以持续的张力载荷,探究其对椎间盘退变的影响。方法:25只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5只,假加力组10只,加力组10只。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于实验第1天手术获取L_(4/5)椎间盘;加力组和假加力组均固定椎间盘加力器,加力组施以L_(4/5)椎间盘1 MPa(10 kg/cm^2)轴向牵张力,假加力组仅固定加力器但不加力,2组分别在14,28 d手术获取椎间盘。X射线观察L_(4/5)椎间隙高度变化和邻近骨质改变;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椎间盘组织形态学变化;NBT染色观察椎间盘细胞存活状态;RT-PCR检测各时间点椎间盘组织中蛋白聚糖、Ⅱ型胶原和SOX9 m RNA表达变化。结果与结论:(1)假加力组各时间点与空白对照组相比,X射线表现、苏木精-伊红染色、细胞存活状态和蛋白多糖、Ⅱ型胶原、SOX9 m RNA表达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2)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发现,加力组随着张力载荷时间的延长,L_(4/5)椎间隙逐渐变窄,关节面毛糙,上下椎体前缘骨质增生呈唇状改变;椎间盘细胞分布不均匀、紊乱;髓核脱水缩小,纤维环排列混乱,脊索细胞空泡状组织趋于消失;蛋白多糖、Ⅱ型胶原、SOX9表达显著下调;(3)结果提示,成功建立了兔椎间盘体内模型,并在此模型基础上阐明持续张力载荷可直接导致椎间盘退变。 肖良 徐宏光 沈祥关键词:椎间盘退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自噬在张力诱导终板软骨细胞退变过程中的变化 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自噬在张力诱导终板软骨细胞退变过程中的变化及作用。方法取10只清洁级SD大鼠腰椎终板软骨进行细胞培养。对P。代终板软骨细胞分别加载间歇循环张力(10%伸长率,0.5Hz)0h、3h、12h、24h、48h。以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实时PCR与蛋白印迹法检测软骨标志基因Ⅱ型胶原、转录因子SOX.9及蛋白多糖转录因子、Beclin.1和LC3基因表达的变化,以单丹磺酰戊二胺染色观察自噬小体。MTT(3.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染色)法检测3.甲基腺嘌呤(自噬抑制剂)刺激前后的细胞存活率。结果间歇循环张力诱导后0h组与3h组为正常终板软骨细胞形态,呈多角形;12h组略呈不规则形;24h组和48h组呈梭形改变。实时PCR显示24h组和48h组中Ⅱ型胶原、转录因子SOX.9及蛋白多糖的表达量降低;自噬相关基因LC3和Beclin-1表达量呈时间依赖性增加。单丹磺酰戊二胺染色显示24h组和48h组自噬发生率呈时间依赖性增加。MTT结果显示细胞存活率呈降低趋势;添加3-甲基腺嘌呤刺激后细胞活性减弱、存活率降低。结论间歇循环张力刺激下终板软骨细胞表型逐渐丧失;自噬相关基因LC3与Beclin.1表达明显上调,但细胞活性降低;抑制自噬水平可降低细胞存活率,提示自噬参与了间歇循环张力诱导的终板软骨细胞退变过程。 俞云飞 徐宏光 王弘 张巍 熊寿良 张敏 涂成东 宋俊兴 张晓玲关键词:椎间盘退行性变 自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