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303023)

作品数:4 被引量:43H指数:3
相关作者:路粉王文桥毕秋艳赵建江韩秀英更多>>
相关机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保定职业技术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杀菌剂
  • 1篇毒性
  • 1篇毒性分析
  • 1篇锈菌
  • 1篇疫病菌
  • 1篇植物源
  • 1篇植物源杀菌剂
  • 1篇制剂产品
  • 1篇生物活性
  • 1篇生物活性测定
  • 1篇生物源
  • 1篇蔬菜
  • 1篇蔬菜作物
  • 1篇田间
  • 1篇田间防效
  • 1篇条锈菌
  • 1篇晚疫病
  • 1篇晚疫病菌
  • 1篇微生物源
  • 1篇小麦

机构

  • 2篇河北省农林科...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江苏省农业科...
  • 1篇保定职业技术...

作者

  • 2篇王文桥
  • 2篇路粉
  • 1篇周明国
  • 1篇康振生
  • 1篇韩秀英
  • 1篇黄丽丽
  • 1篇赵建江
  • 1篇张建英
  • 1篇常志州
  • 1篇毕秋艳
  • 1篇魏国荣
  • 1篇马艳
  • 1篇徐跃定
  • 1篇王付平
  • 1篇韩青梅
  • 1篇詹刚明

传媒

  • 1篇江苏农业学报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中国蔬菜
  • 1篇植物病理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生防青霉Penicillium striatisporum Pst10抗菌物质的分离纯化及生物活性测定被引量:2
2013年
采用乙酸乙酯萃取、薄层层析、硅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HPLC)及核磁共振(NMR)等方法,对生防青霉Pst10菌株液体培养生成的抗菌物质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并采用液滴培养结合显微镜观察法,研究纯化的化合物对辣椒疫霉等多株供试微生物的生物活性。在HPLC分离中,获得2个含量最高的活性组分(组分1和组分4),分别将这2个组分进行1H NMR和13C NMR分析,经数据库查询,最后确定这2个组分均为Calbistrin B和Calbistrin A的混合物,组分1中Calbistrin B为主要成分,组分4中Calbistrin A为主要成分;Calbistrin B对辣椒疫霉游动孢子萌发的最低抑制浓度(MIC)为1.25μg/ml,Calbistrin B对其他供试微生物的生物活性具有明显的选择性。
马艳周明国常志州张建英徐跃定
关键词:PENICILLIUM生物活性
陇南不同区域内两个小麦品种上条锈菌群体的毒性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为了解陇南越夏区内小麦品种铭贤169和小偃22上条锈菌的毒性组成及遗传多样性,利用19个中国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对陇南4个越夏区内两个小麦品种上采集分离的236个单孢菌系进行毒性分析。结果表明,陇南越夏区小麦条锈菌群体毒性结构复杂,不同区域间毒性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在236个菌系中,198个被鉴定为13个已知小种(致病型),其中CYR32和CYR33为优势小种,频率分别高达30.51%和29.24%;其他11个小种(致病型)主要是水源11类群和Hybirde 46类群,频率较低,不足5%。另外38个菌系是能稳定侵染贵农22的新菌系,可归为两类,分别具有CYR32和CYR33致病特点,频率分别为7.20%和8.90%。所以当前抗病育种应以CYR32和CYR33为主,兼顾水源11、Hybirde 46、V26等其他致病类群。在铭贤169上,条锈菌群体毒性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香农信息指数分别为0.20和0.33,在小偃22上分别为0.17和0.28,说明铭贤169上的条锈菌群体毒性多样性高于小偃22,这种差异可能是寄主的定向选择作用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王付平詹刚明魏国荣黄丽丽康振生韩青梅
关键词:小麦条锈菌小种
我国蔬菜杀菌剂及其应用状况被引量:11
2017年
杀菌剂按其有效成分来源可分成植物源杀菌剂、微生物源杀菌剂、矿物源杀菌剂和化学合成杀菌剂。目前在蔬菜作物上登记的杀菌剂有效成分约有150种,登记的剂型有约30种,以不同有效成分登记的制剂产品逾220种,大量有效成分及大量产品被重复登记,但一些小作物及部分新生重要病害尚缺乏登记药剂。杀菌剂被广泛应用于蔬菜真菌、卵菌、细菌、病毒、线虫等病害的防治,然而由于过度用药,过分依赖化学防治,轻视生态调控、生物防治、农业防治,杀菌剂残留超标及作物病原菌抗药性频发等现象较为普遍,生产中亟待开展杀菌剂精准高效使用、病虫害的综合防控及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的应用推广,为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路粉王文桥
关键词:植物源杀菌剂蔬菜作物制剂产品化学防治可持续发展微生物源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氟吡菌胺抗性监测及9种常规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田间防效评估被引量:24
2021年
为探明北方一季作区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对氟吡菌胺抗性发生动态,2012~2016年自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区采集分离到马铃薯晚疫病菌520个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供试菌株对氟吡菌胺的敏感性,并以茎叶喷雾法评价9种生产上常用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马铃薯一季作区晚疫病菌对氟吡菌胺敏感性趋于下降,普遍产生低水平抗性,平均抗性倍数为3.45,平均抗性指数为0.48;所有供试菌株中抗性菌株频率占90.80%,其中低抗菌株占90.35%,2016年首次检测到3株中抗菌株。2016、2017连续两年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按推荐剂量施药4次,687.5 g·L^(-1)氟吡菌胺·霜霉威盐酸盐SC对晚疫病防治效果显著高于68%精甲霜·锰锌WG、80%代森锰锌WP、250 g·L^(-1)嘧菌酯SC、500 g·L^(-1)氟啶胺SC,但2017年防效略低于2016年,由89.5%降至86.0%。氟吡菌胺的混剂687.5 g·L^(-1)氟吡菌胺·霜霉威盐酸盐SC仍然是目前防治晚疫病效果较好的药剂,但生产中需密切监测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氟吡菌胺的田间抗性发生动态,实施抗药性治理对策,即限制每个生长季节687.5 g·L^(-1)氟吡菌胺·霜霉威盐酸盐SC的施用次数,将687.5 g·L^(-1)氟吡菌胺·霜霉威盐酸盐SC与不同作用机理的高效内吸性杀菌剂交替使用。
吴杰赵建江路粉孟润杰韩秀英毕秋艳王文桥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菌抗药性田间防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