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1445)

作品数:8 被引量:163H指数:6
相关作者:高琼龚容王亚林范文武刘婷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干旱
  • 2篇对植
  • 2篇气候
  • 2篇气候变化
  • 2篇围封
  • 2篇灌木
  • 2篇放牧
  • 2篇半干旱
  • 1篇导水率
  • 1篇地上生物量
  • 1篇叶脉
  • 1篇植被
  • 1篇植被变化
  • 1篇植物
  • 1篇植物功能
  • 1篇植物功能群
  • 1篇生产力
  • 1篇生理
  • 1篇生理功能
  • 1篇生态位

机构

  • 6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重庆市地理信...

作者

  • 5篇高琼
  • 3篇龚容
  • 3篇王亚林
  • 2篇范文武
  • 1篇丁忆
  • 1篇陈静
  • 1篇胡艳
  • 1篇吴凤敏
  • 1篇徐粒
  • 1篇金东艳
  • 1篇刘婷

传媒

  • 3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Geogra...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围封6年对温带典型草原坡地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的影响被引量:27
2014年
以内蒙古太仆寺旗地区典型克氏针茅–羊草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围封6年后围栏内外典型草原群落特征,分析围封、放牧处理下典型草原植物群落结构及地上生物量的动态变化,揭示围封放牧对植被群落结构、物种丰富度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围封6年后,各功能群物种丰富度与盖度围栏内外的空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群落物种丰富度和地上生物量均随坡位下降而显著增加,初步显示了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空间变化的一致性。围栏内物种丰富度显著低于围栏外,而地上生物量却显著大于围栏外。围栏内多年生禾草、一年生植物物种丰富度显著低于围栏外,而半灌木盖度、生物量显著高于围栏外。围栏内外在禁牧和放牧不同处理下,表现出不同的草原退化方式:在禁牧条件下,尽管生物量有所恢复,但灌木和半灌木的增加却代表了草原的退化;放牧、刈割等人类活动增加了耐牧物种和不适口植物生长的可能,表现为草原退化指示物种增加,同样是草原退化的表现。围栏外一年生植物盖度和生物量显著高于围栏内,而一年生植物的频数也远远大于围栏内(围栏内外频数比13?71),且独行菜、猪毛菜等仅出现于围栏外。同时,地上生物量随着物种丰富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只有围栏外的关系达到统计显著程度,说明围封调制了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本研究表明,对于干旱半干旱典型草原的恢复,不能简单地采用长期完全禁牧措施,应当根据区域环境、植被以及社会经济情况,制定季节性放牧或者间歇性禁牧的恢复措施,从而保证草场的可持续性恢复利用。
徐粒高琼王亚林
关键词:围封放牧植物功能群物种丰富度地上生物量
干旱半干旱区草原灌丛化的原因及影响-争议与进展被引量:40
2015年
灌丛化作为全球干旱半干旱区草原普遍发生的现象,其定义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灌木/木本的生物量、密度、盖度的增加以及草本的生物量、密度、盖度的减少。草原灌丛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过度放牧被认为是引发草原灌丛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过度放牧并不能导致草原灌丛化,但过度放牧后实施休牧却改变了草本与灌木的种间作用,有可能导致灌木的扩张。灌木入侵草原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草原的退化,结论来源于干旱区土壤沙化的情形,在沙化的灌木林中,土壤碳库被局限于灌木株丛及其周边,使草原的碳截留和储存降低。但最近的全球性集成研究表明草原中灌木覆盖率盖度增加对生态系统可以产生积极作用,灌木可以增加土壤水分的下渗,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水分储存和和养分的转化(如加强氮的矿化过程)。草原灌丛化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影响存在景观尺度和斑块尺度上的差异。进一步研究适应灌丛化过程的管理机制,综合不断变化的气候条件因素和地域因素,采取合理的草原管理策略,对于全球草原区生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高琼刘婷
关键词:灌丛化过度放牧气候变化植被变化
Plant community dynamics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of typical ecosystem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2020年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vege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have always been a core concern of ecologists.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plant communities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can directly reflect these relation-ships,so we examined this issue for three typical ecosystems on the Tibetan Plateau.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the dominant species remained stable while non-dominant species changed significantly in the alpine meadow and alpine steppe and a mono-dominant community was found in the temperate desert shrub.Due to the seasonal variations of temperature and soil water content,plant species diversity varied significantly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Patrick richness,Pielou evenness and Simpson diversity indice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in the alpine meadow and alpine steppe.The total biomass of these three ecosystems was the largest during the middle growing season.Biomass was greater in the alpine meadow than the alpine steeps or temperature desert.The root-to-shoot ratio was the lowest during the middle growing season for the alpine meadow and alpine steppe and largest during the early growing season for temperate desert shrub.RDA showed the belowground and total biomass were greatly affected by soil physicochemical factors.Multiple linear stepwise regression showed the above ground biomass was greatly affected by relative atmospheric humidity and belowground and total biomass were greatly affected by soil organic carbon,total nitrogen at 0-20 cm soil depth and pH at 10-20 cm soil depth.These findings pro-vide insights into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vege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local grassland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Xiaoxia ChenYuqiang TianYong ZhangYu CuiYan ZhaoWeijian Sun
围封对温带半干旱典型草原群落种间关联的影响被引量:21
2016年
为明确围栏封育对温带典型草原群落物种种间关系的影响,运用方差比率法、基于2×2列联表的χ^2检验、Ochiai指数、Spearman相关分析,对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封育6年的围封样地及围栏外样地的主要优势种及伴生种进行了种间关联和相关性分析。同时运用生态位宽度指数分析围栏内外物种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及种间竞争情况。结果表明:1)基于2×2列联表的χ^2检验结果表明围栏内9个种对显著正联结,4个种对显著负联结(p≤0.05),围栏外有19个种对显著正联结,8个种对显著负联结;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表明围栏内有10个种对显著正相关,16个种对显著负相关,围栏外有12个种对显著正相关,30个种对显著负相关。χ2检验和Spearman检验结果表明围栏内群落处于稳定发展状态,而围栏外群落处于退化阶段。2)围栏内外的优势种Ochiai指数都较高,但χ^2检验并不显著,表明优势种之间的关联程度高,但存在相对独立的分布格局。3)围栏内主要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大于围栏外,说明围栏封育保护了主要优势种的生长。
龚容高琼王亚林
关键词:种间联结生态位宽度
2001-2013年中国灌木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14
2017年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主要来源,NPP的变化反映了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及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在我国广泛地分布着相当于国土面积20%的灌木林,其NPP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利用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估算了中国6类主要灌木生态系统2001–2013年的NPP,并分析了其季节和年际间的变化趋势及其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中国灌木生态系统的年平均NPP为281.82 g·m^(–2)·a^(–1),其中亚热带常绿灌木年平均NPP最高为420.47 g·m^(–2)·a^(–1),而高寒荒漠灌木半灌木年平均NPP最低为52.65 g·m^(–2)·a^(–1)。在2001–2013年间,中国灌木生态系统的NPP以1.23 g·m^(–2)·a^(–1)的速度显著增加,其相对变化速率达到了5.99%,其中高寒荒漠灌木半灌木、温带荒漠灌木半灌木、温带落叶灌木以及亚热带常绿灌木的NPP都显著增加,温带落叶灌木的NPP增长最快,达到3.05 g·m^(–2)·a^(–1),亚高山常绿灌木则以0.73 g·m^(–2)·a^(–1)的速率显著下降,亚高山落叶灌木则无显著变化趋势。不同灌木生态系统的NPP对不同季节气候变化的响应不同,但总体上中国灌木生态系统NPP的变化更多受到降水变化的影响,此外,春季气温升高也对NPP的增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王亚林王亚林龚容吴凤敏
关键词:CASA模型净初级生产力灌木碳平衡气候变化
中国灌木生态系统的干旱化趋势及其对植被生长的影响被引量:6
2019年
大量研究表明,21世纪全球气温将持续升高,干旱将不断加剧,具有超强抗旱能力的灌木在未来的区域乃至全球生态系统过程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灌木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分布,其总面积超过了我国陆地面积的20%。本研究旨在通过计算中国灌木生态系统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 SPEI)来分析其干旱变化趋势及其对灌木生态系统植被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灌木生态系统的SPEI在1961—2013年间总体上呈显著地下降趋势,但其趋势在1992年发生了显著变化,这表明中国灌木生态系统正在持续地干旱化,并且在最近二十几年干旱化加剧。我们还分析了不同灌木生态系统EVI(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 EVI)对SPEI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不同的灌木生态系统类型对SPEI变化的响应不同。夏季,高寒荒漠灌木半灌木、温带荒漠灌木半灌木和温带落叶灌木EVI与SPEI变化显著正相关,而亚高山常绿灌木和亚热带常绿灌木EVI则与SPEI的变化显著负相关。温带落叶灌木EVI与春季SPEI变化显著正相关,但却与秋季和冬季的SPEI显著负相关。此外,亚热带常绿灌木EVI还与春季SPEI变化显著正相关。从空间上来看,北方的灌木生态系统比南方的灌木生态系统对干旱的变化更加敏感,同时,南方湿润地区的灌木在生态系统尺度也体现了较强的抗旱能力。在全球持续干旱化的大背景下,研究灌木生态系统EVI对干旱变化的响应将有助于对区域生态系统过程变化的理解。
王亚林丁忆胡艳陈静范文武
关键词:EVI干旱
风速及刈割对草原土壤水分与生产力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干扰的共同影响,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风速下降的现象。试验在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利用挡风板模拟风速降低,采用不同程度刈割模拟草原利用强度的变化,实地监测近地表土壤水分吞吐量以及群落再生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挡风板能够有效地降低风速;风速下降在一定程度有助于抑制土壤水分的蒸发损失,提高刈割处理后植物的再生能力。风速降低对内蒙古半干旱草原生态系统综合表现为正效应。加入刈割处理后,风速降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刈割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干旱胁迫,但风速降低未能改变刈割处理的影响。
金东艳高琼
关键词:风速刈割土壤水分草原生态系统
叶片结构的水力学特性对植物生理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4
2015年
叶片是植物进行光合、呼吸、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水分在叶片中的运输路径,而对叶脉结构及其生态学意义研究甚少。近年来关于叶片叶脉结构、气孔结构的功能及叶片水力学特性的意义研究已经成为植物生理生态的研究热点。该文综述了叶脉的结构性状的指标(叶脉密度、直径、间距等),叶片水力学结构特性对植物生长、水分运输、气体交换、光合作用等生理功能的影响,及其与植物对干旱适应性之间的关系。叶脉结构是决定叶片生理功能的基础,因此在未来的工作中应分析比较不同种类植物叶脉结构形态与导水、光合、呼吸、同化作用之间的关系,建立植物茎干-枝-叶系统水力传导的机理性模型,用以探索不同植物功能结构和高效用水生理生态学机制,据此评估不同种类植物在未来气候情景下的地位。
龚容高琼
关键词:导水率生理功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