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2002CB412501)

作品数:34 被引量:737H指数:19
相关作者:孙晓敏于贵瑞温学发张雷明朱治林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农业科学
  • 9篇天文地球
  • 3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3篇CHINAF...
  • 12篇生态系统
  • 11篇涡度
  • 9篇涡度相关
  • 7篇通量
  • 5篇生态系统呼吸
  • 5篇干旱
  • 5篇CO2通量
  • 4篇亚热带
  • 4篇水分
  • 4篇碳通量
  • 4篇千烟洲
  • 4篇CO
  • 3篇水分利用
  • 3篇水分利用效率
  • 3篇土壤
  • 3篇下垫面
  • 3篇利用效率
  • 3篇季节性干旱
  • 2篇地表

机构

  • 32篇中国科学院
  • 11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南京信息工程...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科学院华...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广州市气象局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气象局沈...

作者

  • 23篇于贵瑞
  • 23篇孙晓敏
  • 13篇温学发
  • 7篇张雷明
  • 6篇朱治林
  • 6篇刘允芬
  • 4篇米娜
  • 4篇周艳莲
  • 4篇宋霞
  • 4篇袁国富
  • 3篇王跃思
  • 3篇周国逸
  • 3篇张仁华
  • 3篇王迎红
  • 3篇伏玉玲
  • 3篇于强
  • 3篇李俊
  • 2篇张一平
  • 2篇王盘兴
  • 2篇何洪林

传媒

  • 24篇中国科学(D...
  • 3篇植物生态学报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Scienc...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山地学报
  • 1篇南京气象学院...

年份

  • 1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22篇2006
  • 6篇2004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亚热带人工针叶林CO2通量组分统计不确定性分析被引量:6
2008年
以ChinaFLUX千烟洲中亚热带人工针叶林2003—2005年连续3a涡度相关C02通量观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单塔日变化法(Daily-differencing approach)”分析了CO2通量观测数据的随机误差,研究比较了不同生态过程模型、不同参数优化方法对模型关键参数及CO2通量组分(Reco,NEE,GEE)的影响,并利用不确定性分析方法——自助法(Bootstrapping)统地分析了生态过程参数和CO2通量组分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1)CO2通量观测随机误差更多服从双边指数分布(Laplace分布),而不是高斯正态分布;(2)不同参数优化方法获取的生态过程参数存在明显差异,最大似然参数优化方法获取的参数结果不确定性低于普通最小二乘参数优化方法;(3)最大似然参数优化方法与普通最小二乘参数优化方法模拟的如。,NEE,GEE结果分别相差12.18%(176.47g C.m^-2.a^-1),34.33%(79.175g C.m^-2.a^-1),5.4%(91.955g C.m^-2.a^-1);而TW_model与T_model模拟Reco,NEE,GEE结果分别相差1.31%(17.825g C.m^-2.a^-1),2.1%(5.745g C.m^-2.a^-1),0.26%(4.28g C.m^-2.a^-1).这说明参数优化方法的选择对C02通量的影响高于模型的选择,因此选择适当的误差分布假设(参数优化方法)对CO2通量的确定和评价很重要;(4)最大似然法参数优化方法获取结果的相对不确定性低于普通最小二乘法参数优化方法.且CO2通量组分估计结果的不确定性随时间尺度变化,时间尺度越大,CO2通量的相对不确定性越小.Reco,NEE,GEE年尺度上的相对不确定性分别为4%~8%.7%~22%.2%~4%.
刘敏刘敏于贵瑞何洪林于贵瑞骆亦其
关键词:千烟洲
干旱对亚热带人工针叶林碳交换的影响被引量:14
2008年
干旱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该研究基于生态系统过程模型——CEVSA2,结合涡度相关通量观测,分析了不同程度干旱对亚热带人工针叶林碳交换的影响及其关键控制因素。结果表明:1)干旱使生态系统碳交换显著下降,2003和2004年的干旱使得年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on,NEP)相比无干旱影响情景的模拟结果分别减少了63%和47%;2)光合和呼吸对干旱具有不同的响应,干旱时光合的下降比呼吸更为显著,这导致了NEP的显著下降;3)当饱和水气压差(Vapor pressure deficit,VPD)达到1.5kPa以上时,生态系统的光合、呼吸和净碳吸收均开始下降,当VPD大于2.5kPa、土壤相对含水量(土壤含水量/土壤饱和含水量)(Relative soil water content,RSW)低于40%时,生态系统的碳收支由碳汇转为碳源;4)土壤干旱是造成碳交换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对年NEP下降的平均贡献率为46%,而大气干旱的贡献率仅为4%。
顾峰雪于贵瑞温学发陶波李克让刘允芬
关键词:干旱涡度相关
Surface roughness length dynamic over several different surfaces and its effects on modeling fluxes被引量:14
2006年
Roughness length and zero-plane displacement over three typical surfaces were calculated iteratively by least-square method, which are Yucheng Experimental Station for agriculture surfaces, Qianyanzhou Experimental Station for complex and undulant surfaces, and Changbai Mountains Experimental Station for forest surfaces. On the basis of roughness length dynamic, the effects of roughness length dynamic on fluxes were analyzed with SEBS model.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erodynamic roughness length changes with vegetation conditions (such as vegetation height, LAI), wind speed, friction velocity and some other factors. In Yucheng and Changbai Mountains Experimental Station, aerodynamic roughness length over the fetch of flux tower changes with vegetation height and LAI obviously, that is, with the increase of LAI, roughness length increases to the peak value firstly, and then decreases. In Qianyanzhou Experimental Station, LAI changes slightly, s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oughness length and LAI is not obvious. The aerodynamic roughness length of Yucheng and Changbai Mountains Experimental Station changes slightly with wind direction, while aerodynamic roughness length of Qianyanzhou Experimental Station changes obviously with wind direction. The reason for that is the terrain in Yucheng and Changbai Mountains Experimental Station is relatively flat, while in Qianyanzhou Experimental Station the terrain is very undulant and heterogeneous. With the increase of wind speed, aerodynamic roughness length of Yucheng Experimental Station changes slightly, while it decreases obviously in Qianyanzhou Experimental Station and Changbai Mountains Experimental Station. Roughness length dynamic takes great effects on fluxes calculation, and the effects are analyzed by SEBS model. By comparing 1 day averaged roughness length in Yucheng Experimental Station and 5 day averaged roughness length of Qianyanzhou and Changbai Mountains Experimental Station with roughness length parameter chosen by the model, the effects of roughness le
ZHOU Yanlian, SUN Xiaomin, ZHU Zhilin, ZHANG Renhua, TIAN Jing, LIU Yunfen, GUAN Dexin & YUAN Guofu Key Laboratory of Ecosystem Network Observation and Model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关键词:CHINAFLUXDYNAMIC
华北平原冬麦田土壤CH_4的吸收特征研究被引量:26
2006年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GC)法,对华北平原冬小麦拔节—成熟期间麦田土壤CH4气体通量进行了测定,得出华北平原典型冬麦田土壤是大气CH4的弱吸收汇。试验期间土壤CH4通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麦田拔节—成熟期间土壤CH4通量日平均值为-18.3μg.m-2.h-1,波动范围为-4.3^-24.4μg.m-2.h-1;在土壤CH4通量的日变化中,观测到麦田土壤在午间和夜间都有一个吸收峰,峰值出现的时间因生育期不同而有所不同。试验期间CH4通量日平均值与土壤温度关系不明显,而与土壤水分呈负相关(α=0.01);日变化中土壤CH4通量与地表温度的相关性较差,而与5 cm地温相关密切。麦田拔节—成熟期间土壤CH4通量日平均值随NH4+-N施用量的增加呈递减规律,农田秸秆还田后不利于土壤对CH4的吸收。
张雪松申双和李俊于强
关键词:华北平原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的土壤呼吸研究被引量:59
2004年
2003年1月~2004年1月,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的土壤呼吸进行了研究.实验设3个处理,处理A:土壤;处理B:土壤+凋落物层;处理C:土壤+凋落物层+地表低矮植物.研究表明,土壤呼吸速率年变化在12~2月呼吸速率最低,7月出现明显的呼吸高峰,4月和10月还分别存在两个小峰.不同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不同,实测平均值C>B>A,分别为14642,12807和9532mgCO2·m^-2·h^-1,差异达到1%显著水平.因西双版纳温度日变化不大,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不明显.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含水量呈凸型抛物线型相关,达1%显著水平,水分含量在35%~40%范围时,土壤呼吸速率较大.土壤呼吸速率与5cm地温呈指数相关,达1%显著水平.根据计算,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土壤呼吸的Q10为2.03~2.36,与文献所报道的热带土壤Q10接近.根据模型计算得到2003年的土壤+凋落物层+地表低矮植物的CO2排放量为5.34kgCO2·m^-2·h^-1,其中土壤为3.48kgCO2·m^-2·h^-1,占65.2%,凋落物层为1.19kgCO2·m^-2·h^-1,占22.3%,地表低矮植物为0.67kgCO2·m^-2·h^-1,占12.5%.
沙丽清郑征唐建维王迎红张一平曹敏王锐刘广仁王跃思孙扬
关键词:土壤呼吸速率热带季节雨林凋落物日变化土壤含水量
鼎湖山森林地表CO_2通量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被引量:46
2004年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鼎湖山3种主要森林类型地表CO2通量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观测,比较和分析了不同林型间地表CO2通量的季节变化,凋落物对地表CO2通量的贡献以及地表CO2通量与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关系.3种林型地表CO2通量都有相似的季节变化模式,即雨季较高而旱季较低,年均CO2通量按从大到小排序为:季风林>混交林>松林;3种林型由凋落物分解释放的CO2对地表CO2通量的贡献均相当显著,就全年平均而言来源于凋落物分解的CO2通量占总的地表CO2通量的比例按季风林、混交林和松林的顺序分别为:24.43%,41.75%和29.23%;3种林型不同处理地表CO2通量均与地下5cm土壤温度呈显著指数相关,Q10值变化范围在1.86~3.24之间;当土壤含水量全年变异系数较大时,地表CO2通量与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较好.
周存宇周国逸张德强王迎红刘世忠
关键词:CO2通量林型凋落物松林季风
华北平原农田水热通量与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特征与模拟被引量:16
2004年
在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对夏玉米生长期间净辐射(Rn)、水汽通量(LE)、感热通量(Hs)和土壤热通量(G)进行了观测,并应用农田生态系统模型RZ-SHAW对水热过程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夏玉米水汽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与季节变化,Rn大部分用于玉米潜热的消耗,水汽通量与净辐射的比值(LE/Rn)随生长阶段呈上升趋势,在灌浆期达最大,约60%左右,但比用RZ-SHAW模型模拟的结果略低;RZ-SHAW模型模拟得到的夏玉米日蒸散量与实测值的变化比较符合;逐时水汽通量与相应时段内涡度相关实测值一致性指数(IA)均在0.75以上,均方差(RMSE)在1.0W·m?2以下.LE日变化呈倒“V”型,Hs呈倒“U”型并偏向午前,二者出现峰值的时间不同,Hs出现在11︰30左右,LE出现在13︰00左右,比Hs推迟一小时左右.CO2通量日变化呈不对称“V”型,峰值出现时间在11︰30左右.夏玉米4个生育期的群体水分利用效率(Fc+Rs)/LE在日出以后,随着光强的增强,水分利用效率迅速升高,至10时左右达到最大后开始下降,其最大水分利用效率为24.3g·kg?1,平均水分利用效率为10.3g·kg?1.
秦钟于强许守华胡秉民孙晓敏刘恩民王吉顺于贵瑞朱治林
关键词:水分利用效率作物水分净辐射水汽通量热通量涡度
亚热带人工林水分利用效率的季节变化及其环境因子的影响被引量:3
2006年
中国科学院千烟洲红壤丘陵试验站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植被类型主要为人工针叶林.研究采用涡度相关技术观测结果计算了2003年和2004年的植被水分利用效率(WUE)季节变化.适逢2003年极端干旱,降雨量远远低于多年(1985~2002)平均水平,其中7月份降水量仅是多年平均值的2.8%,气温却高于平均水平3℃,而2004年的气象条件与多年平均水平接近。这为研究WUE的环境控制作用提供了天然的条件.经研究发现千烟洲试验站的降水多集中于春季。而夏季则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干旱现象,从而导致了该区域特殊的植被WUE季节变化模式.WUE的季节变化与冠层蒸发散(Fw)和总初级生产力(GPP)的季节动态大致相反,在夏季达到最小值,而在冬季则达到最大值.在冬季GPP和凡随气温和大气饱和水汽压差(VPD)的增加而增加,且GPP和凡的增加速率比较接近;而在干旱的夏季,GPP和凡却随气温和VPD的增加而降低。并且GPP随气温和VPD变化而降低的速率要远远大于凡,这破坏了GPP和凡的平衡关系,并进一步改变了WUE的保守性,最终导致夏季WUE的降低.夏季干旱期土壤水分的亏缺和高强度的辐射也都是造成该生态系统WUE降低的原因.在冬季该生态系统植被的光合和蒸腾作用主要受控于环境因素,而受植被本身气孔行为的控制作用相对较弱.在夏季植被的Fw主要受植被本身气孔行为的限制作用,而植被的GPP则受环境因素和植被本身气孔行为的双重限制.
宋霞于贵瑞刘允芬孙晓敏林耀明温学发
关键词:CHINAFLUX水分利用效率涡度相关
鼎湖山常绿针阔叶混交林CO_2通量估算被引量:40
2006年
鼎湖山通量站是中国通量网络(ChinaFLUX)中4个森林站之一,采用开路涡度相关方法,对南亚热带常绿针阔叶混交林进行生态系统尺度的CO2通量长期定位观测.利用2003,2004年2整年观测资料,分析该生态系统CO2通量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受环境因子的制约关系.通过坐标转换、WPL订正和质量控制后,发现本通量站存在明显的夜间泄漏问题,因此采用Michaelis- Menten模型,利用白天(PAR>1.0μmol-1 Photons·m-2·s-1)湍流充分条件-F(u*>0.2 m·s-1)的通量资料,逐月拟合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对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响应,利用拟合Michaelis-Menten方程得到的生态系统呼吸Reco,建立Reco与5 cm土壤温度的指数关系,借此反演夜间呼吸.主要结论包括:(i)逐月拟合的光能利用效率a平均为0.0027(±0.0011)mgCO2·μmol-1 Photons,最大光合速率Amax平均为1.102(±0.288)mgCO2·m-2·s-1,a与Amax季节性变化规律均不明显,表明林内旱季没有明显的缺水和低温胁迫存在,这与南亚热带常绿混交林叶面积指数(LAI)季节性变化较小的特点是一致的.(ii)生态系统呼吸月总量平均为95.3(±21.1)gC·m-2month-1,约占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的68%.NEE月总量平均为-43.2(±29.6)gC·m-2·month-1,大部分月份NEE为负号,表明该生态系统全年均具有较强的碳汇功能.估算得到2003,2004年NEE总量分别为-563, -441.2 gC·m-2·a-1,占GPP的32%.
王春林于贵瑞周国逸闫俊华张雷明王旭孙晓敏
关键词:CO2通量涡度相关南亚热带CHINAFLUX
南亚热带森林土壤CO_2排放的季节动态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被引量:11
2006年
应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对南亚热带3种森林土壤地表CO2排放通量的季节动态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规律进行了2年的连续观测,结果表明: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针叶林(S+L)CO2年排放总量分别为3942.2,3422.36和2163.02 gCO2.m-2·a-1,并且3种林分具有相同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排放高峰均出现在6~8月,这期间的土壤CO2排放量占全年排放总量的35.9%,38.1%和40.2%:不同森林土壤CO2排放过程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有明显差异,具体体现在针叶林(PF)对温度变化的响应较阔叶林(BF)和混交林(MF)敏感,Q10值较大,而且CO2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幅度较大,表明结构单一的森林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较差;3种森林土壤CO2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Ts)、土壤含水量(Ms)和空气压力(Pa)均呈显著相关;但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空气压力对森林土壤CO2排放通量的影响并不显著;基于经验模型,以土壤5 cm处温度和土壤含水量两个指标可以分别说明阔叶林、混交林和针叶林土壤CO2排放通量变异的75.7%,77.8%和86.5%,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受水分胁迫的土壤或干旱或半干旱土壤CO2的排放过程.
张德强孙晓敏周国逸闫俊华王跃思刘世忠周存宇刘菊秀唐旭利李炯张倩媚
关键词:森林土壤CO2排放环境因子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