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1422)

作品数:17 被引量:252H指数:10
相关作者:许明祥邱宇洁张志霞师晨迪张晓伟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农业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主题

  • 16篇土壤
  • 12篇有机碳
  • 12篇土壤有机
  • 11篇土壤有机碳
  • 10篇丘陵区
  • 10篇黄土丘陵
  • 10篇黄土丘陵区
  • 6篇农田
  • 4篇影响因素
  • 4篇农田土壤
  • 3篇县域
  • 3篇层土
  • 2篇地貌
  • 2篇植被
  • 2篇植被恢复
  • 2篇深层土壤
  • 2篇速率
  • 2篇农田土壤有机...
  • 2篇县域农田
  • 2篇黄土高原

机构

  • 16篇西北农林科技...
  • 12篇中国科学院
  • 3篇黄土高原土壤...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榆林学院
  • 1篇庄浪县农业技...

作者

  • 14篇许明祥
  • 6篇邱宇洁
  • 5篇张志霞
  • 5篇师晨迪
  • 3篇张晓伟
  • 2篇脱登峰
  • 2篇陈盖
  • 2篇张帅
  • 2篇刘国彬
  • 2篇马昕昕
  • 2篇张金
  • 2篇王征
  • 2篇王超华
  • 2篇张亚锋
  • 1篇赵冬
  • 1篇张立功
  • 1篇刘京
  • 1篇杨凯
  • 1篇李强
  • 1篇徐伟洲

传媒

  • 4篇环境科学
  • 3篇植物营养与肥...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土高原不同地貌区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与合理取样数研究被引量:16
2014年
论文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以黄土高原典型地貌丘陵沟壑区(庄浪县)与平原区(武功县)为例,探讨了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特征及县域尺度土壤有机碳的合理采样数。研究表明,丘陵沟壑区有机碳的变异系数较小,变化范围在0.176到0.200之间,平原区较沟壑区大,变化范围在0.24到0.26之间,基于经典统计学,在5%的精度要求和95%的置信区间,沟壑区的合理样本数为64个,平原区为110个。丘陵沟壑区与平原区两区域都呈现出强烈的空间相关性且变程较小,分别为2 250、900 m,庄浪县土壤有机碳含量高值区斑块较破碎,东部较西部多、北部比南部多;武功县土壤有机碳含量西南与中部地区含量较高,高值区比庄浪县相对集中。根据土壤有机碳的空间相关性和克里格插值的独立验证得出庄浪县与武功县的合理采样数分别为903、1 838个,合理样本数的确定对合理评价黄土高原地区碳储量的预测精度有重要意义。
张志霞许明祥刘京李强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地统计学地貌类型
用显微CT研究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团聚体微结构特征被引量:30
2016年
为了更好了解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微结构的影响,该研究采用显微CT技术扫描3~5 mm土壤团聚体,获取了3.25μm分辨率的二维图像,并应用数字图像处理软件对团聚体孔隙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定量研究了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自然草地、人工灌木和坡耕地)土壤团聚体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两种植被恢复模式均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团聚体水稳性(P〈0.05),降低了土壤容重。与坡耕地处理相比,自然草地土壤团聚体总孔隙度、大孔隙度(〉100μm)、瘦长型孔隙度分别增加了20%、23%和24%,而分形维数和连通性指数欧拉特征值分别降低了2%和75%,且各指标二者间差异均显著(P〈0.05)。人工灌木土壤团聚体的上述各项孔隙参数均优于自然草地(较坡耕地分别增加了70%、88%和43%以及降低了4%和92%),且除欧拉特征值外,差异均显著(P〈0.05)。分形维数和连通性对土壤结构变化的响应相当敏感,可作为该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土壤质量评价提供科学参考。
赵冬许明祥刘国彬张蓉蓉脱登峰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植被恢复黄土丘陵区
陇东黄土丘陵区坡改梯田土壤有机碳累积动态被引量:14
2014年
采用时空互代法,以不同年限坡改梯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陇东黄土丘陵区梯田土壤有机碳(SOC)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陇东黄土丘陵区黄绵土在坡改梯后近50 a内,农田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处于持续累积状态,20—40 cm与40—60 cm土层SOC较坡耕地的增幅分别为54.6%和52.4%,大于表层增幅 (33.7%)(P〈0.05);各土层SOC随梯田年限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修建初期(0~8 a)累积较快并超过坡耕地SOC水平(P〈0.01),24 a 后有了显著提高(P〈0.05),后期SOC累积变化不显著。2)不同土壤类型及地形下SOC含量及累积速率有所差异,0—20 cm 土层的SOC在黄绵土中累积最为明显,20—40 cm与40—60 cm 两个土层SOC在红粘土中的累积量最为显著(P〈0.05);阴坡表层SOC大于阳坡,梯田修建25 a 后阴坡平均SOC较阳坡高22.1%。3)梯田土壤有机碳的时空变异受土壤类型的影响最大,其贡献率达62.0%,海拔和坡向影响次之,两者可解释20.4%的有机碳的变异;梯田年限和施用有机肥可分别解释11.7%和5.8%的变异。陇东黄土丘陵区坡改梯田土壤在当前经营状况下表现出较弱的碳汇效应。
邱宇洁许明祥师晨迪张志霞张帅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黄土丘陵区
关中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固存速率及影响因素:以陕西武功县为例被引量:7
2013年
以武功县为例,通过计算农田土壤碳储量及固碳速率,明确关中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的规律,进而揭示农田土壤有机碳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①80%的样点0~20 cm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在8.0~12.0 g.kg-1之间,总体上呈现正态分布.②武功县2011年0~20 cm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为26.3 t.hm-2,低于全国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水平(33.45 t.hm-2).近30年农田土壤固碳速率为71.3 kg.(hm2.a)-1,近5年农田土壤固碳速率为480 kg.(hm2.a)-1,近期固碳速率高于全国农田耕层土壤平均固碳速率[380.78 kg.(hm2.a)-1].③在半湿润平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主要受土壤类型、地貌类型、有机肥投入的影响,其中土壤类型可解释30.2%的有机碳变异性,地貌类型可解释37.7%,有机肥可解释32.1%.综合分析表明,武功县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在过去30 a间呈增加趋势,这可能与化肥的施用和秸秆还田有关,具体有多大的影响程度还需进一步研究.
张晓伟许明祥
关键词:农田有机碳影响因素
土壤崩解速率的一种修正方法被引量:6
2015年
为了获得更为准确的土壤崩解速率测定及计算方法,以便客观评价土壤侵蚀程度,借助子洲县坡耕地原状土壤样品,通过土块在水中受力分析,对比了拉力计方法和修正拉力计方法计算的土壤崩解速率结果。结果表明,拉力计方法测定土壤崩解速率中土壤自身含水量对崩解过程有重要的影响。修正拉力计算法所得的土壤崩解速率与已有报道更为吻合,其变异性较未修正前有所减小。因此,建议在土壤崩解速率测定和计算应按以下步骤:(1)利用方形环刀在野外取原状土样并用塑料薄膜密封;(2)将土样带回实验室称重,垫上滤纸,用浅层水盘自下而上浸润土壤,直至土壤饱和;(3)将饱和的土样放置在一铁架台上去除重力水后再次称重;(4)轻轻移开方形环刀,将土样放置在拉力计的吊盘网板上测定;(5)计算需乘以校正系数k。
李强张正孙会徐伟洲
关键词:土壤计算方法
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区农田土壤有机碳与其他理化属性的关系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以黄土高原不同地貌气候类型区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农田土壤有机碳与其他理化属性的关系,探讨影响有机碳的土壤因子,为区域农田土壤固碳影响因素及固碳现状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多专题数据图综合分析方法,考虑土地利用、种植制度、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等将黄土高原地区划分为5个地貌类型区,在每个地貌类型区选取一个典型县,结合"联合单元布点法"进行样点布设,运用逐步线性回归模型、回归树模型和相关性分析研究不同地貌类型区农田土壤有机碳与其他理化属性的关系。【结果】1)不同地貌类型区农田土壤有机碳与pH、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粉粒含量、全氮、全钾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该相关性受气候和管理措施影响较小;与体积质量、黏粒含量呈负相关,与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呈正相关,该相关性受气候和管理措施影响较大。农田土壤有机碳与黏粒含量的相关关系和黏粒含量有关,当黏粒含量为20%~25%,有机碳与黏粒的相关性较高;当黏粒含量大于30%时,有机碳与黏粒呈负相关趋势。2)区域尺度上,全氮、体积质量、全磷是影响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重要因子;在各个地貌类型区中,全氮是影响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重要因子。关中平原区、渭北高塬区、丘陵沟壑区、银川平原区、浅山丘陵区有机碳处于最高水平时的全氮阈值分别为1.39,0.95,1.33,1.38,1.64g/kg,有机碳处于低级水平的全氮阈值分别为0.97,0.59,0.86,0.76,1.06g/kg。【结论】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区农田土壤有机碳与其他理化属性的相关性存在较大差异,且受气候和管理措施影响的程度不同。整体来看,全氮是影响黄土高原全区及各县域农田土壤有机碳的重要因子。
李彬彬许明祥李盼盼脱登峰张圣民
关键词:农田土壤有机碳土壤理化性质黄土高原
黄土丘陵区土壤有机碳固存对退耕还林草的时空响应被引量:51
2012年
研究了黄土丘陵区土壤有机碳固存对退耕还林草的时空响应特征,分析了退耕还林草对土壤有机碳的近期影响和长期效应。结果表明,1)从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草的土壤固碳效应整体而言,相对于坡耕地,退耕还林和退耕撂荒具有显著的土壤碳增汇效应,而退耕还草、退耕还果没有明显土壤碳增汇效应。以天然草地土壤有机碳密度为目标,撂荒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增汇潜力可达8.3 t/hm2。2)以10a为界,退耕还林草的近期土壤碳增汇效应不明显,而10a后土壤碳增汇效应逐渐明显,退耕还林、还灌、撂荒和坡耕地的固碳效应差异显著。3)在评估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草的土壤固碳效应时应当注重长期固碳效应。4)退耕还林草的土壤固碳效应主要受还林草方式及年限的影响,二者分别可解释55.6%和24.1%的有机碳变异性;地形因子可解释8.5%的有机碳变异性。在评估该区退耕还林的土壤固碳效应时应当充分考虑退耕年限和地形因子的影响。5)人工刺槐林地、人工柠条林地以及撂荒地深层土壤(100—200 cm)有机碳密度占2 m土体有机碳密度的35%—40%,而且随着植被恢复深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显著增加。6)在估算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土壤固碳效应时应该考虑深层碳累积。如果按1 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密度计算,会严重低估退耕还林草的土壤固碳量。
许明祥王征张金刘国彬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退耕还林草黄土丘陵区
几种不同方法估算农田表层土壤固碳潜力:以甘肃庄浪县为例被引量:10
2016年
通过采样分析,结合80年代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以及2006年耕地质量评价土壤有机碳数据,采用几种不同的估算方法对庄浪县农田表层(0~20cm)土壤固碳潜力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1最大值法和分类定级法(高)对同一地区农田土壤理想固碳潜力估算结果差异不大.最大值法估算庄浪县农田表层土壤理想固碳潜力为1.13 Mt,而分类定级法(高)估算的理想固碳潜力为1.09 Mt.2分类定级法(中)、饱和值法、加权法这3种固碳潜力估算方法求得庄浪县农田土壤现实固碳潜力分别为0.37、0.32、0.28 Mt,约为理想固碳潜力水平的1/3.3采用分类定级法(中)、饱和值法和加权法估算现实固碳潜力,有机碳密度增量依次为6.76、5.21、4.56 t·hm^(-2).按照庄浪县近30年农田表层(0~20 cm)土壤的固碳速率,达到现实固碳潜力水平大约需要24~34 a.4在县域尺度上估算现实固碳潜力,加权法优于饱和值法,饱和值法优于分类定级法(中);估算理想固碳潜力,分类定级法(高)优于最大值法.
师晨迪许明祥邱宇洁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固碳潜力农田土壤
黄土丘陵区水蚀坡面土壤有机碳矿化动态模拟被引量:3
2016年
为了深入理解侵蚀影响下的碳排放机制,本文以黄土丘陵区不同有机碳背景的水蚀坡面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3因素(土壤有机碳水平、温度和土壤含水量)4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通过对坡面不同部位土壤的室内矿化培养实验,分析水蚀坡面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并模拟土壤有机碳矿化动态。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是影响水蚀坡面有机碳矿化的主要因素,不同有机碳背景下,水蚀坡面表现出不同有机碳矿化特征。当土壤有机碳水平较低时,坡面侵蚀促进了沉积区土壤有机碳矿化;当土壤有机碳水平较高时,沉积区土壤有机碳矿化受到抑制。一级动力学方程较好的描述土壤有机碳矿化累积动态(R>0.98),有机碳矿化潜力(Cp值)能综合反映土壤有机碳水平、温度和含水量对有机碳矿化的影响。通过Cp值修正,得到的土壤有机碳矿化多因素方程拟合度较高(R2>0.95),能够很好地拟合不同有机碳水平下土壤有机碳矿化动态。
张亚锋许明祥陈盖王超华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
Interactions between wind and water erosion change sediment yield and particle distribution under simulated conditions被引量:9
2015年
Wind and water erosion are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causes of soil loss, and understanding their interactions is important for estimating soil quality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in regions where both types of erosion occur. We used a wind tunnel and simulated rainfall to study sediment yield, particle-size distribution and the fractal dimension of the sediment particles under wind and water erosion. 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with wind ero- sion firstly and water erosion thereafter, under three wind speeds (0, 11 and 14 m/s) and three rainfall intensities (60, 80 and 100 ram/h).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ediment yield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wind speed and rain- fall intensity (P〈0.01). Wind erosion exacerbated water erosion and increased sediment yield by 7.25%-38.97% relative to the absence of wind erosion. Wind erosion changed the sediment particle distribution by influencing the micro-topography of the sloping land surface. The clay, silt and sand contents of eroded sediment were also posi- tively correlated with wind speed and rainfall intensity (P〈0.01). Wind erosion increased clay and silt contents by 0.35%-19.60% and 5.80%-21.10%, respectively, and decreased sand content by 2.40%-8.33%, relative to the absence of wind erosion. The effect of wind erosion on sediment particles became weaker with increasing rainfall intensities, 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variation in sediment yield. However, particle-size distribution was not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sediment yield (P〉0.05). The fractal dimension of the sediment particle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under different intensities of water erosion (P〈0.05),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under wind and water erosion. The findings reported in this study implicated that both water and wind erosion should be controlled to reduce their intensifying effects, and the controlling of wind erosion could significantly reduce water erosion in this wind-water erosion crisscross region.
TUO DengfengXU MingxiangZHAO YungeGAO Liqian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