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1437)
- 作品数:18 被引量:168H指数:8
- 相关作者:牛叔文贾艳琴李娜张馨贺仁飞更多>>
- 相关机构:兰州大学兰州商学院西北民族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社会学电气工程更多>>
- 城乡居民家庭生活能源消费需求的实证分析被引量:11
- 2013年
-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能源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城乡差异特征明显。本文基于城乡居民家庭的问卷调查,采用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对黄土高原西部地区家庭的生活能源消费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镇的生活能源基本消费总支出为366.52元,农村为269.11元,城镇居民的能源需求高于农村居民。城乡家庭的生活能源的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044和0.065,当收入增加时,农村居民比城镇居民增加更多的能源消费支出。从基本消费支出占实际能源消费平均支出的比重来看,农村的生存型消费需求要比城镇高。通过此项研究,以期为能源政策规划和环境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 张馨牛叔文
- 关键词:能源需求ELES模型
- 人均生活能源消费、收入和碳排放的面板数据分析被引量:20
- 2012年
- 人均能源消费量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作为终端能源消费,生活用能对总能源的消费结构、供求关系和节能减排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单元,分城镇、农村两类消费群体,从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到面板模型的参数估计,分析人均生活用能、收入和生活能源碳排放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这三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空间过程上显示出有规律的变化趋向。在东、中、西部三个地带之间和同一地带的城乡之间,变截距模型估计的能耗和碳排放的固定效应差异主要受居民人均收入的影响,低收入的西部地区能耗和碳排放的基数小,但对收入变动的反应敏感。南北方向的固定效应则主要反映了地理因素的影响,北方省区气候寒冷引起了较多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为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大力调整用能结构,在开发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时,实施全过程的环境影响评估和节能减排措施。
- 贺仁飞牛叔文贾艳琴张馨丁永霞
- 关键词:碳排放面板数据模型
- 电能消费与人文发展水平之间的关联分析——基于50个国家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被引量:6
- 2013年
- 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50个国家电能消费与5个人文发展指标之间的变化特点及规律。结果表明:①国家的收入水平越高,电能消费量越大,人文发展水平也越高,4个收入水平分组国家的差异明显;②随着收入的增加,单位电能消费对增加人均GDP和人均居民消费支出的贡献在增强,而对提高城市化率、人口的预期寿命和成人识字率的贡献则呈减弱趋势;③为促进人文发展必需加快电力建设,改善低收入居民对电力的可获得性。
- 牛叔文贾艳琴贺仁飞胡莉莉
- 关键词:电能消费面板数据模型
-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生活能源消费与收入的关联及其空间差异分析被引量:18
- 2014年
- 生活用能是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影响生活能源消费量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地理和生活方式等。文章以中国28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分为北方城镇、北方农村、南方城镇、南方农村四组,分别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1997-2011年间各省区人均生活能源消费与人均收入的关系。结果显示:①人均生活用能与收入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②由于加热和制冷是居民生活用能的主要方向,收入与用能的关联表现出有趋向的空间差异;③北方高纬度区域和南方低纬度区域人均生活用能受收入的影响最大。在农村地区二者的关联性普遍比城镇地区大,其中北方城镇化水平高的省份二者关联性更强,而在气候温和的南方,二者的表现较为复杂;④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方单位收入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更大些。由此建议,要通过清洁能源的开发、科技进步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配置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
- 王文蝶牛叔文齐敬辉丁永霞李娜
- 关键词:城镇化面板数据模型
- 基于乡镇尺度的河南省人口分布的地统计学分析被引量:35
- 2016年
- 基于地统计学方法,以乡镇层面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对河南省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省人口分布基本上可划分为山区低密度、平原中密度和城市高密度三种类型;变异函数在东西、南北、东北—西南和西北—东南四个方向上趋向相近,距离超过80 km后,各向异性增强;变异函数的指数模型拟合效果最好,插值结果直观地表现了人口疏密的梯度变化;洛阳至淮滨一线为全省较明显的人口分界线;山区和平原两种地形条件是影响该省人口空间格局的基本因素;在平原地区,区位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作用又成为影响城镇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应结合主体功能区划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有序推进城乡人口的再分布。
- 张海霞牛叔文齐敬辉叶丽琼李娜
- 关键词:人口分布地统计学变异函数
- 中国不同职业省际迁移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本文选取1990年("四普")、2000年("五普")、2010年("六普")的人口普查资料,首先对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职业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其次,本文也分析了不同时期省际人口的迁移原因变化以及多个因子对省际迁移人口的影响。结果表明:半数以上的省际迁移人口所从事的职业为生产运输类,且从事此类职业的省际迁移人口更愿意迁入高收入的东部沿海地区。此外,迁入地的社会经济因素(城镇化水平、收入和消费)、就业结构(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和人文发展指数的"拉力"作用是影响省际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
- 李怡涵牛叔文王君萍
- 关键词:省际人口迁移影响因素
- 西北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家庭电力消费差异研究被引量:4
- 2015年
- 通过对西北地区的实地调查,分析了居民家庭电力消费特征及城乡差异。结果表明,城乡居民因收入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差异造成家庭电力消费特征与用电模式存在明显差异:城市家庭家用电器种类齐全、数量多,而农村家庭家用电器中单一、数量少;从农村到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大城市家庭用电量存在明显的阶梯变化特征;农村家庭用电需求层次相对较低,主要侧重于最基本的照明、炊事和看电视,而城镇家庭用电需求层次相对较高,尤其是对生活便捷性、清洁度和舒适性的追求。
- 贾艳琴
- 关键词:城乡差异
- 牧民家庭能源消费模式的演变及环境效应被引量:4
- 2014年
- 能源消费模式不仅受技术效率的制约,也是生活方式与社会文化等因素影响的结果。为掌握牧民定居后家庭能源消费模式的演变规律及环境影响,该文在对甘南牧区20个乡镇259个牧民家庭用能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游牧、半定居、定居3种生活方式下能源消费模式的差异,以及主要温室气体及污染物的排放情况。结果表明:牧民定居后,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并对牧区家庭能源消费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消费总量上,人均能耗水平显著下降,从1 738.85减少到734.19 kgce(千克标准煤)。在消费结构上,商品能源的消费比例逐渐提高,生物质能消费数量明显减少,且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太阳能的使用量有所下降。因为消费了较多的商品能源,综合热效率从15.74%、16.81%提高到19.96%,节能效应逐渐凸显。环境影响发生变化,CO2、N2O、CH4、NOx、TSP(总悬浮颗粒物)等主要温室气体及污染物的排放量都在显著减少,而因煤炭等商品能源消费产生的SO2排放量有所增加。家庭能源消费模式变化后产生了新的环境问题,牧区能源建设需进行系统规划。研究结果可为推动牧区节能减排和实现牧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 孙永龙牛叔文兰忠成沈义
- 关键词:能源利用生物质环境效应牧民定居甘南牧区
- 中国人口发展对家庭生活基本能耗及碳排放的影响分析被引量:12
- 2014年
- 人口发展是影响家庭生活基本能耗及碳排放的重要因素,而生活用能作为终端能源消费对总能源的消费结构、供求关系和节能减排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STIRPAT模型,运用中国1997-2010年30个省份的动态及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不同地区人口发展与家庭生活基本能耗及碳排放的关系。结果表明,人均消费水平成为导致家庭生活基本能耗和碳排放升高主要的影响因子,而提高电力使用百分比和城镇化率抑制其增长。老龄化率及家庭规模在城镇化过程中对家庭生活基本能耗及碳排放的影响有着不同的作用。
- 李怡涵牛叔文沈义胡莉莉
- 关键词:人口发展碳排放
- 中国省际间电力消费差距演变研究被引量:4
- 2013年
- 从基尼系数的角度研究中国省际间电力消费差距的变化特征,依据电力消费在不同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之间的分配对基尼系数进行分解,反映电力消费结构对省际间电力消费差距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①中国省际间电力消费差距总体呈不断扩大趋势。②第二产业对电力消费基尼系数的贡献率最大,是影响省际间电力消费差距的主要因素。③居民生活用电起着缩小省际间电力消费差距的作用。
- 贾艳琴张永凯
- 关键词:基尼系数电力消费省际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