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zD012)

作品数:29 被引量:255H指数:7
相关作者:李向平文军李明洁黄锐罗峰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经济管理
  • 12篇社会学
  • 7篇哲学宗教
  • 4篇政治法律
  • 4篇文化科学
  • 4篇语言文字
  • 2篇艺术

主题

  • 8篇信仰
  • 6篇社会
  • 4篇宗教
  • 3篇实证
  • 3篇流行语
  • 3篇民间信仰
  • 3篇记忆
  • 2篇语言
  • 2篇政治
  • 2篇社会记忆
  • 2篇社会学
  • 2篇社会治理
  • 2篇实证研究
  • 2篇网络流行
  • 2篇网络流行语
  • 2篇文化
  • 2篇教育
  • 2篇抗争
  • 2篇公共
  • 1篇当代青年

机构

  • 26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2篇华东理工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黄山学院
  • 1篇中共湖南省委...
  • 1篇法国国家科学...

作者

  • 7篇李向平
  • 6篇文军
  • 6篇李明洁
  • 2篇黄锐
  • 2篇赵翠翠
  • 2篇张敬新
  • 2篇罗峰
  • 1篇刘擎
  • 1篇黄时进
  • 1篇郭宏斌
  • 1篇易臻真
  • 1篇杜玉华
  • 1篇梁超
  • 1篇肖云泽
  • 1篇邓志强
  • 1篇刘大为
  • 1篇张海娜

传媒

  • 3篇西北民族大学...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社会科学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探索与争鸣
  • 2篇学术月刊
  • 2篇理论界
  • 1篇青年探索
  • 1篇求是学刊
  • 1篇汕头大学学报...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西北师大学报...
  • 1篇音乐探索
  • 1篇贵州社会科学
  • 1篇河南社会科学
  • 1篇民俗研究
  • 1篇社会科学论坛
  • 1篇华东理工大学...
  • 1篇当代修辞学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12篇2014
  • 8篇2013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被“社会政策”悬置起来的民间信仰被引量:3
2014年
长期以来,由于民间信仰及其得以正确社会定位之困难,使得民间信仰只能存在于民间而难以体现其社会性和公共性。尽管很多地方参照了《宗教事务条例》,试图对民间信仰进行有效管理,但民间信仰政策的不统一及其管理主体的不确定性等,导致民间信仰在其民间社会的表达和实践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与此同时,民间信仰大多被卷入到"非遗"文化建设,成为新农村文化及地方经济发展诸多热潮中的一种依附关系,深入其中又缺乏其明确的主体性定位,更缺乏社会政策方面的有效支持,最终形成了被社会卷入、却又被社会政策悬置的存在形态。其实质在于,既缺乏一个统一而行之有效的民间信仰政策支持,又缺乏国家法律对民间信仰的社会定位。因此,本文认为的民间信仰社会化建构路径,并非制度宗教的指向,即进入到"五大宗教"才能具有合法性,而是从一个社会公共事务的层面出发,将民间信仰与社会建设统一起来,建构一种自立自在的民间信仰型组织,才是当下民间信仰建设之题中要义。
赵翠翠李向平
关键词:社会政策民间信仰社会建设文化复兴
从“宗教”回归“民间信仰”——基于陕北黑龙潭信仰的合法化路径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民间信仰的合法化路径,始终是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陕北黑龙潭民间信仰最初通过文物管理所、山地树木园的非宗教身份获得合法社会身份。经过近20年的发展,黑龙潭于1998年终于在当地政府登记成为道教活动场所。以制度性宗教合法化的途径参考,它的"宗教"合法身份的获得理应就此圆满。然而,在2010年黑龙潭的景区规划中,黑龙潭的道观的身份似乎成为一种信仰表达的限制。对此,黑龙潭试图转变其管理者身份,从道观管委会变身为景区管委会,已解决道观身份与景区打造之间的矛盾。黑龙潭的"宗教"合法化问题因而转变成为民间信仰寻求更广泛的社会活动空间的问题。
彭尚青
关键词:民间宗教民间宗教信仰合法化世俗化
碎片化的信仰——论民族民间信仰中的“文化化”建构被引量:1
2014年
以民族民间信仰为研究对象,并结合丽江地区的东巴信仰展开重点分析,就其所嵌入的现实关系、权力结构和信仰建构进行梳理。认为从传统社会继承出来,经历现代性的冲击,在地方权力、经济精英和信仰精英共存依赖的"民间信仰文化化"建构中,不同群体对信仰资源形成不同的攫取,以信仰、器物和仪式的统一整体出现的民间信仰遭遇肢解,"文化化"的表象背后潜藏信仰碎片化的逻辑。
肖云泽
关键词:碎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信仰研究被引量:8
2014年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境下,民间信仰的价值和意义被重新解读,并逐渐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框架内建设的民间信仰在获得官方认可而得到合法性的同时,也面临着异化的问题。国家和民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实现了共谋,既是国家对于民间信仰的有效治理,也是民间信仰与社会在互动中实现的调整与创新,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信仰新传统"。
李向平梁超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信仰
重建全球想象:从“天下”理想走向新世界主义被引量:67
2015年
中国的新世界主义立足于中国和平崛起的价值承诺,致力于建立一个和平公正与合作共赢的后霸权世界秩序。"天下"观念蕴含着卓越的智慧与理想,对转变以民族国家为核心的世界想象具有丰富的启示。但传统的天下观也需要正视其历史衰落的命运及其教训,经由创造性的转化,克服其华夏中心主义的局限,进而发展为新的世界主义,这是天下理想在当代获得复兴最可期许的希望。新世界主义的基本内涵与特征包含文化遭遇论的视野,跨文化建构的普遍主义规范,以及一个"共建的世界"的全球想象。
刘擎
关键词:天下观
“分散性”还是“总体性”:总体性社会中的宗教形态——从涂尔干的宗教起源分析谈起被引量:1
2016年
借助涂尔干的宗教研究路径,从宗教起源视角对杨庆堃的一对宗教概念予以反思和超越,认为无论是被杨氏称之为"制度性宗教"的佛、道教,还是被归纳为"分散性宗教"的民间信仰,实际上都是一种中国总体性社会结构的表征,并无截然区别,差异在于所对应建构主体的社会阶层与权力分配角色。也就是说,在国家垄断几乎所有重要资源的总体性社会中,以圣俗同构、神人互惠、镶嵌于世俗权力为主要特征的"总体性"宗教形态是一种必然。
刘大为
关键词:宗教形态社会构成分散性总体性涂尔干
科学·信仰·宗教替代——20世纪初中国的“科学信仰”被引量:1
2013年
中国文化对世界的根本态度,是信仰一个超越的本原,但对宇宙及历史是否体现一种确定不移的神圣计划,却没有一种确认的信仰,仅仅是一种未知或不可知的敬畏之心。因此,中国人经常使用的"信仰"一词,似与宗教有关,亦可与宗教无关,在对超越界的信仰上,它独具中国民族性格。其特点是,并不确信或深究神圣意志的结构,却常以权力形式来表达人与神圣的交通,倾向于以权力形式来反复加强对某些神圣意志的确认和信仰。20世纪初叶呈现的"科学信仰",即是这一信仰传统在"赛先生"的刺激下新信仰的建构,并以科学建构信仰的模式,给此后中国社会以巨大影响,以至于出现了"替代宗教"的思潮。
李向平
关键词:科学信仰
中国基层社会的再认识
2014年
长期以来,对中国基层社会的考察受到三种社区研究传统的影响。功能主义的社区研究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中心,"满铁调查"传统强调的是对村落性质的考察与分析,而海外人类学的研究则试图从村落中透视"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国家。进入1980年代中后期之后,三种研究传统之间的互动性增强,甚至在研究立场、范式、方法上出现某种融合,形成一种"以村落为中心的方法论"。不过,这些研究或多或少地悬置了国家的自主性,对于还原或揭示中国基层社会的本来面目以及内在的发展规则可能构成限制。
黄锐
关键词:基层社会功能主义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科学传播受众诉求分析——基于现阶段我国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实证调查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将会对整个社会产生革命性影响,也给科学传播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对现阶段我国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实证调研,掌握受众的基本状况,并结合大数据时代的科学传播特征,分析受众的诉求,引发促进大数据时代科...
黄时进
关键词:大数据受众诉求
文献传递
“十七年”音乐创作与社会的互动研究——论1949~1966年爱情歌曲创作的特点与形态
2015年
十七年音乐在新中国音乐发展史上属于"特例",既非解放前的"十里洋场",亦非文革时代的"高快硬响"。音乐创作对传统的"爱情"主题进行了重新阐释与定位,将其放置到革命或者建设社会主义的大语境下来论述,使爱情叙事打上了鲜明的政治烙印。但创作者并非是完全听从政治指令的艺术木偶,他们以一种更为隐性的方式将创作的触角伸向少数民族题材的音乐,以此寻求"宏大叙事"与"个人情感"之间的平衡,创作出了明显地区别于他时代的爱情歌曲,具有特别的审美价值。
郭宏斌文军
关键词:爱情歌曲政治语境社会互动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