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0151)
- 作品数:6 被引量:26H指数:3
- 相关作者:王东周洁刘文平王茹朱秀玉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 长苞香蒲的实名考证及分类学订正被引量:4
- 2013年
- 香蒲属(香蒲科)为多年生大型水生或沼生植物,世界广布,但主要分布于北温带,全世界约24种,中国记载有12种。香蒲属植物是研究被子植物起源和演化的良好材料,在医药、编织、人工湿地应用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各类文献,如《中国植物志》、《Flora ofChina》等中都收载有长苞香蒲(T.angustata Bory&Chaub.或T.domingensis Pers.)。从《Flora of China》对T.
- 王茹王东
- 关键词:TYPHA香蒲属名实分类学
- Typha×glauca Godr.,香蒲属(香蒲科)中国新记录杂种及其形态特征被引量:3
- 2013年
- 香蒲属(Typha L.)为多年生水生或沼生草本植物,种间存在十分普遍的杂交现象,其中一些杂种在湿地生态系统中有重要的作用。在查阅大量腊叶标本基础上,结合野外居群生物学工作,作者发现中国一新记录杂种,即T.×glauca Godr.(T.angustifolia L.×T.latifolia L.),并新拟"粉绿香蒲"作该杂种的中文名。对粉绿香蒲的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其与亲本水烛和宽叶香蒲的区别,并给出检索表。
- 朱秀玉王东
- 关键词:香蒲属宽叶香蒲
- 狐尾藻属狭域种和广布种断枝的生长与再生能力比较研究被引量:7
- 2012年
- 对比研究了广布种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和狭域种扬子狐尾藻(M.oguraense Mikisubsp.yangtzense Wang)不同长度(5、10和15 cm)和不同位置(顶枝、中枝和底枝)断枝的生长和再生能力。研究结果显示,两物种由断枝生长所形成植株的总生物量、分枝生物量、分枝数均随断枝长度的增加而增大;在由不同位置的断枝生长所形成的植株中,顶枝所形成植株的总生物量最大,中枝所形成植株的分枝生物量、分枝数和平均分枝长最大。由断枝所形成植株的总生物量、分枝生物量、分枝数、平均分枝长和新分枝所处位置在种间均存在显著差异,穗花狐尾藻顶枝和中枝的生物量较大,顶枝所产生的分枝位于断枝基部;扬子狐尾藻的分枝生物量、分枝数及平均分枝长较大,新产生的分枝多位于断枝顶端附近。研究结果表明穗花狐尾藻和扬子狐尾藻断枝的再生对策不同,前者是增加对断枝总生物量的投资,而后者是增加对断枝产生新分枝的投资。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展水生植物广布种与狭域种的生活史对策研究提供资料,也为湿地物种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 周洁王东
- 关键词:穗花狐尾藻
- 水淹深度、持续时间及发生频率对扬子狐尾藻早期生长的影响被引量:3
- 2012年
- 研究了水淹扰动包括不同的深度(0,10,60 cm)、持续时间(1周、2周)和发生频率(1次、2次)对扬子狐尾藻(Myriophyllum oguraense Miki subsp.yangtzense Wang)早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湿生状态下未经过水淹处理的植株的总生物量最大、所产生的分枝数最多、株高最小;在经过水淹处理后,植株的总生物量、植株所产生的分枝数显著减少,而株高则显著增加。随着水淹深度的增大和持续时间的增加,植株的总生物量、分枝数显著减小,而株高则在浅水位处理下(10 cm)随着水淹持续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深水位处理下(60 cm)随着水淹持续时间的增加而减小。总生物量在较长时间持续于浅水位下(2周,10 cm)和较短时间持续于深水位下(1周,60 cm)时随水淹发生频率的增高而增大,分枝数也呈增多趋势。随着水淹发生频率的增高,深水位(60 cm)显著促进株高的增加。此外,水淹处理后,茎生物量比增大,而根生物量比、叶生物量比、分枝生物量比则呈减小趋势。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水淹扰动是影响扬子狐尾藻早期生长和克隆繁殖的重要因子之一,同时也说明扬子狐尾藻对不同的水淹扰动有不同的生长和克隆繁殖对策。
- 周洁王东
- 关键词:水淹生物量分枝数株高
- 水烛的花部形态观察——兼论与长苞香蒲的分类学界定被引量:1
- 2013年
- 通过腊叶标本研究、野外观察和文献考证,结合栽培试验,研究了香蒲科水烛(Typha angustifolia L.)花部结构特征,补充描述了该种丝状毛在子房柄上的着生方式、小穗不孕雌花数目等性状特征,观察了在成熟期不同阶段其孕性雌花柱头与小苞片的长度变异。结果显示,水烛孕性雌花小苞片呈宽披针形、匙形或条形,先端褐色,短于柱头,或与柱头近等长或稍长于柱头;子房柄上的丝状毛除少数散生外,多数基部合生呈鞘状或束状,在子房柄下部呈1~4轮排列;小穗不孕雌花常3(~4)枚。研究材料在7月中旬前后雌花小苞片明显短于柱头,随果穗成熟小苞片与柱头近等长。长苞香蒲(T.domingensis Pers.)子房柄上的丝状毛形态和着生方式与水烛中的情况基本一致,但小苞片白色透明,小穗不孕雌花常1(~2)枚。这表明水烛孕性雌花小苞片和柱头的长度比例与不同成熟阶段有关系,不宜作为与长苞香蒲的区别特征,而小穗不孕雌花数目和小苞片颜色等特征对两物种的划分有较重要的意义。
- 郭鑫王东
- 关键词:香蒲属分类学
- 紫堇属(Corydalis DC.)植物的种子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被引量:9
- 2011年
- 在光学显微镜下研究了湖北产紫堇属(Corydalis DC.)15种及2变型的种子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其种子小,近圆形、扁圆形或肾形,黑色或深棕色,具油质体。油质体帽状、扇形、条形或不规则,紧贴种子表面或分离。根据种子表面形态,种子可分为4种类型:(1)表面光滑,如大叶紫堇(C.temulifolia Franch.)、川东紫堇(C.acu-minata Franch.)、巴东紫堇(C.hemsleyana Franch.ex Prain)、北岭黄堇(C.fargesii Franch.)、鄂西黄堇(C.shennongensis H.Chuang)和小药八旦子(C.caudata(Lam.)Pers.);(2)表面具刺或疣状突起,如阜平黄堇(C.wilfordii Regel)、小花黄堇(C.racemosa(Thunb.)Pers.)、地锦苗(C.sheareri S.Moore)和珠芽地锦苗(C.sheareri S.Moore f.bulbillifera Hand.-Mazz.);(3)表面具凹点状印痕,如刻叶紫堇(C.incisa(Thunb.)Pers.)、紫堇(C.edulis Maxim.)、地柏枝(C.cheilanthifolia Hemsl.)、蛇果黄堇(C.ophiocarpa Hook.f.et Thoms.)、北越紫堇(C.balansae Prain)和延胡索(C.yanhusuo(Y.H.Chou et C.C.Hsu)W.T.Wang ex Z.Y.Su et C.Y.Wu);(4)表面具凹点状印痕,并被有疣状突起,如伏生紫堇(C.decumbens(Thunb.)Pers.)。种子大小、形状和表面形态以及油质体形态在种内相对稳定,对一些物种的划分具有较重要的意义。
- 刘文平王东
- 关键词:紫堇属种子形态分类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