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60023050)

作品数:3 被引量:10H指数:2
相关作者:张其清李学敏刘玲蓉陈名懋杨文智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厦门大学天津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篇生物素
  • 1篇生物素化
  • 1篇普鲁兰
  • 1篇普鲁兰多糖
  • 1篇靶向

机构

  • 1篇厦门大学
  • 1篇天津理工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1篇张其清
  • 1篇李学敏
  • 1篇史艳萍
  • 1篇黄玉萍
  • 1篇陈宝泉

传媒

  • 1篇功能材料

年份

  • 1篇200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生物素化普鲁兰多糖纳米颗粒制备与表征被引量:2
2009年
合成生物素化普鲁兰多糖衍生物(BP),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纳米颗粒(BPNS),考察制备条件对纳米颗粒性质影响,为进一步将其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提供基础。通过酯化反应将生物素羧基与普鲁兰多糖连接,生成的衍生物BP通过FI-IR和61H—NMR表征,取代度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ICP)确定;BPNs进行透射电镜、动态光散射仪和ζ电位仪表征与检测,颗粒表面生物素采用Quant*Tag^TM Biotin Kit生物素测定试剂盒测定。获得取代度21(BP1),46(BP2),81(BP3)3种衍生物,其中BP2和BP3能够制备纳米颗粒(LBPNS,HBPNS)。纳米颗粒呈球形,表面光滑规整,平均粒径100~300nm,水中ζ电位在-17mV左右。制备过程中,粒径随BP浓度(10~50mg/ml)增加而增加((136.2±46.8)nm,(190.8±89.6)nm和(254.5±140.0)nm)。调整水相组成为水:无水乙醇(v/v)1:1和1:2时粒径分别为(170.7±30.4)nm和(158.8±21.0)nm。HBPNS和LBPNS表面的生物素量为衍生物的(1.9±0.03)%和(2.0±0.04)%。生物素化普鲁兰多糖衍生物通过纳米沉淀法能制备出纳米颗粒,颗粒表面存在有生物素,颗粒性质受制备条件影响。
史艳萍李学敏陈宝泉黄玉萍张其清
关键词:生物素普鲁兰多糖靶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