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项目(SX2004-018)

作品数:1 被引量:41H指数:1
相关作者:线薇薇孙世春刘勇吴耀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篇大型底栖动物
  • 1篇底栖动物
  • 1篇生物量
  • 1篇物量
  • 1篇邻近海域
  • 1篇近海
  • 1篇近海域
  • 1篇海域
  • 1篇丰度
  • 1篇P/B值
  • 1篇长江口
  • 1篇长江口及其邻...
  • 1篇次级生产力

机构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1篇吴耀泉
  • 1篇刘勇
  • 1篇孙世春
  • 1篇线薇薇

传媒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年份

  • 1篇2008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丰度和次级生产力的初步研究被引量:41
2008年
为了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丰度和次级生产力的分布情况于2004年2月、5月、8月和11月共4个航次分别在长江口40个观测站采集大型底栖动物定量样品并利用Brey的经验公式对大型底栖动物栖息丰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进行了研究计算。该调查海域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202种,其中多毛类102种,软体动物51种,甲壳类27种,棘皮动物7种,其它动物15种。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丰度为394.7 ind/m2;年平均生物量以去灰分干重计,为2.58 g(AFDW)/m2;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以去灰分干重计,为3.52 g(AFDW)/(m2.a);P/B值平均为1.53。结果表明,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自长江入海口向东呈递增趋势。本文分析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组成,主要生态类群的分布特征和次级生产力分布格局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通过比较,发现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次级生产力高于东海而低于渤海和胶州湾;P/B值高于南黄海、胶州湾和渤海,也说明了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个体小、生活史短,代谢快的种类所占的比例高于以上海域。
刘勇线薇薇孙世春吴耀泉
关键词: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丰度次级生产力P/B值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