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09CL018)

作品数:39 被引量:671H指数:13
相关作者:张曙光朱丙烟秦士勇尹洪花周霞更多>>
相关机构:滨州市人民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山东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手术
  • 6篇术后
  • 6篇肺部感染
  • 5篇切口
  • 5篇病原
  • 5篇病原菌
  • 4篇血管
  • 4篇切口感染
  • 4篇细胞
  • 4篇护理
  • 4篇干预
  • 3篇蛋白
  • 3篇平滑肌
  • 3篇平滑肌细胞
  • 3篇静脉
  • 3篇护理干预
  • 3篇基因
  • 3篇肌细胞
  • 3篇表型转化
  • 2篇心力衰竭

机构

  • 17篇滨州市人民医...
  • 3篇山东大学
  • 3篇山东省千佛山...
  • 2篇滕州市妇幼保...
  • 1篇临沂市人民医...
  • 1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胜利油田中心...
  • 1篇聊城市人民医...
  • 1篇潍坊医学院附...
  • 1篇菏泽市立医院
  • 1篇临朐县人民医...
  • 1篇临沂市兰山区...
  • 1篇即墨中医医院

作者

  • 6篇张曙光
  • 5篇朱丙烟
  • 5篇秦士勇
  • 4篇尹洪花
  • 4篇杨金霞
  • 4篇陈士辉
  • 4篇周霞
  • 4篇裴长安
  • 3篇卢艳霞
  • 3篇王良俊
  • 3篇付风魁
  • 3篇朱荣广
  • 3篇刘玉元
  • 3篇刘新平
  • 2篇王明海
  • 2篇王飞
  • 2篇张学军
  • 1篇李淑敏
  • 1篇孙建东
  • 1篇李丽

传媒

  • 28篇中华医院感染...
  • 2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国医药导刊
  • 1篇中国现代普通...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7
  • 22篇2016
  • 9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0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胆道感染SD大鼠肝细胞凋亡和相关Bcl-2/Bax蛋白表达的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究急性胆道感染对SD大鼠肝细胞细胞凋亡及其Bcl-2/Bax蛋白阳性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10只SD大鼠进行为期1周的喂养后随机分为5组,每组22只,随机选取一组为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其余四组均为实验组,实验组SD大鼠胆总管注入大肠埃希菌建立急性胆道感染模型。并分别于6 h、12 h、24 h及48 h后处死一组SD大鼠,按照其感染时长分为实验组-6 h、实验组-12 h、实验组-24 h和实验组-48 h,对照组大鼠于6 h后处死,观察大鼠肝组织的病理变化,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Bcl-2、Bax阳性表达率进行计算,对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变化进行分析。结果随着感染时间的增加,大鼠肝组织细胞出现明显的变形和坏死,且坏死面积和细胞数量逐渐增加;对照组细胞凋亡数量较少,实验组随着感染时间增加,AI指数逐渐增加(P<0.05);实验组随着感染时间增加,Bcl-2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P<0.05),但实验组-6 h Bcl-2阳性表达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17,P=0.093);实验组Bax阳性表达率随感染时间增加逐渐升高(P<0.05),48 h呈现下降趋势;与对照组比较,模型建立后实验组大鼠各时段ALT、AST和TNF-α均显著升高(P<0.05),随着感染时间推移ALT、AST的活性表达持续升高,AST在感染组12 h时与实验组-6 h比较差异不显著(t=0.744,P=0.461),TNF-α于感染48 h后有所下降。结论急性胆道感染过程中伴随明显的细胞凋亡现象,在持续感染的整个过程中都有表现,这与Bcl-2和Bax蛋白的阳性表达之间存在明显关系。
武贞黄俊英杨莎徐明霞黄梅英
关键词:急性胆道感染细胞凋亡
女性生殖系统感染流行病学特征及高压氧的治疗效果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分析女性生殖系统感染流行病学特征,并初步探讨高压氧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6-9月在妇科门诊就诊的1 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调查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生殖系统感染相关知识知晓程度与生殖系统感染的关系,并对感染患者进行细菌培养鉴定,采用高压氧治疗感染患者,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1 100例患者中发生生殖道感染48例,感染率4.36%;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患者生殖系统感染率最高,为39.6%;41-54岁年龄段患者生殖系统感染率最高,为54.1%;48例生殖感染的女性患者中阴道炎19例占39.6%,其次为宫颈炎17例占35.4%;感染患者中共分离出7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21株占28.8%、革兰阴性菌23株占31.5%、真菌29株占39.7%;高压氧对女性生殖系统感染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8%。结论女性生殖系统感染有其自身特点;高压氧以其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经济、方便等优点,有望成为女性生殖系统感染治疗的新方法。
姜卫郝宏刘华谢秀芳马丽娟
关键词:生殖系统感染流行病学高压氧病原菌
综合护理干预对消化道出血消化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影响被引量:29
2016年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消化道出血消化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4月采用消化内镜治疗的消化道出血患者126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n=58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n=68)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和饮食指导或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综合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消化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率、平均再出血量、死亡率和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再出血诱因并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患者再出血率(8.82%)和死亡率(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2.4%,3.45%),平均再出血量(105.40±11.81)ml明显少于对照组(228.72±30.97)ml,平均住院时间(7.64±2.58)d明显短于对照组(12.94±3.6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出血诱因以饮食不当(57.89%)为主,其次为受凉(21.05%).结论:对采用消化内镜治疗后的消化道出血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再出血率,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
刘风荣李毅
关键词:综合护理消化内镜再出血
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对不同突出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26
2016年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治疗方法对不同突出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0月医院收治的9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变节段不同分为A组:腰4~5突出症,B组:腰5~骶1突出症,C组: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均采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法,连续治疗4个疗程,对比分析3组临床疗效差异,治疗前后JOA(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VA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变化,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后随访1年记录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总有效率、复发率具有统计学差异(χ~2=10.857 6,χ~2=6.142 4,P〈0.05),两两比较A、B两组总有效率、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A、C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χ~2=8.880 5,P〈0.05),B、C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4.862 0,P〈0.05);与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JOA评分均明显增加,VAS评分均明显减少(P〈0.05);治疗后A、B组JOA评分及VAS评分与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3组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3组IL-6、TNF-α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节段中重度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案临床疗效明显,其中以单节段腰4~5或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相对较好。
韩广敬
关键词:不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疗法疗效
氨溴索雾化吸入对脊柱手术患者肺部感染的预防控制效果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研究氨溴索雾化吸入对脊柱手术后肺部感染的预防控制效果,降低其感染率。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接受脊柱手术的患者4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20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雾化液,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雾化吸入氨溴索;比较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率、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和复发率;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肺部感染率为8.00%,试验组感染率为1.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9例接受脊柱手术后发生肺部感染患者的送检标本中共分离出1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8.42%,革兰阳性菌占26.32%,真菌占5.26%;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左氧氟沙星、头孢唑林的耐药性较高,对妥布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罗培南的耐药性较差;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2.00%,试验组为9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肺部啰音、咳嗽、呼吸困难、憋喘等临床症状的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复发率为25.00%,试验组无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溴索雾化吸入能降低脊柱手术患者的肺部感染率、复发率,提高疗效,缩短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
申翠香马红霞李学勤常晓华王萱莹
关键词:氨溴索脊柱手术肺部感染雾化吸入
CT在腹腔术后感染诊断与治疗中的临床评价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腹腔术后感染的CT征象和治疗方法选择的依据,提高CT在腹腔术后感染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1月在医院经过腹腔手术治疗且术后经临床、生化检查等证实为腹腔感染的71例患者,回顾性分析CT图像,对比分析CT征象与治疗方法的关系。结果 71例术后腹腔感染患者中37例行胃肠道手术、30例行肝胆胰系统手术、4例行生殖泌尿系统手术;患者腹腔出现腹水57例占80.3%、包裹性积液23例占40.4%、腹腔脓肿17例占23.9%;24例患者行保守治疗的CT主要表现为腹腔渗出或少量腹水,34例患者行超声或CT引导下穿刺引流术的主要表现为大量腹水、腹腔包裹性积液和腹腔脓肿;13例行再次开腹手术患者的腹腔感染均较重,多出现腹腔内容物或切口的粘连,脓肿或包裹性积液的位置不适合穿刺引流。结论 CT是诊断腹腔术后感染较实用的检查手段,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付风魁朱荣广刘玉元曹强张明明
关键词:腹腔感染手术
住院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分析住院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29 000例住院手术患者,留取发生感染患者切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测定,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对病原菌进行菌种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法,操作和结果判断按NCCLS 1999年推荐的标准进行。结果 29 000例住院手术患者中发生切口感染989例,感染率3.4%;共分离出病原菌887株,革兰阳性菌252株占28.4%,革兰阴性菌618株占69.7%;检出率排前5位的病原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0;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最低为6.4%;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最低为8.9%。结论住院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临床经验性用药应根据病原菌监测和药敏试验结果科学选择抗菌药物。
杨金霞韩凤霞王良俊付荣华周霞
关键词: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病原菌耐药性
人大隐静脉平滑肌细胞体外培养及其生长特性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人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体外培养方法及其生长的特性。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结合酶消化法培养人大隐静脉VSMC并传代,以形态学观察、免疫荧光染色法、考马斯亮蓝染色法鉴定细胞;以台盼蓝染色法、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绘制生长曲线、划痕法测定细胞成活率、增殖及迁移能力。结果:原代培养5~7d细胞从组织块爬出,传代细胞呈“峰-谷”样生长;胞质内α-平滑肌肌动蛋白免疫荧光染色阳性;考马斯亮蓝染色可见VSMC细胞骨架呈致密束状;传代细胞成活率为97%;生长曲线呈类“s”形;细胞生长3~6d内光密度值变化明显;无血清培养的VSMC在24h内划痕宽度变化显著。结论:体外培养的VSMC纯度高,结构、功能良好,为收缩表型,细胞生长第3~6天增殖活力较强,24h内迁移能力最强。
裴长安秦士勇陈士辉王玲张曙光
关键词:隐静脉血管细胞培养
手术室护理干预对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效果研究被引量:100
2016年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预防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切口感染中的作用,为临床降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2012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2 000例需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 000例;对照组患者术中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术中接受改进的护理干预,包括手术室内温度监测及调节、患者保暖、手术器械管理等,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和感染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为100.00%、感染率为0;对照组患者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为97.00%,有5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0.50%;观察组患者切口甲级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行术中监测、调节手术室空气温度、患者保暖和严格的手术器械管理等手术室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明显提高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手术切口的甲级愈合率和降低感染率。
张锐王飞肖岩李丽王璐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干预全膝关节置换术甲级愈合切口感染
产妇会阴侧切术后感染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被引量:52
2016年
目的探讨产妇会阴侧切术后感染病原菌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会阴侧切术后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5年4月在产科住院1 200例阴道分娩行会阴侧切术的足月产妇临床资料,统计其病原菌分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200例产妇术后发生30例会阴切口感染,感染率为2.50%;送检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9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8株占63.04%,革兰阳性菌30株占32.61%,真菌4株占4.35%;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30岁、体质量指数>28kg/m2、阴道产检>3次、急诊分娩、产程>8h、术后住院时间>5d、胎膜早破、夏季分娩、产妇生殖道感染、切口长度>3cm、缝合人员工作时间≤10年、合并基础疾病是产妇会阴侧切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体质量指数>28kg/m2、阴道产检>3次、术后住院时间>5d、胎膜早破、产妇生殖道感染、合并基础疾病是产妇侧切术后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产妇会阴侧切术后感染病原菌、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较多,需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以降低会阴侧切术后感染率及预防切口感染。
尹洪花卢艳霞朱丙烟王珊珊王飞
关键词:会阴侧切术病原菌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