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1203FKDA035)

作品数:35 被引量:418H指数:13
相关作者:沈禹颖杨惠敏张清平王振南陆姣云更多>>
相关机构: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天水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6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3篇天文地球
  • 2篇建筑科学
  • 2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土壤
  • 6篇水分
  • 6篇黄土高原
  • 5篇苜蓿
  • 4篇饲草
  • 4篇紫花
  • 4篇紫花苜蓿
  • 4篇免耕
  • 4篇旱塬
  • 3篇中北部
  • 3篇水分利用
  • 3篇水土
  • 3篇丘陵
  • 3篇丘陵沟壑区
  • 3篇种子
  • 3篇作物
  • 3篇苜蓿草
  • 3篇苜蓿草地
  • 3篇粮饲兼用
  • 3篇轮作

机构

  • 31篇兰州大学
  • 3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天水师范学院
  • 1篇甘肃省膜科学...

作者

  • 15篇沈禹颖
  • 7篇杨惠敏
  • 6篇张清平
  • 5篇刘渊博
  • 5篇陆姣云
  • 5篇王振南
  • 5篇田莉华
  • 4篇景凌云
  • 3篇王涛
  • 3篇张新民
  • 3篇傅华
  • 3篇胡小文
  • 3篇蒋海亮
  • 3篇郭龙
  • 2篇文海燕
  • 2篇张曦
  • 2篇王丹丹
  • 2篇王自奎
  • 2篇李廷山
  • 2篇杨倩

传媒

  • 6篇草业学报
  • 5篇草业科学
  • 3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水土保持通报
  • 2篇干旱区研究
  • 2篇草地学报
  • 2篇中国草地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给水排水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甘肃农业科技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地下水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2篇2017
  • 3篇2016
  • 12篇2015
  • 6篇2014
  • 12篇2013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土高原苜蓿生长年限对草地N_2O释放通量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氧化亚氮(N2O)是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为探究旱作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生长年限对草地N2O释放通量的影响,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别观测了黄土高原休闲地和3、4、10龄紫花苜蓿草地N2O释放通量。与实测值相比较,DNDC(脱氮—分解)模型对苜蓿草地N2O释放的模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另外,利用DNDC模型对苜蓿地N2O释放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与休闲地比较,高龄苜蓿草地N2O释放通量高于低龄苜蓿草地;N2O负通量观测值与模型模拟值差异较大;DNDC模型对不同龄苜蓿草地的模拟中发现,N2O释放主要集中在170-240 d,且波动较大,释放峰值出现在第210 d。DNDC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黄土高原苜蓿草地N2O释放通量,但其对苜蓿草地N2O负通量的模拟还需进一步改进。
李渊王涛沈禹颖
关键词:释放通量苜蓿草地DNDC模型黄土高原
甘肃中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模数、水土流失主要类型及分布特征研究
2013年
以甘肃省中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区内的孙家岔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实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实地调查研究,确定研究区土壤侵蚀模数。以典型流域孙家岔为样地,分析水土流失的主要类型、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多数年份,坡耕地平均面蚀模数接近或小于荒坡地,多年平均面蚀模数小于荒坡地,孙家岔流域及部分同类地区小流域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一般在3 000~8 000 t/km2。从地貌上看,面蚀主要发生在梁峁及坡面上,并且从上到下逐渐由弱变强,孙家岔流域发生水力侵蚀的面积约占流域总面积的73.26%,其中面蚀62.21%,分布范围广,是面蚀的突出特征之一。孙家岔流域发生重力侵蚀的面积约占流域总面积的19.96%。切沟和早期还在下切的冲沟对土地破坏严重,对土壤侵蚀模数的急剧增加乃至对流域水土流失的进一步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景凌云费喜亮吴玉锋张新民孙浩峰金毅刘敏
关键词: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模数
陇东地区几种旱作作物产量对降水与气温变化的响应被引量:21
2016年
研究作物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指导区域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结合大田试验与农业生产系统模拟模型(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Simulator,APSIM),在验证模拟研究区冬小麦、玉米和紫花苜蓿产量可靠性的基础上,分析5个降水变化梯度(降水量不变、降低10%和20%、升高10%和20%)和5个气温变化梯度(不变、降低1.5和1℃、升高1.5和1℃)组合情景下3种作物的产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APSIM模型在试验点对3种作物籽粒产量和生物量的模拟精度较高,决定系数R2在0.80~0.93之间,归一化均方根误差在11.35%~22.48%之间,模型有效系数在0.53~0.91之间。冬小麦、玉米和紫花苜蓿在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的情景下减产,减产的最大幅度分别为38.7%、40.3%和41.8%;冬小麦、紫花苜蓿的在气温降低、降水量增加时增产,增产的最大幅度分别为29.8%和51.7%;玉米在降水量增加、温度不变的情景下增产幅度最大,为22.0%。总之,在研究范围内,3种作物的产量随降水的增加而增高;玉米的产量随气温升高先增高后降低,另2种作物的产量随气温的升高而降低;紫花苜蓿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最强。结果对明确黄土高原地区主要作物的生产走势,制订农业布局、管理措施等具有一定意义。
杨轩王自奎曹铨张小明沈禹颖
关键词:气候变化降水温度APSIM
免耕和秸秆覆盖对黑垆土磷素形态组分的影响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究免耕及添加秸秆条件下黑垆土土壤磷组分特征及其与AM真菌侵染的关系,了解雨养农业区农业系统磷素利用效率。[方法]在陇东黄土高原黑垆土区域,测定传统耕作、传统耕作+秸秆覆盖、免耕和免耕+秸秆覆盖4种处理小麦—玉米—大豆轮作系统中玉米阶段土壤全磷、速效磷组分及AM真菌菌根侵染率。[结果]水土保持耕作处理实施9a后,免耕和秸秆覆盖处理下0—5cm土壤磷素含量显著提高,活性磷组分H2O—Pi,NaHCO3—Pi,NaOH—Pi分别比对照提高84.6%,85.2%和56.6%;活性无机磷(H2O—Pi,NaHCO3—Pi之和)和潜在活性磷(NaOH—Pi)分别占总无机磷的11.4%和4.5%,全磷含量与磷组分、速效磷与磷组分呈显著正相关,2个免耕处理菌根侵染率分别比对照增加20.8%和16.5%。[结论]免耕和秸秆覆盖显著提高了土壤磷含量,免耕对AM真菌菌根侵染率有积极影响。
王玉平郑丽娜沈禹颖
关键词:有机磷组分无机磷组分
黄土高原农田土壤呼吸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1
2014年
2007年使用动态密闭气室红外CO2分析法(IRGA)对黄土高原地区豌豆农田土壤呼吸进行观测,综合分析了水热因子对土壤呼吸日、季节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豌豆田土壤呼吸日、季节变化趋势均呈"单峰型"曲线;夏季日变化最高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11:00-13:00和0:00-3:00,日平均值接近9:00和19:00的观测值;冬季日变化最高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13:00-15:00和21:00-0:00,日平均值接近于9:00和17:00的观测值;全年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值出现在7月份(豌豆开花结荚期),最小值出现在12月份。分析表明:温度是该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日、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土壤水分变化与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相关性较差。该区土壤呼吸存在"负通量"现象。
李旭东沈晓坤张春平傅华
关键词:黄土高原豌豆田土壤呼吸土壤温度土壤水分
刘家峡库区景观空间格局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为了给研究区域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及生态恢复方案提供依据,以刘家峡库区北部东乡县典型小流域碾子沟和库区南部积石山县典型小流域三坪沟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遥感解译的方法,利用ArcGIS、ArcView等软件对航摄地形图进行目视解译,分析土地利用结构、人工干扰方式和强度等对景观空间格局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1)库区南北景观基质均为未利用土地(主要指荒沟荒坡),土地利用难度大;2)库区北部景观斑块特征较南部复杂,南部较北部更适合农业生产;3)库区南部景观多样性较北部高,景观类型丰富,而库区北部由于降水少,景观总体受人类活动干扰小,连通性高;4)在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库区南部应以加强复合生态农林业生产为主,北部应加强陡坡退耕种草、农牧业协同发展,并实行封育保护,促进生态环境恢复。
景凌云何有华张新民吴玉峰孙浩峰张晓虹陆惠萍金毅
关键词:景观指数
不同品种冬小麦再生生长对刈割干扰的响应被引量:9
2014年
为探究不同熟性冬小麦品种库源分配对刈割的响应,在温室控制条件下,选取陇东地区常用的中熟(‘宁麦5号’和‘陇育4号’)和晚熟(‘西峰27号’和‘陇育1号’)冬小麦品种,测定不同品种冬小麦不刈割(对照)以及分蘖期刈割(留茬2 cm)后再生生长早期叶面积指数,花期和成熟期的物质分配构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熟期冬小麦刈割再生后的叶面积指数、光合产物分配均有所不同。刈割后再生生长早期,4个品种叶面积指数较未刈割均显著下降;再生至花期中熟品种‘宁麦5号’和‘陇育4号’的叶面积指数仍显著降低27%和17%,晚熟品种‘西峰27号’略降低6%,‘陇育1号’则上升7%。中熟品种‘宁麦5号’和‘陇育4号’再生至花期地上生物量降低18%和11%,晚熟品种‘陇育1号’上升13%;各品种再生至花期地下生物量较未刈割均呈下降趋势,并且中熟品种的下降幅度小于晚熟品种,但晚熟品种在成熟期出现增加趋势,‘陇育1号’显著增加26%。再生至花期中熟品种各部分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均降低,而晚熟品种‘陇育1号’各部分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增加2%~12%。可见晚熟品种‘陇育1号’再生至花期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及干物质向叶、穗分配增加,资源再分配、源库协调能力强,为后期籽粒产量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较中熟品种更适于在分蘖期利用青饲草、成熟期收获籽粒的利用方式。
王丹丹田莉华沈禹颖刘渊博
关键词:粮饲兼用叶面积指数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刈割冬小麦
油菜━冬小麦轮作系统中冬小麦的粮饲兼用性能被引量:10
2014年
为探究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轮作下冬小麦的粮饲兼用性能,在黄土高原塬区,对油菜后茬冬小麦(BW)和休闲后冬小麦(FW)系统中冬小麦‘陇育216’分别进行冬季刈割(Cut1)、春季刈割(Cut2)和不刈割(Uncut)处理,测定了冬小麦生育期水分状况、刈割所得饲草产量和品质以及收获期籽粒产量等。结果表明,1)BW轮作条件下,两次刈割处理下所得饲草产量均高于FW,但处理间饲草的营养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BW轮作条件下,Cut2所得饲草产量极显著高于Cut1(P<0.01),且Cut1和Cut2所得饲草粗蛋白含量均高于20%,相对饲喂价值高于151%,但微量元素含量较低,不能满足家畜的日常需求。2)与FW相比,BW轮作条件下的冬小麦籽粒产量均减少,尤其Cut2导致显著减产20.9%(P<0.05),主要表现为单位面积穗数显著减少;BW系统中,Cut1和Cut2籽粒产量均低于Uncut,但无显著差异,且Cut1减产程度大于Cut2。油菜-冬小麦轮作系统中冬小麦粮饲兼用可提供大量优质饲草,而籽粒减产不显著,增加了系统产出,且冬小麦作为饲草利用最佳时间为春季。
刘渊博田莉华张清平沈禹颖
关键词:轮作粮饲兼用营养价值
氮素添加对黄土高原典型草原土壤氮矿化的影响被引量:31
2014年
为了解氮沉降对黄土高原典型草原土壤氮矿化的影响,通过人工氮肥添加模拟试验,采用埋置PVC管的树脂芯方法原位测定了土壤氮素净氨化、净硝化和净矿化量的季节变化规律,探讨了氮素添加初期对氮矿化/固持贡献量和硝态氮淋溶损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典型草原土壤氮矿化以硝化作用为主,夏季净硝化速率显著高于秋季.氮添加初期改变了半干旱草地氮矿化的季节模式,夏季表现为氮固持,秋季表现为氮矿化,并增加了氮矿化/固持的变异度,氮添加和季节因素对土壤氮矿化/固持有显著的交互作用.氮添加初期高氮添加未抑制氮的矿化过程.夏秋2季树脂硝态氮的含量随模拟氮沉降强度增加而显著增加,但硝态氮淋失量小,仅占施氮量的1.72%~4.74%.
邹亚丽牛得草杨益文海燕傅华
关键词:典型草原
作物格局、土壤耕作和水肥管理对农田杂草发生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被引量:60
2015年
农田杂草的危害是阻碍农业生产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农田杂草的发生受到诸多自然因素的影响和人工措施的调控,而作物格局、土壤耕作和水肥管理是除施用除草剂外最基本的人工干扰措施。本文综述了作物种类和时空格局对杂草的影响,阐述了主要的作物种植模式防治杂草的效果,并比较了不同土壤耕作和水肥管理措施下杂草群落的变化,重点剖析了杂草发生的调控机制,探讨了通过作物与杂草的资源竞争、作物的他感作用及土壤种子库的变化来调控杂草发生的可能机理。综合相关研究发现,合理的轮作和间混套作表现出对田间杂草明显的抑制作用;免耕可以增加杂草的群落多样性,秸秆覆盖能降低杂草密度和生物量;施肥对杂草的影响因作物种类、施肥量和肥料类型等不同而不同,长期均衡施肥能降低杂草密度,增加杂草群落多样性;灌溉和提高自然降水利用效率能抑制旱地杂草,特定时间进行深水管理能够有效控制某些水田杂草。最后,针对目前研究和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展望了未来一段时间杂草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赵玉信杨惠敏
关键词:土壤耕作水肥管理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