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9CYY028)

作品数:10 被引量:24H指数:4
相关作者:禤健聪更多>>
相关机构:广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语言文字
  • 4篇历史地理
  • 2篇文学

主题

  • 3篇战国
  • 2篇札记
  • 2篇战国楚简
  • 2篇史记
  • 2篇释读
  • 1篇弟子
  • 1篇逸周书
  • 1篇异文
  • 1篇用字
  • 1篇战国文字
  • 1篇人民
  • 1篇山海
  • 1篇山海经
  • 1篇上博
  • 1篇上博楚简
  • 1篇上博简
  • 1篇上博简《孔子...
  • 1篇诗论
  • 1篇司马迁
  • 1篇同形

机构

  • 8篇广州大学

作者

  • 8篇禤健聪

传媒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古汉语研究
  • 1篇文献
  • 1篇古籍整理研究...
  • 1篇江汉考古
  • 1篇广州大学学报...
  • 1篇文史
  • 1篇中国国家博物...
  • 1篇古文字研究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洹子孟姜壶“人民聚邑馑寠”考被引量:1
2014年
结合新出土战国简帛文字资料,对传世春秋齐国铜器洹子孟姜壶铭文"人民聚邑馑寠"一句进行重新疏释。指出过去隶定为"都"或"郜"之字所从声符与古文字"造"字声符相同,此字在铭文中当释读为"聚",义为村落,"聚邑"属义近连文。"堇寠"应当读为"馑寠","馑"指饮食不足,"寠"指日用贫乏,二者也属义近连文。铭文意在强调民生多艰,诫勉要体恤民生,励精图治,以期固国强兵,这正是春战之际诸侯惯用的辞令。
禤健聪
释“■”并论“印”、“卬”、“色”诸字被引量:1
2014年
考证战国楚简的"■"为"印(抑)"字异体,其所从"土"旁为赘增形符。辨析"印"、"卬"、"色"的形体变迁:三字皆从"爪"从"卩","印"以上"爪"下"卩"会意,"卬""色"则以左"爪"右"卩"会意;"卬""色"后世因形近易混而分化,至《说文》小篆,"卬"所从"爪"变作"匕","色"所从"爪"变作"人",形义关系遂晦。
禤健聪
关键词:古文字
清华藏简异文释读二题
2013年
根据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的两处异文,结合其他出土及传世文献资料,讨论相关的用字习惯:一是辨析楚简"虑"与"且"两个词用字的写法区别;二是根据"戴"的古文字用字情况,认为其隶楷阶段所从的""是秦汉以后的讹变声符。
禤健聪
关键词:清华简异文
利用战国楚简校读《逸周书》札记被引量:1
2013年
结合战国楚简用字习惯,提出《逸周书》字词校读意见凡八事,读《文酌》"三尼"为"三匿",《籴匡》"钟绝"为"钟弦",《武称》"以毁其服"为"以毁其备",《大匡》(第十一)"总害"为"凶害",《小开》"色不知适"为"疑不知适",《宝典》"腾上"为"陵上",《武顺》"均"为"训",《武寤》"王食无疆"为"王嗣无疆"或"王祀无疆"。
禤健聪
关键词:《逸周书》校读
战国楚简方言词语释证二则被引量:1
2012年
结合扬雄《方言》及古籍相关训诂材料,释证战国楚简文字中的古方言词语二则:将《曹沫之陈》的"散果"释为"散敤",为同义并列复合词,意指击伐;将包山楚简的容器名"■"释读为"■",是一种长颈大腹的陶器。
禤健聪
关键词:方言
“字”“娩”用字同形分化考被引量:4
2015年
在古书中,“字”表生育、妊娠等意义。如:(1)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易·屯》)(2)后圣王之法十年,若纯三年而字,子生可以二三年矣。(《墨子·节用上》)(3)其上有木焉,名日黄棘,黄华而员叶,其实如兰,服之不字。(《山海经·中山经》)(4)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王充《论衡·气寿》)
禤健聪
关键词:分化同形用字山海经
《怀沙》题义新诠被引量:4
2013年
《怀沙》是屈原晚年所写的一篇重要作品,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予以全文收录,并有“乃作《怀沙》之赋。……於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之语①.关於《怀沙》篇题的确切含义,千古聚讼,迄无定论。本文试从文本用字切人,探索“怀沙”的本来意义。
禤健聰
关键词:《怀沙》司马迁史记
三体石经古文“裼”与战国文字“■”辨议被引量:5
2012年
三体石经古文借"裼"为"狄","裼"从衣、易声,石经古文"易"旁省讹、移位而形近于"爪"。战国文字"■"从爪、从卒(衣),由甲骨文"■"字省写变异,是"卒"的异体;"■"与"裼"无关,在战国文字中不读为"狄"。
禤健聪
关键词:战国文字
上博楚简“孔”字试说被引量:1
2012年
上博简《孔子诗论》、《鲁邦大旱》、《子羔》等三篇属同一抄手所为①,其"孔子"合文凡17见,作如下A形:■子羔9上博简整理者释为"孔子"②。但因最初仅公布了后来编为《孔子诗论》简1的一条简文,而字又写法奇特,前所未见,故学者多有疑议,相继出现"卜子"(孔子弟子子夏,名卜商)③和"子上"(孔子曾孙、子思之子)④的推测,于字形与史实均各有所据。
禤健聪
关键词:上博简《孔子诗论》上博楚简孔子弟子
《史记》释读札记二则被引量:6
2014年
地不爱宝,近世出土文献材料不断刊布,于字词、史实诸方面多可补传世文献之缺,今据战国出土文献之字词文例,释证《史记》二则,以就正于方家。
禤健聪
关键词:《史记》札记释读出土文献传世文献字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