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ZW107)
- 作品数:33 被引量:72H指数:6
- 相关作者:王伟宋妍王伟古大勇黄科安更多>>
- 相关机构:泉州师范学院厦门大学闽南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泉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闽南文化与泉州戏曲研究被引量:3
- 2012年
- 泉州戏曲,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系闽南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同仁考证文献,追溯源委,并不局限于南戏本体的研究,而将其置于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宗教、教育、音乐等领域来探讨,产生一批富有创见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台湾戏曲学界也掀起一股研究泉州戏曲的热潮,尤其是一大批硕、博士论文的出现,将泉州戏曲研究推进到各个关联的文化领域,使之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力度和深度。
- 黄科安
- 关键词:闽南文化文化视角
- 跨界的想象:当下梨园戏研究范式述评(2000—2010)被引量:6
- 2012年
- 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内地学界关于梨园戏的论述得益于戏曲史料的完善以及问题意识的明确,不仅成果丰硕而且日渐成熟,传统地方剧种的研究版图得以重绘。当下的研究范式主要有本体研究和跨学科整合研究;前者聚焦于梨园戏的基本艺术规律和美学特征,而后者则以文化研究的视阈切入其间,从而具有开放性、公共性、未完成性的特点,显示出跨界的学术想像力。
- 王伟
- 关键词:梨园戏研究范式跨学科本体研究
- 大众文化时代下《陈三五娘》的改编和发展之路——以青春版《牡丹亭》成功改编为“参照”视角被引量:5
- 2012年
- 在以"媚俗"为特征的大众文化时代中,包括梨园戏和昆曲等在内的中国传统戏曲处于濒临灭亡的困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青春版《牡丹亭》能充分考虑到大众文化时代的消费需求,采取"古典为本,现代为用"的策略,制造出古典和现代完美结合的创新性作品,成为传统文化在大众文化时代下生存、复兴、发展和创新的成功典范。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经验无疑对《陈三五娘》的发展和创新具有积极的参照启发意义。具体而言,《陈三五娘》可以从十个方面进行可能性的改编和创新。另外,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说,当戏曲剧种"外部生态结构"发生变化,戏曲剧种应该积极寻找对策,增加其自我适应、自我调节和自我更新的能力。
- 古大勇
- 关键词:大众文化时代《陈三五娘》《牡丹亭》
- 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陈三五娘》研究及其意义
- 2012年
- 本文基于潮泉名剧《陈三五娘》戏文流变的事实,详细阐释在审美现代性视野的辐射下,该剧目的情节内容、精神气质和艺术表现在地方与中心、传统与现代这两对既相互冲突又相互渗透的概念中的独特表现,并揭示这种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 宋妍
- 关键词:审美现代性文化多元性
- 福建戏曲改革与古今荔镜情缘——海丝文化圈中的闽台戏曲文献整理及研究系列论文之一
- 2016年
- 作为福建戏曲改革运动重要成果的华东会演得奖本《陈三五娘》,是以蔡尤本为代表的泉南民间艺师和以许书纪为代表的新文艺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真切显影"被压抑的"抒情现代性传统、异域舶来的启蒙现代性诉求、狂飙突进的民族国家现代性想象之间相互嵌套、彼此托举的繁复关联。其通过参加官方所组织的戏曲观摩会演活动而获取经典的命名并进入主流文学史的叙述视线,甚至影响海外汉学家关于闽南戏曲乃至中国戏剧的叙述取径。20世纪50年代以来,《陈三五娘》故事的数度改编及其命运起伏,在现实层面体现了主流话语对异质性民间话语的成功收编与有效整合,但在另一侧面也逆向折射出庶民阶层的伦理观点、审美趣味与现代知识分子的启蒙理念与艺术追求,亦从边缘之处悄然消解中心所在的时代宏大话语,并返身建构了人们关于特定时空的共同文化记忆。
- 王伟
- 关键词:《陈三五娘》
- 明代“陈三五娘”俗曲唱本之先声与流脉
- 2017年
- 清代以降,俗曲唱本成为"陈三五娘"故事流传的主要载体之一。经考证,这一流脉可溯至明代的嘉靖本《荔镜记》和万历本《荔枝记》戏文中插入的诗歌作品。通过勘察细读,发现这两刊本的诗歌虽然表现出底层文人逞才使气的共性特点,但出现的"口语化"和"方言化"新倾向,有显著的地域特征,显然与后来以闽南方言演唱的俗曲唱本一脉相通。因此,有充足的理由推测这两刊本的诗作为清代流行之"陈三五娘"俗曲唱本的先声。
- 黄科安
- “海丝”文化生态圈中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发展——以“陈三五娘”故事的文献整理与研究开发为例
- <正>有闽南人的地方就有"陈三五娘"的传说。曾广泛流布于闽南、粤东、港台、东南亚乃至日韩等地的经典传奇"陈三五娘",在"基型触发"下"孳乳展延",曲中有戏、戏中有曲,情态各异、数量繁多,从不同方面向世界展露闽南经验的生长...
- 王伟
- 文献传递
- 梨园戏的当代传播及其未来发展路径被引量:6
- 2014年
- 梨园戏历经千年的传承与传播,在当代依然具有深广的传播空间。从空间路径考察,梨园戏立足闽南本地,深入全国区域,保持港澳台、东南亚传播常态,走向世界舞台;从传播媒介角度考察,梨园戏借用媒体网络扩大发展空间,融合其他艺术形式寻求创新突破。然而,面对新媒体艺术的冲击,梨园戏的发展前景依然不容乐观。如想获得长远发展势头,需在尊重剧种自身的艺术规律与地域特色的前提下,从官方保护、经济激励、民间推动、人才培养、学术促进、剧目与表演创新等方面探索其未来发展路径。
- 宋妍
- 关键词:梨园戏戏曲传播文化保护文化传承文化创新
- 曲同调殊:戏改语境中的荔镜情缘被引量:5
- 2013年
- 《陈三五娘》作为在"闽南戏曲文化圈"中搬演撒播达五百年之久的流行剧目,借由新文艺工作者的现代性重述,从而获取权力话语的经典命名,集中体现了民间话语与主流观念形态彼此借重、相互托举的共谋关系。然而由于其依旧保存着民间记忆与庶民声音,且与高扬人本主义的启蒙现代性耦合,不免存有与强调集体理性之民族国家现代性互相矛盾的一面,因而在主导话语宰制下的戏文历史书写系统中消声隐匿。
- 黄科安王伟
- 关键词:戏曲改革
- “互文”视角下的明嘉靖本《荔镜记》
- 2015年
- 明嘉靖本《荔镜记》有效引用、模仿了《西厢记》《青梅记》《玉镜台》《留鞋记》等多部戏曲作品的相关内容,在情节关目、人物形象、情感表征、主题思想、审美接受等方面存在微妙而复杂的互文关系。通过《荔镜记》与其正文所涉戏曲剧目传承与变异的互文关系的初步解读,可以进一步体认《荔镜记》的地域特色与历史地位。
- 郑小雅
- 关键词:互文闽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