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130111)

作品数:20 被引量:361H指数:11
相关作者:刘端阳魏建苏谢真珍严文莲王宏斌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省气象局南京市气象局淮安市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环境科学与工...
  • 1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4篇污染
  • 8篇污染物
  • 6篇逆温
  • 6篇秸秆燃烧
  • 6篇大气污染
  • 5篇气候
  • 5篇气象
  • 4篇气候特征
  • 4篇边界层
  • 3篇气象条件
  • 3篇后向轨迹
  • 3篇PM2.5
  • 3篇城市
  • 3篇持续性
  • 3篇大气污染物
  • 3篇雾霾
  • 2篇单粒子
  • 2篇浓雾
  • 2篇气溶胶
  • 2篇气溶胶颗粒

机构

  • 17篇江苏省气象局
  • 8篇南京市气象局
  • 5篇淮安市气象局
  • 4篇江苏省气象科...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泰州市气象局
  • 1篇湖北省气象局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南京军区空军...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3篇刘端阳
  • 5篇谢真珍
  • 4篇魏建苏
  • 3篇严文莲
  • 3篇王宏斌
  • 2篇吴序鹏
  • 1篇濮梅娟
  • 1篇刘冬晴
  • 1篇刘希文
  • 1篇高辉
  • 1篇王黎娟
  • 1篇管兆勇
  • 1篇郭英莲
  • 1篇王继竹
  • 1篇邵鹏程
  • 1篇孙燕
  • 1篇王琴
  • 1篇郑炜
  • 1篇郭文宝
  • 1篇田鹏飞

传媒

  • 3篇气象
  • 3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气象科学
  • 2篇气象与环境科...
  • 2篇大气科学学报
  • 2篇第31届中国...
  • 2篇第32届中国...
  • 2篇第33届中国...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环境科学
  • 1篇高原气象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气象学报
  • 1篇科技创新导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7篇2016
  • 7篇2015
  • 10篇2014
  • 1篇2013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降水对气溶胶颗粒物清除作用的初步分析被引量:43
2015年
使用20102013年气溶胶颗粒物质量浓度资料和相关气象资料,分析了风和降水对颗粒物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降水对气溶胶颗粒物的清除效果随雨强、降水持续时间及降水总量增加而增加。同等雨量条件下,降水对PMCourse的清除效果要好于对PM2.5的清除效果。降水对气溶胶颗粒物的清除效果与降水前气溶胶颗粒物浓度关系密切,降水开始前气溶胶颗粒物浓度较低时,降水对其清除效果不佳,降水开始前气溶胶颗粒物浓度较高时,降水对其有明显的清除作用。降水前后的气溶胶颗粒物浓度有明显的正相关,气溶胶颗粒物浓度较高时,需要连续多次降水过程才会使其浓度下降到较低的水平。气溶胶颗粒物浓度在较低水平时,雨强增大不会使其浓度继续降低;强降水发生后,雨强减小会使气溶胶颗粒物浓度升高。气溶胶颗粒物大颗粒(PMCourse)总体为碱性,小颗粒(PM2.5)总体为酸性。降水的pH值和电导率都和降水间隔和风速成正相关,和降水量成反相关。气溶胶颗粒物浓度随水平风速增长呈现出先减后增的趋势。对PM2.5来说,当水平风速在7m/s以下时,其浓度随水平风速增大而减小,当水平风速大于7m/s时,其浓度随水平风速增大而增大。PMC ourse变化趋势与PM2.5类似,其转折点的水平风速为4m/s。
周彬刘端阳魏建苏彭华青牛文胜夏健
关键词:PM2.5降水
基于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道模型的大气污染物扩散预报系统研究被引量:9
2016年
基于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道(HYSPLIT)模型内核,采用客户端/服务器(C/S)架构搭建大气污染物扩散预报系统。当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发生时,可以利用该系统对污染物输送轨迹和扩散趋势进行即时模拟预报。该系统较好地模拟了2015年天津"8·12"危险化学品仓库爆炸事件的污染物输送轨迹和扩散趋势,表明此次爆炸事件产生的污染物主要向渤海湾方向输送;污染物主要以水平输送为主,垂直输送很弱;随着污染扩散时间的持续,各高度的污染物在水平输送方向上差异明显。
沈浩刘端阳
苏南地区连续霾及重度霾的边界层气候特征被引量:4
2014年
利用无锡国家基本观测站1981~2011年地面观测资料及南京、上海和杭州3个探空站的温度廓线资料,对苏南地区连续霾和重度霾的地面形势和边界层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苏南地区霾日地面形势主要为均压区型、高压底部或入海高压后部型、冷锋前部型、低压倒槽型和鞍型场;根据地面形势场的变化,连续9d以上霾分4种类型,这4种类型具有不同的边界层结构变化:Ⅰ型苏南地区受两次大陆高压系统的南压(冷空气的过境),随后分别处于均压区中,该类型逆温层底较低,中层出现逆湿区;Ⅱ型苏南地区受大陆高压底部影响,随着冷空气的南下消退,大陆高压东移入海,苏南处于均压区中,该类型主要以等温层的形势出现,高湿区主要在底层;Ⅲ型随着长江中上游低压倒槽的发展,大陆高压入海后,苏南地区处于低压倒槽顶部,随着冷空气的南下,苏南地区先后受到均压区、高压底部影响,该类型总体逆温强度较弱,逆温层厚度较薄,低层高湿区贯穿于整个连续霾日过程;Ⅳ型主要受西太平洋暖高压、东北冷涡以及西伯利亚冷空气的共同作用,苏南地区随后处于冷锋前部,待冷空气过境后苏南又位于均压区中,该类型逆温强度较强,逆温层顶有逆湿区,逆温层高度越低,地面能见度越低,逆温层强度越强,地面能见度越低;重度霾出现的地面形势主要为均压区、冷锋前部和低压倒槽,重度霾大部分过程逆温层底在近地面,由于本地污染源的排放和外地污染源的侵入,加上逆温或等温层的存在,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以及底层大湿区,颗粒物的吸湿增长膨大,从而降低地面能见度,形成重度霾.
彭华青钱映月刘端阳吴嘉梅过宇飞
连续霾及重度霾的边界层气候特征
利用无锡国家基本观测站1981-2011年地面观测资料及南京、上海和杭州三个探空站的温度廓线资料,对苏南地区连续霾和重度霾的地面形势和边界层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苏南地区霾日地面形势主要为均压区型、高压底部或入海...
彭华青钱映月刘端阳吴嘉梅过宇飞
文献传递
降水对气溶胶颗粒物清除作用的初步分析
<正>1、降水对颗粒物浓度的影响1.1、清除效率和小时最大雨量的关系降水对气溶胶颗粒物清除效果随小时最大雨量的增大而增大。当小时最大雨量小于1mm时,降水只对PMCourse有一定的清除作用,PM2.5反而会小幅上升。小...
周彬刘端阳魏建苏彭华青牛文胜夏健
关键词:PM2.5降水
文献传递
江苏冬季霾日数的年代际变化与环流异常和区域增暖的可能联系被引量:5
2015年
近50年江苏冬季霾日数随时间线性增多,其距平变化在1970年代由负位相转变为正位相。这种变化可能与东亚气候突变有关。利用江苏气象站点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结合江苏冬季霾日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探讨其与年代际气候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在江苏冬季霾少发期(1961—1979年),500 h Pa高度场在欧亚中高纬地区表现为"正-负-正"的距平分布,即在乌拉尔山附近和阿留申群岛附近表现为正距平,而在贝加尔湖以东地区表现为负距平。这种"两脊一槽型"的分布有利于北方冷空气南下,冬季风较强,使江苏境内地面风速增大,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同时大气净化次数有所增多,不利于霾天气发生。而在霾的多发期(1980—2010年),异常的大气环流型则相反。此外,江苏冬季霾日数对气温增暖存在可能的显著正响应。
张蓬勃管兆勇邵鹏程姜玥宏何婧
关键词:年代际变化环流异常
江苏秋冬季重度霾的分型研究被引量:56
2016年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江苏秋冬季重度霾的环流背景、边界层特征、热力条件、动力条件及气流轨迹进行了分析,探讨重度霾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2014年秋冬季纬向环流较常年显著增强,500 hPa转西北气流对重度霾缓解有6—12 h的提前指示意义。重度霾发生时的地面形势可分为3类:均压区型、冷锋前部型和低压倒槽型。东路冷空气驱霾效果优于西路冷空气。重度霾发生时主要是贴地逆温,风速在4 m/s以下,霾消散前一致转北风,日变化明显,下午霾常有所减轻。逆温强度方面,低压倒槽型强于西路冷锋前部型,强于均压区型;逆温持续时间方面,低压倒槽型长于西路冷锋前部型,长于均压区型;逆温厚度方面,3种类型基本相当;东路冷空气影响时逆温消失。不同类型逆温强度不同可能与925 hPa和近地面的风向风速、锋前升温及气团源地有关。逆温层多在300 m以下,逆温强度为1—5℃/(100 m),近地层有浅薄湿区,相对湿度为40%—90%。动力条件方面,低层辐合下沉区域霾常加重,并伴有明显气流停滞区,区域过程累积风矢量和很小,在100—500 m/s范围内,不利于污染物的水平扩散。冷锋前部型气流输送的气溶胶主要来源于西北—华北地区,低压倒槽型则主要来自华南,均压区型主要来源于本地。通过研究江苏秋冬季重度霾的天气特征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可为今后预报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戴竹君刘端阳王宏斌魏建苏姜有山
关键词:边界层
泰州地区一次连续重度霾天气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利用地面自动站资料、探空资料、环境监测站污染物资料、美国NOAA极轨卫星资料、轨迹模式HYSPLIT4资料,对2013年12月2-8日连续性重度霾天气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中南部的秸秆焚烧是污染颗粒物的主要来源,配合持续时间较长时间的稳定天气形势,强逆温层的存在共同导致了此次连续性重度霾天气。
郑炜田鹏飞周彬刘冬晴吴莹刘蓉蓉王琴郭文宝陈纲
关键词:污染物逆温层
江苏淮安地区大气污染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被引量:45
2018年
采用江苏省淮安市地面5个监测站2013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PM_(10)、PM_(2.5)、SO_2、NO_2、CO、O_3逐日质量浓度资料及同期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该地区空气污染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采用MODIS的光学厚度AOD(Aerosol Optical Depth)资料和火点资料分析了2013年12月发生在淮安的一次持续性大气污染事件。研究结果表明,淮安空气质量AQI指数(Air Quality Index)在春冬季较高,夏秋季较低,污染天气发生在春冬季的概率为23.6%,夏秋季的概率为13.3%。淮安地区的首要大气污染物为颗粒物污染,其中PM_(10)、PM_(2.5)占比分别达到25.2%、48.9%,PM_(10)中PM_(2.5)比率年平均为61.0%,臭氧是第2大污染物,占比为25.8%。表征大气柱气溶胶浓度的AOD的季节变化与地面颗粒物浓度截然不同,颗粒物浓度1月和12月出现极高值,而这两个月AOD月平均值却在一年中达到极低值,AOD最高值出现在7月。另外,AQI与降水、气温、风速、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但相关程度较弱。
吴序鹏刘端阳谢真珍宋京京夏祥鳌王皓飞
关键词:雾霾PM10PM2.5气象条件
无锡梅雨期湿沉降综合分析被引量:7
2016年
利用2008—2014年梅雨期间酸雨观测资料及2014年6月16—27日降水个例加密采样资料,结合大气污染物资料分析了近7 a无锡梅雨期酸雨特征,研究降水过程中空气污染物、p H值、电导率的变化及降水对污染物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无锡市梅雨期酸雨年平均p H值呈现逐年递增趋势。降水过程中,颗粒物质量浓度显著降低;气体浓度变化受其自身日变化及排放源影响大于雨水的清除作用;样品的p H值、K值每个过程变化并不一致,K值变化与颗粒物质量浓度变化大致保持一致。降水、风对颗粒物质量浓度影响大于对气体浓度的影响。长时间连续降水时,降水对颗粒污染物的清除存在极限。小时雨量在0~0.5 mm时,降水对颗粒物浓度做负清除,其值反而略有增加;小时雨量在0.6~5.0 mm时,降水对颗粒物质量浓度做正清除;小时雨量达到5.1 mm及以上时,对PM_(2.5)和PM_(2.5-10)做正清除,对PM_(10)做负清除。降水对SO_2有稀释清除作用;对NO_2的稀释作用取决于其开始浓度值;对CO、O_3的清除作用不显著。
苏艳刘端阳彭华青周彬赵兵
关键词:酸雨大气污染物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