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008ZX07208-007-1)

作品数:2 被引量:10H指数:1
相关作者:殷有张飞周永斌殷鸣放王立磊更多>>
相关机构:沈阳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天然林
  • 1篇自然稀疏
  • 1篇污染
  • 1篇污染物
  • 1篇面源
  • 1篇面源污染
  • 1篇河岸带
  • 1篇负反馈

机构

  • 2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2篇殷有
  • 1篇殷鸣放
  • 1篇于立忠
  • 1篇王兆庆
  • 1篇周永斌
  • 1篇张飞
  • 1篇王立磊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北方园艺

年份

  • 2篇201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河岸带对面源污染物的消减效果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用氨氮浓度2.0 mg/L和总磷浓度1.2 mg/L的污染水,在坡度20°的条件下,对6种植被类型下土壤进行模拟壤中流试验,分别在6处渗透距离取水样测定氨氮、总磷含量。结果表明:污染水渗透到1.5 m处,6种植被类型土壤水样的氨氮含量均小于1.0 mg/L,达到Ⅲ类水质标准;除CL(农田)类型外,其它各植被类型土壤水样的总磷含量均小于0.4 mg/L,达到Ⅴ类水质标准。渗透到3 m处,水样中氨氮含量均小于0.5 mg/L,达到Ⅱ类水质标准;除CL类型外,其它各植被类型土壤水样的总磷含量均小于0.2 mg/L,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其中对氨氮、总磷消减效果均较好的植被类型为CF(针阔混交林)、GF(珍珠梅灌木林),消减率均超过97%。污染水经过CF、GF植被类型土壤的6处渗透距离,氨氮含量差异不显著,GL(野生草地)、LA(落叶松人工林)、CL、SH(阔叶杂木林)植被类型差异极显著;LA、GF植被类型总磷含量差异不显著,CL类型差异显著,GL、CF、SH类型差异极显著。各渗透距离处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样氨氮、总磷含量均差异极显著。
殷有王立磊于立忠王兆庆
关键词:河岸带面源污染
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林的自然稀疏被引量:9
2011年
以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14个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利用近30 a间14次的连续定位观测数据,分析了各林分自然稀疏过程中Reineke方程指数β值的变化范围,阐明了β值恒定的机制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天然林随着林分密度的降低,林分平均胸径逐年提高;14个天然林中,平均胸径与林分密度的幂函数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9个天然林的幂指数β值约为1.5;5个天然林β值变化范围较大,在0.44—1.80之间。对β值波动的5个林分进一步分析,1、9、56号林分受到明显的人为干扰;22、23号林分分别在林分密度较大和胸径生长量较高的时间范围内,β值约为1.5。在天然林的自然稀疏过程中,枯损林木呈左偏单峰状分布,大径阶木死亡数量较低,中小径阶的被压木死亡数量较大,形成了树木间的负反馈关系。综合本研究表明,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天然林的自然稀疏是连续的过程,符合-3/2自疏法则,β值恒定,约为3/2;而β值是否恒定,与立地、树种组成等因素无关,与人为干扰有关;林木之间的负反馈机制是发生自然稀疏的根本原因,光是影响自然稀疏的主要因子。
周永斌殷有殷鸣放张飞
关键词:天然林负反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