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00456)

作品数:7 被引量:64H指数:5
相关作者:吴红何媛王四旺李晓晔吕安林更多>>
相关机构:第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血管
  • 2篇血管内皮
  • 2篇桉油
  • 2篇微球
  • 2篇内皮
  • 2篇内皮生长因子
  • 2篇糊精
  • 2篇基因
  • 2篇Β-环糊精包...
  • 2篇包合
  • 2篇包合物
  • 1篇蛋白
  • 1篇心肌
  • 1篇心肌缺血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血药
  • 1篇血药浓度

机构

  • 7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作者

  • 7篇吴红
  • 2篇王海昌
  • 2篇张荣庆
  • 2篇易甫
  • 2篇王四旺
  • 2篇李晓晔
  • 2篇何媛
  • 2篇郭文怡
  • 2篇贾国良
  • 2篇吕安林
  • 1篇陈发明
  • 1篇范黎
  • 1篇路丽华
  • 1篇高蓉
  • 1篇张慧
  • 1篇尉琳琳
  • 1篇吴织芬
  • 1篇梁增光
  • 1篇王国芳
  • 1篇杜岩

传媒

  • 2篇中国药房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实用口腔医学...

年份

  • 1篇2008
  • 4篇2006
  • 2篇200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桉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研究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优选β-环糊精包合桉油的最佳工艺。方法采取L9(34)正交实验,以包合物得率及包合率两个指标,综合考察β-CD与油、β-CD与水的比例、包合温度、搅拌时间四因素对β-环糊精包合桉油工艺的影响。结果优选出工艺为A3D1C1B1,即环糊精∶桉油为8∶1,环糊精∶水为1∶10,包合时间为1 h,包合温度为40℃。结论包合方法工艺简单,方便实用,达到了改变桉油剂型的目的。
何媛王四旺吴红李晓晔
关键词:桉油Β-环糊精包合物正交实验
纳米粒子介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的实验研究
2006年
目的 观察纳米粒子携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l65)基因转染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和聚乙烯醇(PVA)包载VEGFl65基因质粒,制备纳米级粒子混合物,检测其载药量、体外释放情况及粒径;培养心肌细胞,应用RT-PCR及ELISA方法观察纳米级粒子混合物为真核细胞传递基因的可行性;将纳米粒子悬浮液注射至活体家兔心肌组织内,96h后电镜观察其向心肌组织内传递基因的可行性。结果 制备的纳米粒子载药量为1.87%,粒径为25~300nm;RT-PCR和ELISA结果提示纳米粒子可将目的基因转移至心肌细胞中;体内实验显示心肌细胞胞质内及胞核内可见大量被吞噬的纳米粒子。结论 纳米粒子可作为向心肌组织转运VEGF基因的载体。
易甫吴红贾国良郭文怡吕安林王海昌张荣庆
关键词: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纳米粒子介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治疗兔心肌缺血的疗效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 观察纳米粒子介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转染的可行性,了解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经心肌直接注射VEGF基因纳米粒子后新生血管以及心功能改善情况。方法应用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和聚乙烯醇(PVA)包载VEGF165基因质粒,制备纳米级粒子混合物,检测其载药量、体外释放情况及粒径;培养乳鼠心肌细胞,转染VEGF165基因纳米粒子(VEGF纳米粒子),应用RT-PCR法检测VEGF mRNA水平,ELISA法检测VEGF蛋白表达水平;将VEGF纳米粒子悬浮液注射至活体家兔心肌内,96h后心肌注射部位取材,电镜观察其向心肌组织内传递基因的可行性;建造兔心肌缺血模型,分别将VEGF纳米粒子(12只)、VEGF165裸质粒(12只)或生理盐水(对照组,8只)注射至缺血部位心肌,1个月后心脏超声监测,然后处死,组织学切片观察心肌组织中毛细血管生成情况。结果制备的纳米粒子载药量为1.87%,粒径为50~300nm;RT-PCR和EHSA结果提示纳米粒子可将目的基因转移至培养的心肌细胞中;体内实验显示心肌细胞胞质内及胞核内可见大量被吞噬的纳米粒子;术后1个月超声检查显示,VEGF纳米粒子组室壁运动幅度(1.87mm±0.32mm)、左室射血分数(60%±10%)较裸质粒组(1.59mm±0.24mm,50%±6%)及对照组(0.93mm±0.40mm,40%±8%)改善更加明显,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织学检查显示,在100倍光镜视野下心肌内毛细血管数VEGF纳米粒子组(57个±12个)明显高于裸质粒组(41个±14个)及对照组(24个±8个),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纳米粒子可作为VEGF基因向心肌组织转运的载体,在兔心肌缺血模型经心肌直接注射VEGF165基因纳米粒子,能够促进心肌内毛细血管新生,达到改善心功能的目的。
易甫吴红贾国良郭文怡吕安林王海昌张荣庆
关键词:心肌缺血基因疗法内皮生长因子
荧光检测异丙酚血药浓度被引量:16
2005年
目的:探讨异丙酚血药浓度测定的荧光检测方法.方法:在含异丙酚的人体血浆样品中加入磷酸缓冲液及环己烷/正丁醇,振摇、离心,取上清液测荧光强度(激发波长λex=265nm,发射波长λem=310nm).结果:异丙酚标准液在浓度为0.1~15.0mg/L的范围内,其荧光强度与质量浓度间具有线性关系(r=0.9997).异丙酚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大于95%,日内和日间RSD均小于3%.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灵敏度高,可用于临床异丙酚血药浓度检测.
路丽华张惠高蓉尉琳琳吴红李晓晔
关键词:异丙酚血药浓度荧光法药代动力学
糖类交联明胶微球的制备及其释药特性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以生物相容性的糖作交联剂制备明胶药物载体并研究其释药特性。方法:用葡萄糖、葡聚糖、氧化葡萄糖、氧化葡聚糖作交联剂制备明胶盘和微球,测定其溶胀动力学,分别以阿司匹林和牛血清白蛋白为药物模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药物包裹率、载药率,并检测明胶微球在模拟体内条件下药物的释放速率。结果:葡萄糖、氧化葡萄糖、葡聚糖、氧化葡聚糖作交联剂制备的凝胶溶胀率分别为204%、246%、166%、233%;4种阿司匹林和牛血清白蛋白明胶微球平均载药率分别为8.73%和4.05%,平均包封率分别为62.55%和31.40%;2h药物释放百分率依次为30%、14%、76%、73%和97.2%、86.6%、60.8%、50.1%。结论:上述4种糖均可以取代化学交联剂制备明胶微球;天然糖交联微球缓释效果优于氧化糖。
吴红范黎张慧梁增光
关键词:明胶阿司匹林牛血清白蛋白微球释药
桉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与鉴定被引量:21
2006年
目的:制备并鉴定桉油β-环糊精包合物,以证实应用包合技术改进桉油剂型的可行性。方法:分别采用薄层层析法(TLC)、红外光谱法(IR)、紫外分光光度法(UV)及气-质联用法(GC-MS)对包合物进行理化鉴别,考察桉油在加入β-环糊精包合前、后的成分变化和包合效果。结果:TLC、IR、UV分析结果均显示桉油与β-环糊精已形成了稳定的包合物;GC-MS分析结果显示包合前、后桉油的的主要成分及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桉油能与β-环糊精形成稳定包合物,且包合过程不影响其成分组成及含量。
何媛王四旺吴红
关键词:桉油Β-环糊精包合物
载rhBMP2凝胶微球控释系统的设计与合成实验被引量:12
2005年
目的:设计与合成rhBMP2新型控释载体,初步探讨其载药及降解性能.方法:用右旋糖酐(dextran,dex)与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lycidyl methacrylate,GMA)合成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右旋糖酐(dex-GMA),测定该凝胶微球溶胀系数Q,并对其载药、降解性能进行初步研究.结果:dex-GMA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球,粒径与制备工艺密切相关;该凝胶微球溶胀参数10.9±5.3;载药性能良好,在葡聚糖酶的作用下20~40 d内可以完全降解. 结论:右旋糖酐基凝胶微球具有良好的溶胀性能,可生物降解,其粒径可控,作为生长因子载体,有望达到控释给药的目的,其制备工艺及理化性能有待进一步研究.
陈发明吴织芬金岩王勤涛吴红王国芳杜岩黄沙姜瑜
关键词:控释给药系统溶胀性能微球生物降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