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CSH002)
- 作品数:10 被引量:10H指数:2
- 相关作者:郑莉杨国庆那瑛郑莉张津梁更多>>
- 相关机构:哈尔滨工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 韦伯“中国命题”与儒家传统文化研究——杜维明与黄宗智思想理路辨析被引量:1
- 2014年
- 儒家传统的现代化问题是清末以来知识人的共同问题。基于韦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研究和重要影响,本文把韦伯"中国命题"作为儒家传统文化研究的切入点,比较了杜维明和黄宗智在回应韦伯"中国命题"时所彰显的哲学与历史学"各自相异"的儒家传统研究进路;揭示了这些不同研究进路在中西文化比较研究视域下的相同文化传播阶段、所共享的相同诠释学理论资源中的"异中之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中国理想图景"的建构问题为分析主线,批判了杜维明对"西方理想图景"的实际认同,肯定了黄宗智对"中国理想图景"的理论关注,并最终确立了据以总体评价两位学者思想理路的"同中之异",从而引发了我们对儒家传统现代身份重建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 杨国庆郑莉
- 关键词:儒家传统文化
- 宗教力与宗教性——涂尔干与齐美尔的宗教社会学对话
- 2015年
- 在经典社会学家那里,涂尔干与齐美尔的宗教观十分相似。他们都从功能论的角度入手探讨宗教的本质,都拒绝宗教与社会的二元论划分。涂尔干围绕"宗教力"这一核心概念,提出宗教本质上崇拜的是"社会";齐美尔围绕"宗教性"这一核心概念,立足于生命哲学的宗教观,呼吁人们培育"内心的宗教性"。尽管两位理论家的研究路径不尽相同,但透过他们的理论表述,我们看到,他们只是以不同方式回应了现代人的宗教信仰危机,以及现代社会秩序何以成为可能的问题。
- 郑莉顾庆
- 关键词:涂尔干齐美尔宗教性
- 佛教信仰与日常秩序的重构
- 2012年
- 转型社会的转型之痛,终极载体是个体。个体的身体之痛与精神危机乃是社会转型的表征与映照。个体探寻摆脱痛苦的过程亦是社会探索挣脱转型困境的过程。个体信仰者通过内化佛教教义,得以拒斥社会巨变与不确定的风险,重新夺回生活的主体地位,对生活的客观条件进行再评估,进而转换活动方式———从消极到积极。个体重构日常生活秩序的过程亦是社会探索重构良性秩序的过程。
- 那瑛
- 关键词:佛教
- 走出技术恶托邦——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启示
- 2013年
- 技术的发展既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改变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存在状态。技术的问题从根本上是文化问题、制度问题。技术的极致发展使当代西方社会陷入了发展困境。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和风险社会对于我们走出技术恶托邦困境,建设生态中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 郑莉
- 关键词: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 现代性语境下的公民宗教被引量:2
- 2014年
- 公民宗教不是具有独立建制实体和教义旨趣的宗教,而是一种"社会精神结构"的宗教性。公民宗教的形成和出现是有条件的,它是现代社会理性化和分化的产物,是传统宗教的世俗替代物,但并非所有的民族国家都有公民宗教,也并非所有的社会集团都能从他们的政治神话中创建神学。公民宗教是在宗教与政治充满张力的语境下提出的。《圣经》的神话式隐喻与罗马的共和德性是公民宗教保持活力的两翼。盎格鲁-美国式的公民宗教是公民以公民身份使公民宗教成为可能。公民宗教所回应的现代性问题是如何在个体化的社会中实现社会的团结。
- 郑莉
- 关键词:公民宗教贝拉卢梭
- 自然状态与公民道德——卢梭社会理论的双重指向被引量:1
- 2015年
-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基于自然状态基础而进行的理论建构,其核心为启蒙现代性下的"社会秩序何以可能"问题。基于人的无知与本能本性出发而得出的自然状态虽然美好但却不稳定,因此自然状态让位于公民社会的必然性促使卢梭从法律和道德两个维度来建构现代社会的秩序。自然状态与公民道德构成了卢梭社会性的双重指向,在卢梭看来,自然状态和公民道德并不是严格的对立,社会性的双重指向正是要达到自然状态(自我保存)和公民道德(道德约束)的有机统一。
- 杨国庆张津梁
- 关键词:卢梭社会性自然状态公民道德
- 现代性语境下的世俗化理论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本文将世俗化理论置于现代性的语境中加以考察,通过回顾经典世俗化的理论逻辑,宗教经济模式对世俗化理论的批判,以及新世俗化理论对经典世俗化的修正与超越,尝试从经典世俗化理论的出发点而非通常的预测性结论上,凸显世俗化理论的双向建构过程,即现代社会的理性化和分化对宗教的建构,以及宗教的发展变化对现代性的建构。如果说世俗化是现代性和现代社会分化的过程和结果,那么多维度的、去制度化的新世俗化则是对现代性及其后果的反思。如果说世俗化关注的是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宗教所发生的变化,即分化、私人化和衰退,那么新世俗化则关注从早期现代性到晚期现代性(高现代性,后现代性)转变过程中宗教所发生的变化,即去分化、去私人化和繁荣。
- 郑莉
- 关键词:世俗化宗教性
- 常人宗教与社会基础秩序的重建被引量:1
- 2012年
- 社会转型是整体的、全方位的、多层面的。转型之痛本质上乃是秩序重构所致,这既包括社会结构层面的,也包括个体层面的。秩序的重构在社会和日常生活两个领域同时进行。个体探寻摆脱痛苦的过程亦是社会探索挣脱转型困境的过程。个体借由宗教信仰重塑了生死观、时间观和空间观,在精神信念和社会行动的往复循环中重构了日常生活秩序。宗教信仰基础上的社会交往推动信任的重新形成,公共性的宗教秩序在国家、个体和社会中型塑着社会基础秩序。
- 那瑛
- 关键词:社会转型宗教基础秩序秩序化
- 国家、市场与社会三方互动模式中的文化建设被引量:2
- 2012年
-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将对文化事业的文化自觉与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作提到了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
- 郑莉
- 关键词:市场化运作文化建设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体制改革中共中央文化产业
- 巫术、理性化与世俗化——马克斯·韦伯宗教演化思想解析被引量:2
- 2016年
- 经典世俗化理论继承了马克斯·韦伯的"超验化"和"伦理理性化"概念,从宗教变迁和现代性的角度切入世俗化的领域;宗教经济模式从宗教的微观结构方面反驳经典世俗化理论,以证明宗教并未世俗化。韦伯以宏大的历史观考察了宗教从原始巫术向入世禁欲型宗教的变迁,发现贯串其中的是巫术的祛魅和现世的理性化,而这就是宗教的世俗化。韦伯正是在解析祛魅、理性化和世俗化这些重要概念的基础上展开了对世界诸宗教伦理的类型学分析,并通过对宗教演化的过程分析有力驳斥了宗教经济模式对经典世俗化理论的批判和质疑。
- 郑莉尹振宇
- 关键词:马克斯·韦伯巫术理性化世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