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1798)
- 作品数:4 被引量:19H指数:2
- 相关作者:易金鑫何晓兰张大勇徐照龙马鸿翔更多>>
- 相关机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一个大豆ERF转录因子的克隆与表达分析被引量:2
- 2011年
- 利用RT-PCR方法从聚乙二醇(PEG)处理的大豆根部组织中克隆了1个大豆乙烯响应因子(ERF)基因,由于其位于大豆基因组第7染色体上,故命名为GmERF7,基因座为Glyma07g02930。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含有1个237 bp长的内含子,开放阅读框(ORF)长585 bp,编码194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为2.199×104,理论等电点为7.06;通过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该序列与其他物种ERF类蛋白质氨基酸序列有很高的相似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GmERF7与苜蓿和蓖麻遗传距离最近,与拟南芥和葡萄遗传距离相对较远;半定量RT-PCR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主要在大豆叶和豆荚中表达,而且在外源20%PEG处理不同时间后,该基因的表达在根部组织和叶片组织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诱导,暗示该基因可能对提高植物耐旱性具有一定作用;利用洋葱表皮细胞的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表明,该蛋白质位于细胞核内,当去除N端信号肽之后,该蛋白质分布于细胞膜部位,这表明该蛋白质在植物体内通过充当转录因子的作用来调节下游基因的表达;适时定量-PCR(Real-time PCR)分析结果证实,该基因在外源ABA处理后呈现先下调后上调又下降的趋势,表明该基因受ABA的诱导,可能参与了ABA依赖的植物抗逆信号转导途径。
- 张大勇许玲易金鑫徐照龙何晓兰刘晓庆黄益洪ZULFIQAR A马鸿翔
- 关键词:大豆
- 大豆GmTIP1;1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利用RT-PCR方法从大豆根部组织获得Glyma03g34310.1开放阅读框(ORF)全长,经测序验证、Blast比对与同源性分析发现该序列编码的蛋白质与其他植物的TIP1;1蛋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故命名为GmTIP1;1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AK285481),该基因ORF长753bp,编码1个包含250个氨基酸的蛋白,在ORF内部第381个核苷酸处含有1个94bp的内含子,符合↓GT--AG↓的剪接方式;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GmTIP1;1聚类到豆科植物分支,其他不同科的植物也有规律地聚到了不同分支,推测该蛋白氨基酸序列可以作为植物分类的依据之一;半定量RT-PCR结果表明该基因在大豆的不同器官、不同器官的不同发育阶段均具较高且同等的表达水平,暗示该基因在植物的整个发育进程中均具重要作用;在盐胁迫的不同时间点其表达量有下降的趋势,但仍然保持较高的表达水平;以pYES2为酵母表达载体,转化酿酒酵母INVSc1菌株,获得重组酵母INVSc1(pYES2-GmTIP1;1),转化菌株在盐胁迫下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INVSc1(pYES2),而在干旱胁迫下则没有显著差异,表明该基因的表达能有效地提高酵母的耐盐性。
- 张大勇胡国民易金鑫许玲Ali ZULFIQAR刘晓庆袁玲玲徐照龙何晓兰黄益洪马鸿翔
- 关键词:酵母表达
- 藜科6种耐盐植物遗传多样性的EST-SSR分析被引量:7
- 2011年
- 利用EST-SSR标记分析了藜科6种耐盐植物的遗传基础和遗传多样性,以期为藜科耐盐植物遗传育种提供快速、可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工具。采用31对藜科海蓬子属和碱蓬属的EST-SSR引物对藜科6种植物进行PCR扩增,其中16对引物得到较好扩增,引物通用率为51.6%,共检测到18个多态性位点,每位点等位基因数2~4个,多态性丰富。进一步采用Nei’s遗传距离聚类分析表明6种植物可以分为3组,主成分分析也支持上述分组,而且DY529957、DY529903和DY5298853个EST在分组中贡献率最高。经与GenBank中序列相似性比对,前两者分别编码生长素抑制蛋白(Auxin-repressed protein,ARP)和植物防御素(Defensins,Def),都参与植物逆境胁迫响应,但分属于不同代谢途径;后者则编码未知蛋白。总体而言,16对SSR引物在藜科6种植物间具有较好的通用性,能够揭示该6种植物间广泛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存在不同耐盐机制提供分子证据。
- 徐照龙易金鑫余桂红张大勇何晓兰王秀娥马鸿翔
- 关键词:藜科EST-SSR耐盐机制
- GmCHS8和GmIFS2基因共同决定大豆中异黄酮的积累被引量:9
- 2011年
- 大豆异黄酮受多基因控制,采用传统育种方法提高大豆异黄酮含量比较困难。我们之前的研究表明,CHS8基因在异黄酮生物合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CHS8基因过量表达并不能显著提高异黄酮含量。本研究利用Microarray技术,检测了高异黄酮品种RCATAngra(RCAT)和低异黄酮品种Harovinton(HVNT)的18362基因在种子发育过程中表达水平的变化以及大豆种子中异黄酮累积的趋势,利用RT-PCR证实CHS8和IFS2分别是CHSs和IFSs基因家族中的主要基因;证实CHS8是类苯基丙醇主路径中的主基因,并发现异黄酮支路中的IFS2基因在RCAT和HVNT品种中表达差异亦达到显著水平。进一步利用发根农杆菌转化系统,在大豆上分别过量表达CHS8、IFS2和CHS8+IFS2,前两者异黄酮含量较对照分别提高65.9%和34.4%,但增幅未达显著水平;而后者则提高了82.3%,增幅达极显著水平(P<0.0001),因而证实大豆中异黄酮的积累由CHS8和IFS2基因共同决定。
- 易金鑫徐照龙王峻峰张大勇何晓兰ZULFIQAR Ali朱虹润马鸿翔SANGEETA Dhaubhadel
- 关键词:大豆异黄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