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西高校科技研究开发项目(20041001)

作品数:1 被引量:1H指数:1
相关作者:解晓斌任佩贤王丽聪张薇更多>>
相关机构:山西省眼科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高校科技研究开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营养因子
  • 1篇源性
  • 1篇源性神经营养...
  • 1篇神经营养
  • 1篇神经营养因子
  • 1篇视网膜
  • 1篇网膜
  • 1篇小鼠
  • 1篇小鼠视网膜
  • 1篇脑源性
  • 1篇脑源性神经
  • 1篇脑源性神经营...
  • 1篇脑源性神经营...
  • 1篇光损伤
  • 1篇BDNF

机构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山西省眼科医...

作者

  • 1篇张薇
  • 1篇王丽聪
  • 1篇任佩贤
  • 1篇解晓斌

传媒

  • 1篇眼外伤职业眼...

年份

  • 1篇2008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小鼠视网膜光损伤的防护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小鼠视网膜光损伤的防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2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Ⅰ组)、光损伤对照组(Ⅱ组)、注射对照组(ⅢPBS组)和BDNF注射组(ⅢBDNF组)。其中Ⅱ组、ⅢPBS组和ⅢBDNF组制成光损伤模型,通过光镜及电镜观察各组小鼠视网膜组织形态学改变,计算机图象分析视网膜外核层(ONL)厚度及凋亡指数(AI)。结果Ⅰ组视网膜组织形态正常,结构层次分明,ONL厚度为(58.5139±1.2235)μm,AI为0。其他各组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但ⅢBDNF组各时间点损伤变化均较轻,感光细胞核排列紧密,内外节结构较清楚,仅部分线粒体肿胀,外节排列紊乱。光照后16、24、36、72 h ONL较Ⅱ组及ⅢPBS组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BDNF组在光照后16、24、36 h AI均低于Ⅱ组及ⅢPBS组。凋亡高峰出现在光照后36 h,相对于Ⅱ组、ⅢPBS组峰值后延12 h,ⅢBDNF组与Ⅱ组、ⅢPBS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Ⅱ组及ⅢPBS组厚度随光照后时间的延长逐渐变薄,除24 h与36 h之间的比较(P>0.05)外,其余各时间点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光照可能引发内源性DNA修复机制,部分受损的DNA被修复。BDNF的玻璃体腔注射对小鼠视网膜光损伤有防护作用。
解晓斌王丽聪张薇任佩贤
关键词:视网膜光损伤BDNF小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