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A760063)

作品数:3 被引量:0H指数:0
相关作者:徐东树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历史地理
  • 1篇艺术

主题

  • 2篇礼制
  • 1篇东周
  • 1篇度规
  • 1篇意识形态
  • 1篇有意
  • 1篇他律
  • 1篇器物
  • 1篇资本
  • 1篇西周
  • 1篇内卷化
  • 1篇考工记
  • 1篇客观化
  • 1篇工艺技术
  • 1篇符号化
  • 1篇《考工记》

机构

  • 3篇福建师范大学

作者

  • 3篇徐东树

传媒

  • 1篇装饰
  • 1篇民族艺术
  • 1篇创意与设计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东周礼制规范下工艺技术发展的内卷化与“他律”逻辑
2015年
礼制规范下的东周工艺技术知识发展具有一种内卷化[1]的倾向。从内部的技术"自律"角度来看,《考工记》及其与先秦文献及实物对照,存在一种工艺技术知识记载的"有意差错",会为了遵循礼制需要进行象征化、形式化、非客观化的技术记载。从外部的技术制度"他律"机制来看,技术知识作为一种潜在的文化资本,礼制制度却不断强化官营独占的工艺传承机制,对产品、技术、身份进行了严格的管理与限定,切断其向社会资本与经济资本转化的制度路径。从而使技术知识一直无法建立"自律"发展的可能性,却总是有限积累又不断丢失。
徐东树
关键词:工艺技术内卷化
礼制禁限下的技术知识──《考工记》工艺传承的固化趋向
2012年
《考工记》不仅是技术文本,还包含着非常鲜明的思想与制度安排。本文从制度功能与社会关系"再生产"的角度,借用布迪厄社会学的"资本"概念对《考工记》进行制度分析,把"工艺技术"作为特定的文化资本,分析它在礼制的制度结构中如何被限定地再生产,以揭示礼制结构下的工艺传承局限,表现为非客观化的技术知识,以及非自主、非积累性的技术发展趋向。
徐东树
西周器物的“符号化”及其意识形态转换
2014年
周代器物摆脱了商代器物自然语言式的符号意指方式,进入了一种制度化的符号象征体系阶段。在周代礼制观念下,西周器物的铭文、器物组合、纹饰、功能与意义内涵形成了组合成具有新的价值观念内核("德治")的结构与系统,器物的生产与形式从此打上深刻的意识形态内涵,参与了制度演化的进程,成为深刻的制度之"物"。
徐东树
关键词:符号化意识形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