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项目(2012A090100018)
- 作品数:4 被引量:8H指数:2
- 相关作者:郑开宏高义民孙良汤姝莉宋连成更多>>
- 相关机构:西安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机械工程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 等温淬火时间对贝氏体球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
- 2014年
- 将球墨铸铁铸件高温奥氏体化后于300℃等温淬火并保温不同时间,得到贝氏体球墨铸铁,研究了保温时间对贝氏体球铁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保温时间较短时,奥氏体不稳定,冷却至室温或者经过机加工后会部分转变为马氏体,硬度值较高,但强度及塑韧性较差。适当延长保温时间,会得到稳定的奥氏体+贝氏体组织,具有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保温时间继续延长时,会导致高碳稳定的奥氏体析出碳化物,使贝氏体球铁的强度和塑韧性下降。
- 李继林李莉平高萌王孟君郑开宏王海艳
- 关键词:贝氏体球墨铸铁显微组织力学性能
- B_4C/hBN复相陶瓷与球墨铸铁配副摩擦学性能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本文中以热压烧结法制备不同hBN质量分数(0%、10%、20%和30%)的B4C/hBN复相陶瓷作为销试样,与球墨铸铁(QT)盘试样在空气润滑条件下进行销-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滑动速度为0.66 m/s,磨程为850 m,载荷为5 N.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摩擦表面和磨屑的形貌特征,利用X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等分析手段表征磨面和磨屑的物质组成,得出复相陶瓷成分、试验参数对配副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hBN质量分数为0%和10%的复相陶瓷(BN00、BN10)与铸铁配副时,磨损机制以黏着磨损为主,摩擦系数为0.5,h BN质量分数为20%和30%的复相陶瓷(BN20、BN30)与铸铁配副时,陶瓷销表面出现连续的表面膜,该表面膜主要由Fe_2O_3、Fe_3O_4、B_2O_3、B_4C及h BN等物质组成,摩擦系数降低至0.2;随着载荷的升高,QT-BN00与QT-BN10配副磨损机制仍以黏着磨损为主,摩擦系数与5 N载荷无明显变化,而QT-BN20与QT-BN30配副摩擦系数随载荷上升而升高,当载荷为10 N时,摩擦系数升至0.6.
- 潘武高义民李秀清宋连成钟志超
- 关键词:碳化硼氮化硼表面膜
- 具有钉扎效应的CTC_P/Cr26复合材料制备及界面结构被引量:3
- 2014年
- 以铸造碳化钨颗粒(Cast Tungsten Carbide Particle,CTCP)与还原铁粉为原料,采用松装烧结工艺制备具有蜂巢状结构的多孔陶瓷预制体;通过铸渗法制备了CTCP/Cr26铁基表层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电子探针等手段分析了预制体和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结果表明:高温烧结过程中还原铁粉中的Fe与CTCP中的W2C发生反应,在CTCP表面形成了烧结壳层,壳层内侧的物相组成为WC+Fe3W3C,壳层外侧的物相是Fe3W3C;壳层相互连接使预制体具有较高强度,铸渗过程中高强度的预制体能够抵抗高温液态金属的热冲击,从而保证了复合材料中预制体的蜂巢状结构;制备的复合材料中CTCp与金属基体的界面形成明显的过渡层,过渡层的物相组成为WC+Fe3W3C,过渡层的形成是烧结壳层在高温金属液中发生溶解与析出的结果。
- 郑开宏高义民李烨飞汤姝莉史芳杰孙良
- 关键词:复合材料预制体
- 铸造烧结Fe-VC表层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以含有V、Cr、C、Fe、Ni元素的金属粉末混合物为原料,采用铸造烧结法,在铸件表面合成了VC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用XRD,SEM对复合材料显微组织进行了分析,并从热力学上对V的碳化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铸造烧结过程中,复合层发生了钒铁的分解和增强颗粒的原位生成以及组织的致密化,增强颗粒圆整,分布均匀且与基体结合良好;复合层与母体组织为冶金结合,并伴随有扩散现象;应用热力学原理对原位反应过程进行热力学计算,证明了在1773 K浇注温度下生成的增强颗粒为V8C7,与XRD一致。
- 郑淼郑开宏王娟陈和兴杨扬
- 关键词:铁基复合材料原位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