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8BADA5B01)
- 作品数:28 被引量:188H指数:7
- 相关作者:梁广文张润杰曾玲尤民生陆永跃更多>>
- 相关机构: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六甲基磷酰三胺对桔小实蝇的不育效果研究被引量:7
- 2012年
- 六磷胺处理对桔小实蝇成虫不育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当处理雌虫时,0.01%处理浓度不影响产卵量,但使卵孵化率明显降低;0.10%以上浓度处理时致雌虫不产卵;当处理雄虫时,0.20%处理浓度可使与之交配的雌虫产卵量明显减少,且所产卵不能孵化。因此,0.20%处理浓度即可达到使桔小实蝇成虫完全不育的效果。
- 孟倩倩章珍林玉英李世广陆永跃
- 关键词:桔小实蝇六甲基磷酰三胺不育
- 板栗挥发物对桃蛀螟成虫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被引量:19
- 2010年
- 通过田间调查及行为反应、EAG反应和产卵选择性测定,研究了板栗挥发物对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成虫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2004-2008年的田间调查结果表明:桃蛀螟在农大1号板栗上的蛀果率为16.1%25.3%,而在河源油栗上的蛀果率均小于5%,桃蛀螟对前者的危害明显较重.农大1号板栗的果实和叶片挥发物对桃蛀螟雌蛾均有显著吸引作用,其中果实比叶片挥发物的吸引作用更强,但上述挥发物对雄蛾没有明显吸引作用;河源油栗的果实和叶片挥发物则对雌、雄蛾均无吸引作用.触角电位反应试验表明,桃蛀螟雌蛾对农大1号板栗果实挥发物的反应比河源油栗果实强烈,但雄蛾没有明显差异;同一品种中,雌、雄蛾对果实的反应均比叶片强烈.桃蛀螟雌蛾在农大1号板栗果实上的产卵量明显高于叶片及河源油栗的果实和叶片,而后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
- 陈炳旭董易之梁广文陆恒
- 关键词:桃蛀螟板栗寄主选择触角电位
- 六磷胺与水解蛋白结合使用对橘小实蝇的不育效果研究被引量:6
- 2012年
- 试验选取体积分数(φ)分别为0.03%、0.05%、0.07%、0.09%的六磷胺水溶液饲喂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雌、雄虫,测定其使橘小实蝇不育的最佳浓度范围.结果表明:0.05%六磷胺处理雄虫后与正常雌虫交配卵孵化率约为6%,至φ为0.09%时卵完全不孵化;雌虫在φ为0.07%时卵已完全不孵化.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六磷胺与50g/L(100 mL水里溶解5 g水解蛋白)水解蛋白溶液混合后对橘小实蝇雌、雄虫的不育效果,选取φ分别为0.02%、0.04%、0.06%、0.08%、0.10%的六磷胺水解蛋白溶液饲喂成虫.结果表明:产卵量和孵化率都随着六磷胺在水解蛋白溶液中体积分数的升高而降低;φ为0.08%处理雄虫后与正常雌虫交配所产卵的孵化率仅为14%,明显低于对照的孵化率76%;雌虫在φ为0.08%时已达到完全不育.
- 孟倩倩陆永跃郑熳筠曾玲
- 关键词:橘小实蝇水解蛋白不育
- 一种简易的杀虫剂毒力测定方法-纸膜卷筒法被引量:1
- 2010年
- 本文构建了一种简易的杀虫剂毒力测定方法-纸膜卷筒法。具体方法是:用配制好的一定浓度的药剂浸湿滤纸,晾干后卷成圆筒状,置于圆管中,引入试虫,后观察试虫死亡情况。应用该方法测定了敌百虫、高效氯氰菊酯对6个地理种群的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成虫的毒力。结果表明,24h内对照桔小实蝇死亡率均小于10%,48h后死亡率小于10%的几率为66.70%,72h后死亡率小于10%的几率仅16.70%,因此,使用纸膜卷筒法观察时间在24h为宜。24h敌百虫和高效氯氰菊酯对不同地理种群桔小实蝇LC50差值最大的试验结果显示纸膜卷筒法可应用于该虫毒力测定和抗药性监测中,并认为该方法也可用于农药对其它具飞行能力昆虫的毒力测定中。
- 金涛曾玲林玉英陆永跃梁广文
- 关键词:桔小实蝇毒力测定
- 间作牧草对茶园螨类群落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20
- 2011年
- 螨类是茶园生态系统中重要且复杂的类群之一。为了了解不同植物间作后对茶园螨类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2006年3月至2008年4月,在武夷山市星村镇大坪洲茶园通过间作百喜草(Paspalum notatum)或圆叶决明(Cassia rotundifolia)、留养杂草和除杂草4种不同处理,对茶园茶冠层(采用盆拍法及剪枝条法)和凋落层(采用捡取凋落物法)的螨类进行系统采样、标本鉴定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与留养杂草对照相比,间作百喜草或圆叶决明均显著增加了茶冠层和凋落层捕食螨的物种丰富度(S)、有效多样性指数(eH′)、个体数(N)和绝对丰度(n)。与留养杂草和除杂草这两种对照相比,间作百喜草或圆叶决明均显著增加了茶冠层和凋落层优势种圆果大赤螨(Anystis baccarum)的个体数(N)。茶冠层植食螨和腐食螨及凋落层腐食螨的所有群落指标在不同处理茶园间均无显著差异。茶冠层和凋落层螨类群落物种丰富度(S)和个体数(N)季节性变化明显,物种组成相似性高。间作茶园和留养杂草茶园茶冠层的螨类总个体数与其对应的凋落层螨类总个体数呈显著正相关。多样化茶园有利于保护和利用捕食螨,从而对茶园有害生物进行生态控制,促进有机茶叶可持续生产。
- 陈李林林胜尤民生陈少波Liette Vasseur叶树纯
- 关键词:间作蜱螨目百喜草圆叶决明
- 植物乙醇提取物对三化螟控制作用研究
- 2009年
- 研究了30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对三化螟Scirpophaga incertulas(Walker)的产卵驱避效果,并用产卵驱避率及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IPC)对这些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处理后48 h,10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对三化螟产卵有显著的驱避作用,其中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产卵驱避率最高,达到82.79%,蜜柚Citrus grandis、三叶鬼针草Bidenspilosa、马蔸铃Aristolo chiachampionii、白蝴蝶Syngonium podophyllum 4种植物的产卵驱避率为75%以上,IIPC低于0.13。非选择性的试验结果同样表明海芋和马蔸铃的乙醇提取物对三化螟具有明显的产卵驱避作用。测定结果还表明,海芋乙醇提取物处理后三化螟初孵幼虫的钻入时间是对照的2.60倍,马蔸铃是对照的1.07倍;海芋乙醇提取物处理后三化螟的钻蛀率为40%,马蔸铃乙醇提取物则为58%,两者都明显低于对照钻蛀率98.33%。此外,海芋乙醇提取物对三化螟幼虫存活率的影响不明显,但是马蔸铃乙醇提取物对幼虫存活率的影响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
- 刘光华甘泳红曾玲梁广文
- 关键词:植物提取物产卵驱避三化螟海芋
- 多作对稻田蜘蛛功能团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6
- 2011年
- 为探明蜘蛛功能团结构及多样性对多作农田生态系统的生态学响应,于2006年早稻期,在福建省武夷山试验基地,采用吸虫器法,系统调查了多作和单作稻田蜘蛛功能团的结构与组成;通过群落多样性指数分析了2类稻田蜘蛛功能团的结构特征及多样性动态;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相似性分析检验(ANOSIM)和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分析了2类稻田蜘蛛功能团的相似性及主要特征物种.结果表明:2类稻田蜘蛛功能团种类组成和优势种基本一致,球蛛科(Theridiidae)待定种和肖蛸科(Tetragnathidae)待定种是2类稻田的主要优势种类;个体丰盛度(N)、物种丰富度(S)、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均匀性指数(E)和绝对多度(澖)虽在个别季节差异显著,但是全年总体差异不显著;相似性分析进一步表明,2类稻田蜘蛛功能团结构差异不显著,主要特征种类为球蛛科待定种、肖蛸科待定种、锥腹肖蛸(Tetragnatha maxillosa)、食虫瘤胸蛛(Oedothoraxinsecticeps)、八斑鞘腹蛛(Coleosoma octomaculatum)、驼背额角蛛(Gnathonarimu giberum)和狼蛛若蛛(Lycosaspp.).因此,初步认为本研究所采用的多作模式未能有效地改善稻田蜘蛛功能团结构和提高其多样性.
- 林胜陈李林尤民生杨广刘丰静
- 关键词:捕食性天敌
- 印楝素对柑橘园柑橘全爪蟎自然种群的控制作用被引量:3
- 2009年
- 针对我国柑橘园柑橘全爪螨种群严重发生的现状,本文应用均匀设计,通过干扰作用控制指数评价了印楝素的不同施用浓度和使用次数对柑橘园柑橘全爪螨自然种群控制作用,并建立了控制效果随这些因素变化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印楝素的使用次数对柑橘全爪螨种群的影响程度强于施用浓度,印楝素单独使用一次不能有效控制柑橘全爪螨种群的数量增长趋势,印楝素3.75mg/L浓度使用2次或2.50、3.00mg/L浓度使用3次,可使柑橘全爪螨种群数量得到较为有效的控制。
- 李志强梁广文岑伊静
- 关键词:柑橘全爪螨种群印楝素
- 水稻田条带间作大豆、玉米对稻飞虱和缨小蜂种群数量的影响被引量:6
- 2012年
- 选择在闽北地区广泛种植的经济作物玉米和大豆与水稻条带间作,利用吸虫器进行取样调查,探讨多样化种植对稻飞虱及其卵期寄生蜂缨小蜂种群动态和雌性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条带间作大豆或玉米既不能显著减少稻飞虱的个体数量,也不能显著增加缨小蜂的种群数量;间作系统中白背飞虱、褐飞虱、灰飞虱及缨小蜂的雌性比例与水稻单作无显著性差异.因此,本研究所采用的多样化种植模式不能有效抑制稻飞虱的种群数量.
- 姚凤銮郑云开林胜尤民生
- 关键词:作物多样性间作白背飞虱稻虱缨小蜂
- 白背飞虱迁入和迁出种群湖北荆门吡蚜酮抗性的最新监测被引量:4
- 2013年
- 采用稻茎浸渍法得出,2012年采集自湖北荆门的白背飞虱迁入种群有中等水平抗性(RR=16.07),迁出种群和回迁种群对田间吡蚜酮农药有高水平抗性。白背飞虱对田间吡蚜酮农药2012年度内抗性变化规律为迁出种群>回迁种群>迁入种群,说明湖北荆门白背飞虱种群对吡蚜酮的抗性在推进性激增。抗性治理迫在眉睫。
- 凌善锋张润杰
- 关键词:吡蚜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