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1212010611603) 作品数:4 被引量:5 H指数:1 相关作者: 程龙 尹开国 陈孝红 曾庆銮 更多>> 相关机构: 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生物学 更多>>
云南罗平中三叠统一海龙类新材料 被引量:1 2010年 海龙类前肢化石标本(YIGM SPC V 0832-2)采自于云南省罗平县新寨一带中三叠统安尼阶(Pelsonian亚阶)关岭组二段顶部.其不仅为海龙类在罗平生物群中的首次发现,而且为长颈型海龙的最早记录.该海龙类新材料虽然保存不全,但是仍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桡骨远端两侧边缘平行;尺骨远端扩展;11个硬骨化腕骨;第三掌骨近端内侧缘发育横突;指式为2-3-4-4-4(?).虽然上述特征尚不足以建立一海龙类新属种,但是仍然反映了部分海龙类单元在向海洋适应辐射的过程保留有原始爬行类的特征.这些原始特征暗示着部分海龙类可能以营陆生生活为主. 程龙 陈孝红 张保民 汪啸风关键词:海龙目 三叠纪 地层学 旋齿鲨属(Helicoprion Karpinsky 1899)在中国的首次发现 被引量:1 2007年 基于一个呈正、反面保存,完整愈合的齿圈标本,描述了产自湖北荆门子陵下二叠统栖霞组灰岩中发现的旋齿鲨属一新种—荆门旋齿鲨(Helicoprion jinmenense sp.nov.).标本具有413圈的椭螺旋形齿圈;齿冠切叶较宽,且从3个半齿圈的开始,宽度大于高度;中部的高度大于切叶的高度;基部较短;外部2个齿圈相邻二齿冠间存在明显的"不被珐瑯质覆盖的间隙";复合齿根高度中等,中央凹槽高度约为同一齿冠高度的1/10;脉管孔位于齿冠中部靠下;海绵状齿骨质层发育.与国外已知的旋齿鲨分子相比,与H.ferrieri和H.bessonowi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H.ferrieri的切叶较短,基部较长、复合齿根较宽.而H.bessonowi除了具有一个相对较宽的复合齿根外,每一个齿圈上齿冠的数目大于40个,多于新种每一个齿圈上齿冠的数目.新种在总体形态、大小和组织学特点上与中国以往所报道的旋齿鲨类化石不同,但由于后者模式标本保存的不完备性,因此,很难确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新种不仅是中国境内迄今所发现的最完整的旋齿鲨类齿旋化石,而且也是中国首次发现的旋齿鲨属化石,具有重要的生物学、生物地层划分对比和生物地理意义. 陈孝红 程龙 尹开国关键词:二叠系 旋齿鲨 贵州关岭下三叠统永宁镇组碳同位素化学地层与海洋氧化事件 被引量:3 2013年 贵州关岭永宁镇下三叠统上部永宁镇组碳同位素化学地层及其对比研究表明早三叠世晚期特提斯洋曾发生了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的强烈波动,且这一δ13C波动具有分布广泛和不受沉积相控制的特点。笔者分析和讨论了永宁镇组碳同位素化学地层与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层序地层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关系,指出特提斯地区下三叠统上部地层碳同位素组成受全球海平面变化、洋流循环模式和生物复苏等多因素的共同影响,早三叠世晚期δ13C的强烈正异常是洋流循环模式改变引起大洋氧化和与此相关的生物复苏的结果。 陈孝红 危凯 张保民 程龙关键词:早三叠世 关岭新铺卡尼期腕足类古生态及对创孔海百合假浮游生活方式的质疑 2010年 关岭新铺晚三叠世早期卡尼期(Carnian)龙层及其下伏竹杆坡组上、中部的腕足类从上到下可划分为Linguloid,Laballa,Pseudokoninckina等3个化石群落。根据各群落特征分子的固着方式、生活习性、贝体形态和大小,以及与其他生物共同埋藏情况,并考虑围岩性质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得出Pseudokoninckina群落的古生态底域位于BA4内侧至BA3外侧,Laballa群落的古生态位置相当于BA2,而Linguloid群落则为BA1。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关岭新铺从竹杆坡组中部至龙层呈现明显海退过程,其古生态底域位置从BA4内侧至BA3外侧一直退到BA1。依据此变化绘出新铺卡尼期海平面下降示意图。对创孔海百合被一些学者推断为假浮游的生活方式提出质疑和讨论,得出当时创孔海百合不可能为假浮游的生活方式,它们应是营底栖的。 曾庆銮关键词:古生态环境 卡尼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