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D48B06)

作品数:31 被引量:208H指数:8
相关作者:覃伟权李朝绪黄山春易克贤郑金龙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南大学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1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心叶
  • 8篇椰心叶甲
  • 8篇叶甲
  • 6篇杀菌剂
  • 6篇剑麻
  • 6篇病原
  • 5篇毒力
  • 5篇毒力测定
  • 5篇室内毒力
  • 5篇室内毒力测定
  • 4篇药剂
  • 4篇生物学特性
  • 4篇寄主
  • 4篇病原菌
  • 3篇椰子
  • 3篇木薯
  • 3篇茎腐
  • 3篇茎腐病
  • 3篇寄生
  • 3篇害虫

机构

  • 35篇中国热带农业...
  • 12篇海南大学
  • 2篇海南省热带棕...
  • 1篇华南热带农业...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海南省热带农...
  • 1篇万宁市工业和...

作者

  • 14篇覃伟权
  • 11篇郑金龙
  • 11篇李朝绪
  • 10篇黄山春
  • 8篇刘巧莲
  • 8篇易克贤
  • 7篇马子龙
  • 6篇彭正强
  • 6篇高建明
  • 6篇张世清
  • 5篇黄贵修
  • 5篇陈河龙
  • 3篇余凤玉
  • 3篇时涛
  • 3篇陈鸿
  • 3篇吕朝军
  • 3篇李超萍
  • 3篇罗大全
  • 3篇朱辉
  • 3篇车海彦

传媒

  • 10篇热带作物学报
  • 6篇江西农业学报
  • 4篇热带农业科学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糖料
  • 1篇林业科技开发
  • 1篇果树学报
  • 1篇农药
  • 1篇热带农业工程
  • 1篇中国麻业科学
  • 1篇生物安全学报...

年份

  • 3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 14篇2010
  • 6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7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木薯褐斑病菌的室内药剂筛选被引量:2
2013年
采用孢子萌发法对分离自海南的木薯褐斑病菌进行了10种杀菌剂的室内筛选。结果表明,国光多菌灵(50%多菌灵WP)和咪鲜胺(25%咪鲜胺EC)的EC50值最小,抑菌效果最好;腐霉利(50%WP)的EC50值最大,抑菌效果最差。建议生产上使用多菌灵和咪鲜胺等来防治木薯褐斑病。
裴月令时涛李超萍黄贵修
关键词:杀菌剂
木薯细菌性枯萎病菌防控药剂的筛选被引量:10
2013年
采用含毒介质法进行了13种杀菌剂对木薯细菌性枯萎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治农菌(2%三唑酮.30%乙蒜素EC),正萎舒(80%乙蒜素EC),农猎手(70%代森锰锌WP)和农用硫酸链霉素(72%硫酸链霉素SP)的最低有效浓度最小,抑菌效果最好。腈菌唑(12.5%腈菌唑SP),噻菌铜(20%噻菌铜SC)和抑阿(20%叶枯唑WP)的最低有效浓度最大,抑菌效果最差。2011年,在广东省湛江市进行了7种杀菌剂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中生菌素(3%中生菌素WP)、治农菌(2%三唑酮.30%乙蒜素EC)和正萎舒(80%乙蒜素EC)的防效较好,建议生产上使用。
卢昕李超萍时涛黄贵修
关键词:木薯细菌性枯萎病药剂筛选
海南长春花黄化病植原体的DAPI荧光显微检测被引量:3
2010年
对感染黄化病的海南长春花植株,应用DAPI荧光显微技术对其嫩茎和叶柄进行了切片染色观察,结果表明:在感病植株的韧皮部筛管分子中存在大量特异性的植原体DNA荧光光点,而在健康植株的筛管分子则未发现有特异性的植原体荧光。另对其茎和叶柄中的植原体含量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茎中的含量要比叶柄中稍高。
陶明福车海彦罗大全
关键词:植原体
棕榈象甲Rhynchophorus palmarum入侵中国的风险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运用国际植物检疫措施实施标准(ISPM)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程序,建立棕榈象甲入侵风险分析评估模型,采用定性分析和多指标综合评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国内分布情况(P1),风险值为3;潜在的经济危害性(P2),风险值为2.6;寄主植物的经济重要性(P3),风险值为3;传播扩散的可能性(P4),风险值为1.64;风险管理难度(P5),风险值为2.33。棕榈象甲的综合风险性值为2.46,符合高风险检疫性害虫条件,对我国的棕榈科植物威胁很大。
黄山春覃伟权李朝绪阎伟
关键词:有害生物风险分析风险值棕榈科植物检疫性害虫检疫措施寄主植物
三亚市椰心叶甲寄生蜂的防效调查被引量:7
2012年
先后2次对海南三亚市椰心叶甲放蜂点进行寄生蜂防治效果调查,从放蜂点分布、椰树危害程度、虫口密度和寄生蜂寄生率等4个方面评价椰心叶甲啮小蜂和椰甲截脉姬小蜂对椰心叶甲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三亚的椰树危害程度在逐渐减轻,轻度危害的椰树已占调查点的60%,虫口密度已明显下降。从两种寄生蜂的分布情况来看,椰心叶甲啮小蜂在三亚的分布范围在扩大,已经分布在每个调查点,椰甲截脉姬小蜂的分布范围则略有缩小。两种寄生蜂的寄生率比较来看,椰心叶甲啮小蜂较2007年高,而椰甲截脉姬小蜂在三亚的寄生率较2007年差。说明了两种寄生蜂均可以在三亚寄生生存,椰心叶甲啮小蜂在三亚的生存能力更强,对椰心叶甲的防控效果比椰甲截脉姬小蜂好。本研究对如何利用寄生蜂来控制椰心叶甲,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李朝绪黄山春覃伟权马子龙容焕彭正强
关键词:椰心叶甲寄生蜂
剑麻斑马纹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测试8株剑麻斑马纹病病原菌烟草疫霉菌在不同种类培养基,不同pH值、温度、湿度、光照的培养条件下的生长速率。结果表明:所有参试菌株之间菌落、分生孢子形态及其大小总体变化幅度不大;病原菌的最适生长条件为温度26~28℃,pH...
郑金龙刘巧莲陈鸿黄贵修易克贤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特性
文献传递
剑麻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及再生体系的建立被引量:7
2008年
以剑麻幼叶为外植体,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试验,建立从愈伤组织到再生植株的培养体系。结果表明:诱导愈伤组织阶段表现最优的配方是N6+NAA0.2mg/L+6-BA3.0mg/L,而后愈伤组织转入MS+TDZ1.0mg/L+NAA0.05mg/L的培养基中48d便可诱导出芽,在生根培养基MS中生根率可达90%。
陈鸿郑金龙徐立易克贤
关键词:剑麻叶片愈伤组织植物激素再生植株
剑麻斑马纹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被引量:8
2008年
测试8株剑麻斑马纹病病原菌烟草疫霉菌在不同种类培养基,不同pH值、温度、湿度、光照的培养条件下的生长速率。结果表明:所有参试菌株之间菌落、分生孢子形态及其大小总体变化幅度不大;病原菌的最适生长条件为温度26~28℃,pH6.0~7.0,光照为24h/d,湿度为90%~95%,培养基为CA培养基。
郑金龙刘巧莲陈鸿黄贵修易克贤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特性
13种药剂对剑麻斑马纹病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被引量:10
2010年
为筛选出适合大田防治剑麻斑马纹病的高效低廉的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13种药剂的抑菌效果进行室内筛选。综合分析结果表明:55%敌克松、70%甲基托布津和68%精甲霜.锰锌的EC50和EC95最小,抑菌效果最好;10%苯醚甲环唑和66%霜霉威的EC50和EC95最大。通过对药剂抑菌效果和使用成本的分析,建议生产上使用55%敌克松、70%甲基托布津、68%精甲霜.锰锌、72%霜脲.锰锌、50%烯酰吗啉、50%锰锌.氟吗啉和64%克菌特防治剑麻斑马纹病。
刘巧莲郑金龙张世清高建明陈河龙江程记易克贤
关键词:杀菌剂毒力测定
木薯褐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褐斑病是中国木薯生产中最为严重的叶部真菌性病害。采用多种分离方法,经致病性评价后获得该病的病原菌,形态观察和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其为亨宁氏钉孢(Passalora henningsii)。比较光照、菌丝打断、紫外线和菌丝打断-紫外等方法的诱导产孢效果,结果表明:只有菌丝打断-紫外诱导法能够产生大量分生孢子,CME(麦芽木薯叶)培养基、28℃、pH6.0~7.0、紫外线连续诱导、25 mL/皿、14~21 d为产孢最适条件。对菌株CPHHN02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CA培养基、26~28℃、pH6.0、连续黑暗、碳氮源分别为D-葡萄糖、D-甘露醇、D-乳糖和胰蛋白胨为菌株最适培养条件。大型分生孢子的最适萌发温度为26℃,致死温度为60℃10 min。
裴月令时涛李超萍蔡吉苗黄贵修
关键词:木薯褐斑病菌生物学特性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