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01JAZJD75011-4404)

作品数:6 被引量:7H指数:2
相关作者:罗书华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学

主题

  • 3篇古文
  • 2篇桐城派
  • 2篇文学
  • 1篇道统
  • 1篇行文
  • 1篇性情
  • 1篇审美
  • 1篇唐宋
  • 1篇唐宋八大家
  • 1篇唐宋派
  • 1篇情性
  • 1篇文笔
  • 1篇文道
  • 1篇文人
  • 1篇文统
  • 1篇小说
  • 1篇林译小说
  • 1篇刘大櫆
  • 1篇近代化
  • 1篇救赎

机构

  • 5篇复旦大学

作者

  • 5篇罗书华

传媒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复旦学报(社...
  • 1篇长春大学学报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年份

  • 2篇2013
  • 3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作为救赎力量的林纾翻译小说被引量:3
2013年
林纾既是西洋小说翻译大家,又是古文大家,他的西洋小说翻译与古文观念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小说翻译既承载了救赎古文的重任,也影响了他的古文理论。他论文以情性为根本,对日常琐事描写的重视,都受到西洋小说的深刻影响。以文言来翻译小说,或者说将小说翻译成特别的古文,这个行为本身更加清楚地表明了他以小说救古文的意图。这种救赎的努力虽然推迟了古文谢幕的时间,但毕竟无法挽救古文谢幕的命运。
罗书华
关键词:林译小说古文桐城派救赎
唐宋派与中国文统的建立被引量:2
2012年
自唐代以来,论者开始尝试建构中国文统谱系,然而在唐宋派之前,文统不但没有从道统中分离出来,同时也是与诗文交织在一块的,因此,那时的文统既不纯粹,也不鲜明。待唐宋派出,与道统相区别、与诗绪相分离的纯粹文统的建构这才真正完成,《唐宋八大家文钞》的编选与八大家名号的确立,是最为显明的标志。不仅如此,他们还以自己的创作实绩以及理论贡献,使散文学正统在明代得到接续和延伸。
罗书华
关键词:唐宋派道统文统《唐宋八大家文钞》
韩、柳古文创造的路径及其体性
2012年
在对韩、柳古文运动及其理论研究中,人们对于文道理论尤为重视,而对于古文的文体创造与体性却有所忽视。本文指出,韩、柳古文的创造主要遵从了三条路径:从时态上看,是非今革古之路;从语体上看,是融合骈散之路;从观念上看,是出文入笔之路。正是这几条路径的选择,创造出了韩、柳古文这种混合今古、以散带骈、跳出文笔的全新文体,中国散文学史也因此从文笔对举阶段走向了诗文并称的新阶段。对于以往研究中诸如古文运动以骈文为对立面等不实认识,本文也有所纠正。
罗书华
关键词:古文运动文笔
走向审美之境:刘大櫆与桐城散文学的转向被引量:2
2012年
作为桐城三祖之一,刘大櫆上继方苞的义法说,文道皆论,而重心落脚于文的一边。他将文章分为行文与行文之实两层,并将义理、书卷、经济降格为材料,将文学提升为能事,尤其突出神气音节的地位,将方苞的义法引向了文学审美一端,为姚鼐的义理考据文章说及神理气味格律声色说奠定了基础,是桐城派文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在中国散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罗书华
关键词:刘大櫆行文审美桐城派
在道理与情性之间:林纾散文学的突围与徘徊
2013年
林纾是末代古文家的代表,他一方面顽强地守护着传统的文道观念,另一方面又将本来是本体论的文道论悄然改变为工具论,在此同时将性情作为文章的本体,并特别强调散文的无用性和审美性,这无疑是中国散文学文道范式的一次重要转变。遗憾的是,由于他坚定的古文立场,在新文化运动对古文及孔孟之道的双重冲击下,他不能不在维护古文的同时对其中的道理也一并守护,这使得他的性情说并没有悖离道理。林纾在散文学这个根本问题上的转变及其困境体现了鲜明的近代特征。
罗书华
关键词:古文近代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