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200313000059)
- 作品数:3 被引量:43H指数:3
- 相关作者:肖序常王永王军闵隆瑞迟振卿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央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西藏高原西北缘钾质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涵义被引量:8
- 2006年
- 西藏高原西北缘钾质火山岩属橄榄玄粗岩(shoshonite)系列。其K-Ar同位素年龄变化于0.28~7.79Ma,属中新世末-更新世;其K2O/Na2O几乎均〉1,Mg^#值有较宽的范围(从0.51~0.64),且具有较低的Cr-Ni含量(均≤326×10^-6)。它们代表着经历了不同程度分异演化的岩浆结晶产物。研究区钾质火山岩(shoshonites)以高度富集LREE和LILE(K,Rb,Sr,Ba,Th)以及高度亏损HREE和HFSE(Nb,Ta,Zr,Hf,Ti)等元素为特征。(La/Yb)。高达29.82~84.94。钾质火山岩对球粒陨石标准化的REE配分型式均为向右陡倾的LREE富集型。对原始地幔标准化的痕量元素蛛网图均具有明显的Nb,Ta,Ti负异常。钾质火山岩具有较高的。^87Sr/^84Sr(0.707755~0.710426)和较低的^143Nd/^144Nd(0.51196~0.512439)比值。上述特征表明这些火山岩来源于富集的地幔源区。钾质火山岩较高的Ba/Nb比值(40.84~97.28)、较高的Th/Ta及Ce/Yb比值(131~366)、和较低的Nb/Y比值(0.9~3.3),结合Th/Yb—Ta/Yb及(Th×100)/Zr(Nb×100)/Zr判别图,提示了它们也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但与其伴生的钙碱性火山岩为早期与俯冲作用有关的火山岩,而钾质火山岩则为晚期岩石圈拆沉作用的产物。
- 鲍佩声肖序常苏犁
- 关键词:钾质火山岩富集地幔活动大陆边缘岩石圈拆沉
- 西昆仑山前晚新生代磨拉石时代及意义被引量:6
- 2005年
- 西昆仑山前柯克亚剖面晚新生代沉积记录了昆仑山乃至整个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古地磁研究结果显示,西昆仑山前磨拉石形成于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中期,反映西昆仑山—青藏高原在中新世晚期有一次快速的隆升过程。孢粉记录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表明,柯克亚剖面上部厚层砾岩的形成时代应为上新世早中期,而整个磨拉石开始沉积的时代应更早,为中新世晚期。沉积记录和气候变化显示了青藏高原在中新世晚期发生了显著的构造隆升事件。
- 李喜臣王永丁孝忠
- 关键词:西昆仑山磨拉石青藏高原隆升
- 西昆仑山前晚新生代构造活动与青藏高原西北缘的隆升被引量:32
- 2006年
- 西昆仑山前晚新生代地貌与沉积特征记录了西昆仑山及青藏高原西北缘的隆升过程。利用沉积学、地貌学、古地磁研究结果,对西昆仑晚新生代构造活动进行了探讨。约25Ma,西昆仑山前沉积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反映西昆仑山整体开始隆升;约5Ma时,西昆仑山前磨拉石发育,表明西昆仑山开始快速隆升。古地磁结果表明:始新世—中新世西昆仑有显著的旋转运动,而第四纪以来水平挤压造成的垂直运动为主,没有明显的旋转运动。河流阶地发育显示,西昆仑地区约在1.2Ma时河流下切开始形成阶地,第四纪中晚期以来西昆仑地区构造抬升幅度与频率加快,全新世中期(约5kaB.P.)有一次快速隆升过程。
- 王永李德贵肖序常迟振卿闵隆瑞王军王彦斌
- 关键词:西昆仑晚新生代青藏高原隆升